私人办医 “火”了青岛!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胖洋
不怕你不信,小保有数据为证。十几年前,青岛市社区医疗机构只有几十家,到2016年发展到1384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超过1200家,占到了90%以上。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的人才“大牌”也十分了得:中高级职称的医师占到了65%。
私人诊所的医生不仅会看病,还挺人性化,谁去了都是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老百姓到私人诊所看病的越来越多,62岁的退休人员老许患老年损伤性关节炎,天天附近的一家私人诊所针久,他对小保说:“这里的医生很亲切,边扎针边对我说,‘关节要省着用,走路也不是越多越好,别把它累着了’。
我一听,真在理,我退休后,每天走路3万步,过量了,真后悔啊,要是早来这家诊所问问医生就好了喽!”当地媒体称私人诊所是“社区首诊的主力军”!外地人到青岛不禁感叹:“哎,要是咱那里也有这么多私人大夫就好喽!”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一直是个“倒三角”:好医生、好设备,都在大医院,离老百姓最近的街道、村,都是缺医少药,逼得老百姓只能往大医院跑,为了挂上号,头天晚上就得去排队,还得多花路费、多花住旅馆费。可看个病,也就几分钟,这几分钟就是医生开方子的时间,很难听到医生说话。用老许的话说,“过去没人对我说‘关节要省着用’这种提醒,真是劳民伤财啊!”。
十几年前,青岛市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只有几十家,技术力量薄弱,医保守门人制度根本无从谈起。青岛医保部门大胆尝试,把一般只有公立医疗机构才能获得的医保定点资质向具备条件的私立社区医疗机构延伸,运用医保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激发公私两类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内生动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青岛医保人眼里,公办社区医疗机构和私人社区医疗机构,那是一样婶儿的。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青岛医保部门着力在医保资金投入、医保政策方面,积极发挥激励作用。社区私人医疗机构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激发,加之医保部门的积极监管,促进了私人医疗机构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医疗技术和引进高级人才,吸引更多参保人签约,形成了医疗保险的门诊保障与基层医疗服务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热点推荐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