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疗乱象丨副院长开“痴呆”诊断拿药,用医保结算多了一种病(附院方回应)

专注深度医改→ 中国医疗保险 2021-06-25

医保领域领先的新媒体平台

投稿电话:010-84221520

投稿邮箱:tougao@zgylbx.com

文章转载:010-84222990

关注

 来源:新京报


“从他在医院的表现和平时参与的公开活动来看,很可能是假诊疗,利用医保为别人开药。”该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要是我真是痴呆的话,还能这样和你说话吗?”1月17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一名副院长面对记者的质疑,承认指示相关科室医生,将自己虚假诊断为“痴呆”。

此前,记者掌握的诊疗信息显示,这名副院长曾被该院神经内科多名医师诊断为“中重度痴呆”、“痴呆”,并多次刷医保卡开药。

除了这名副院长参与虚假诊疗外,还有人举报该院肛肠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会根据患者是否持医保结算来增减病症。 1月7日,以自费结算的记者被其诊断出“肛裂”和“内痔”;1月8日,同一记者持医保结算,其诊断结果又变成了“肛裂”、“内痔”、“疔疮肿毒”,并建议“手术”。而在这名副主任医师诊断结束3小时后,记者在天坛医院仅查出“轻微内痔”。

当记者问及为何两次诊断结果不一样时,这名副主任医师称“诊断的时候太忙,不可能面面俱到。”

记者掌握的就诊信息显示,这名副主任医师在肛肠外科出诊时,使用医保结算的患者,几乎都患有“疔疮肿毒”。“怎么能根据患者是否持有医保,再来决定他患没患‘疔疮囊肿’这种病?”对这名副主任医师的相关诊疗情况,该院一名知情医生如此评价。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医保管理部门已关注此事,将会到涉事医院了解情况,对于相关问题,要等调查核实之后才能作出正式的结论。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基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发现问题都会进行认真核查,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如果属于欺诈骗取医保的问题,将坚决予以查处。

▲1月1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办公室内见到谢某,谢某向记者展示其开的药物包装,据谢某称,这是他通过虚假诊断在医院开出的药物,为了给自己进行预防治疗使用。新京报记者 大路 


副院长诊疗结果为“痴呆”?

北大国际医院位于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大学医疗城内,为社会资本非公立医院,是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综合医院,目前属于三级医院,于2014年12月5日开业。

该院诊疗信息显示,该院副院长谢某被神经内科多名医生诊断为“中重度痴呆”、“痴呆”。

该院内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他曾在查询医院的临床数据中心时发现,从2017年2月3日开始,副院长谢某曾在神经内科接受过多次诊断,当时一名医生为其诊断为痴呆。然而,在北大国际医院工作多年的这名工作人员却发现,谢某并没有出现与痴呆相关的症状。

据相关诊疗信息,谢某从2017年2月3日起至2018年12月19日,先是从“痴呆”被诊断成“中重度痴呆”,随后从2018年8月14日后又被诊断为“痴呆”。

诊疗信息显示,这名副院长因为中重度痴呆、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病、睡眠障碍、行动不便、贫血等病症,在2017年2月3日至2018年12月19日期间, 每隔两周左右会通过医保在医院开走甲钴胺片、盐酸多奈哌齐片、维生素C片、琥珀酸亚铁片、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每次开药的总价格在1000元左右 。

该院多名医护人员表示,平时与谢副院长的接触中,并未发现其有痴呆症状。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学》编委会主编的第10版《实用内科学》中对痴呆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实用内科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轻度痴呆表现在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下降,尚保持独立生活能力;中度痴呆表现在除进食、穿衣以及大小便可自理外、其余生活靠他人帮助;重度痴呆表现于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记者查询北大国际医院官网,发现其在被诊断为“痴呆”、“中重度痴呆”期间,还曾出席过多次公共活动并致辞。

然而,按照诊疗信息,此时的谢某,正处于“中重度痴呆”。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痴呆”副院长承认虚假诊疗

“从他在医院的表现和平时参与的公开活动来看,很可能是假诊疗,利用医保为别人开药。”该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2019年1月12日上午,记者致电当事副院长谢某求证其被诊断为痴呆一事,他承认“自己参与虚假诊疗”。 

谢某向记者描述,“因为有家属患有老年痴呆,并且老年痴呆症会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自己开药是用于预防治疗”。

而对于其是否亲自到北大国际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进行过诊疗,他回复称,“是让手下的人去办理的,自己没有去过门诊,至于医生怎么写的,不清楚。”

“我只是开过安理申片(盐酸多奈哌齐片),”在与记者通话时,谢某不断强调,他在进行虚假诊疗期间,只用过一种药物。但是,根据临床数据显示,谢某还开过甲钴胺片、维生素C片、琥珀酸亚铁片、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

在谈话中,谢某希望记者将此事“压下”:“我也不想为这个事惹太多事,如果说这个信息仅仅是在您那,我也希望您就把这个事压下,您看怎么样?未来咱们来日方长。原则上不允许做预防性治疗,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我也没有想这么多。”

1月17日上午,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政楼内见到谢某。


根据其介绍,北大国际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杨某某是第一个为他进行虚假诊疗的医生。但临床数据显示,除了杨某某之外,神经内科医生王某某、赵某某都为其进行过虚假诊疗。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二条发现,医疗机构不得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据现行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四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2018年12月27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北京市中医局、市医管局、各区卫生计生委,各三级医院做出相关规定。行动计划明确对医疗机构严格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同时列出多项“禁令”。

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要严格各岗位和环节管理,不得出现通过挂床住院、虚记服务、冒用身份、串换项目、违规收费、伪造文书票据、虚假宣传、不合理诊疗等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开展各项服务,不得分解诊疗和过度医疗。不得出现分解处方、分解检查、分解住院、不合理增加诊疗项目、“术中加价”等行为。

▲1月1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办公室内见到谢某,谢某手持两张医院的贵宾体检卡向记者提出“封口”。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药方多了不对症的药

在北大国际医院,还有知情人举报该院肛肠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谭某经常根据就诊者是否使用医保,来决定是否多诊病症并开药的情况。

2019年1月7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北大国际医院门诊大厅,缴纳60元的挂号费,取得这名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号。

11时30分许,记者进入13号诊室由其接诊。

“哪里不舒服。”

“可能有痔疮。”记者回复道。

“到床上侧卧,我给你检查一下。”谭某没多问,指引记者前往旁边的诊床上,要求记者脱掉裤子接受检查。

站在一旁的另一名男记者全程用视频记录下检查过程。

整个检查过程不超过10秒。这名副主任医师向记者说道,“你这个是肛裂和内痔,问题不大,吃点药就好。”

检查结束,医生问清记者为自费后,坐在电脑前填写门诊诊疗项目收费清单。根据清单上显示,临床诊断为肛裂和内痔,项目名称检查为肛查和肛门镜检查,诊疗费用共计10元。然而,他在对记者进行检查时,只是用手指进行诊断,全程并未使用肛门镜等其他医用器械。

在另一份门诊处方笺上,谭某开出了4盒“西黄胶囊”和一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药物。随后又建议记者再开3盒外用药物——“虎力散片”。

北大国际医院肛肠外科的另一名医生告诉记者,痔疮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痔疮患者群广泛。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然而,记者在进行检查时,并无肛裂症状。

对于这名医生所开的三种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中医科一名副主任医师向记者介绍,西黄胶囊一般用于治疗疔疮囊肿,不适用于痔疮、肛裂。


使用医保结算多了一种病

根据举报人描述,谭某作为医院肛肠外科专家,在给患者诊疗时,除了虚构病情外,还会根据患者是否持有医保来进行虚假诊断。

熟悉这名副主任医师的一名北大国际医院医生曾向记者透露,当其为持有医保的患者进行诊疗时,会多诊断出一项名为“疔疮囊肿”的病症。

北京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疔疮肿毒”是外科病症中的急、慢性感染所出现的炎症,主要病理特征是患处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其病情发展迅速,当病毒、细菌从病灶进入血液时,容易形成败血症,必须及早就医治疗,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1月8日10时许,时隔第一次诊断不足24小时,记者持医保再次来到北大国际医院,找谭某进行检查。

在肛肠外科14号诊室,其见到记者后说,“你昨天不是来了吗?”

“今天再来检查一次,看看是不是加重了,昨天没拿药。”记者回复称。

和第一次检查一样,他要求记者侧卧在诊床上。检查后,他称记者病情加重了一些。

“有医保吗?”他问记者。

“带了。”

“那就按照昨天的给你开药了。”谭某说完,通过其电脑打印出一张医保保险处方笺,处方笺上显示记者临床诊断为“肛裂”、“内痔”、“疔疮肿毒”。所开药物为3盒虎力散片、4盒西黄胶囊和一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门诊收费处的自动结算机显示费用共计408.62元。

检查结束后,谭某告诉记者病情恶化,建议手术治疗。

记者通过连续两天的门诊处方笺信息对比发现,没用医保时,这名医生只是为记者虚假诊断出“内痔”和“肛裂”;使用医保后,他在“内痔”和“肛裂”基础上,多诊断出了“疔疮肿毒”。

▲1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谭某为记者诊断后开出的药物,总价值共计400余元。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记者复查未患肛裂、疔疮肿毒

为了查实记者是否患有这名副主任医师所诊断的三种病症,记者在3小时后赶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进行复查。

在门诊二部二层南侧的普通外科诊室内,普通外科门诊一名副主任医师为记者进行了肛查,并利用肛门镜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这名医生表示,记者只有轻微内痔、没有出现肛裂,更没有疔疮肿毒症状。

随后,医生在记者的病历本上写上,“PE(查体):肛门镜检查胸膝位6点处可见肛管发兰(局部静脉血管瘀血,内痔的一种描述),未见出血,局部隆起”。

两位医生的诊断大相径庭。

天坛医院这名医生向记者介绍,疔疮肿毒通常是因为感染出现的炎症,其病症检查和临床表现和痔疮完全不同。“疔疮肿毒的临床表现显而易见,患者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病症的存在”,他表示,按照中医病理来解释,疔疮肿毒指的是一种疮疡和疔毒的笼统说法,“这和痔疮是两码事”。

“不用开药,避免辛辣饮食和避免熬夜久坐”。当记者将在北大国际医院拿到的药物和诊断结果告诉这名医生时,他没有做任何回应,只是侧身看着记者,笑着说: “回家好好休息就行了,没事儿。”

“疔疮肿毒和痔疮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病症。”301医院中医科赵大夫跟另两名肛肠科专家持一致观点,“疔疮肿毒是各种疮疡、疔毒的笼统说法。痔疮是偏向于痔,而疔疮肿毒是皮肤感染,是外科急、慢性感染所出现的炎症。”赵大夫称,“西黄胶囊主要用于疔疮肿毒,西黄胶囊药性温,不适用于治疗痔疮病症”。

▲1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谭某为记者诊断后开出的处方单据,上面记录了谭某为记者诊疗出来的病症和药物等信息。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医生更改病历疑防核查

北大国际医院一名知情医生王军(化名)告诉记者,“肛肠外科共有四个医生,其中这名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坐诊医生,其出诊次数在科室排名前列”。

王军介绍,科室出现类似诊断的行为,就数这名副主任医师所诊疗的病例居多。“他会根据患者的病患情况适当加大病症,同时根据患者是否持有医保来开出患者是否患有疔疮肿毒”。

“当患者自费时,他就不写疔疮肿毒在病历上。”王军称,自费病人是自行承担诊疗费用,一般不会查询所用的药物是否和病症匹配,医保局也不会进行查询。

记者掌握的诊疗信息显示,记者1月7日的第一次诊疗的病历信息中也多出了“疔疮肿毒”病症。而在第一次检查结束后,当事医师并未向记者提供电子病历,只提供了门诊处方笺,并且门诊处方笺上没有“疔疮肿毒”。

王军介绍,电子病历中的临床诊断必须和门诊处方笺中的临床诊断信息一致。但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出诊医师私自改动了记者的病历信息。

王军介绍,对持医保患者的就诊情况,医保局会进行核查,“如果在开具西黄胶囊时,患者的病历上没有用药指征,属于乱开药行为”。王军分析,这名副主任医师在持有医保患者的病历上加上疔疮肿毒,目的主要是躲避医保局的查处,再一个是,担心医保被拒付。

根据诊疗信息,记者发现在1月8日上午在该院肛肠外科就诊的20多名患者中,包括记者在内的6名持有“北京社保”的患者,其门诊信息中均显示患有疔疮肿毒,这名副主任医师均为上述6人开具西黄胶囊。而其中几名自费病人则未被诊断出疔疮肿毒。

1月21日,记者电话联系到当事医生谭某,对其在为记者诊断中存在的虚假诊疗问题提出质疑。谭某称,之所以为记者诊断疔疮肿毒是因为“疔疮肿毒的疮是痔疮的疮,从我的诊断来讲,痔疮符合疔疮肿毒。”当记者问及为何两次诊断结果不一样时,他回复称,“诊断的时候太忙,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对于医生为何会进行虚假诊疗,且出现持有医保和不持有医保所诊断出来的病症不同的问题。北大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表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基础上,原本只需要一个药的可以多开成三盒、四盒;第二种可能性是,患者主动提出的需求;第三种是医生多开药后,会得到医药代表相应的回扣。“第三种是常见的潜规则,在医疗行业内,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原海军总医院一名医务管理人员也表示,近几年来,医疗行业内出现的假诊断现象常有发生,“一些医生和患者串通起来或者利用医保,相互获利,或者是医生自主地通过虚假诊断为患者开药后,根据指定药物向医药代表获取回扣”。上述专家称,“在医疗行业中,医生虚假诊断既违反了原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规定,又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1月23日,记者将关于北大国际医院肛肠外科、神经内科以及医院副院长谢某涉及诊疗的相关信息,向北京市卫健委和医保管理部门反映。

记者从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医保管理部门已关注此事,将会到涉事医院了解情况,对于报道所涉及的问题,要等调查核实之后才能作出正式的结论。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基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发现问题都会进行认真核查,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如果属于欺诈骗取医保的问题,将坚决予以查处。


新京报调查组

编辑  甘浩 张太凌      校对 付春愔


医院回应:


就媒体1月23日报道的相关事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已在微博上给予回应: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平台证实,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警惕过度医疗的文化杀伤力


过度医疗的长期存在,已明显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立医院社会声誉,挑战了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原则。与此同时,其对公立医院文化建设所产生的破坏性和杀伤力,也需要高度警惕。

  

过度医疗与医学人文精神不相容。医学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切实维护患者权益。过度医疗崇尚的是经济利益至上,关注的是患者的“钱袋子”。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和纯洁性,不能容忍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必然带来开药“大包围化”、检查“全身化”、治疗“扩大化”,浪费医疗资源、损害患者利益,与此同时,作为过度医疗的“孪生兄弟”,经济创收指标是医院现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必然导致医院各专业科室人员之间经济分配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已衍生成为医院整体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建设的负能量。

  

过度医疗与医院法制建设和廉政文化格格不入。它加剧了医院物资流、资金流的聚集和周转,同时也为少数违法乱纪、医疗腐败行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近些年来,在医药卫生领域和医疗机构,以医谋私、违法乱纪案件时有发生,过度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依法管理、廉洁行医是公立医院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度医疗对其所产生的“温水煮青蛙”式的腐蚀破坏作用不可低估。

  

总而言之,不能简单地把过度医疗视为管理问题、行风问题、经济问题,而要从讲政治、顾大局、扬文化层面进行思考研究、综合治理。特别是在成因分析方面,要跳出传统的所谓“体制机制弊端”和“政府拨款不足”的思维定式。


根治过度医疗亟须制度归位


过度医疗屡禁不止成为不少网民的心头之患。据报道,医院的过度医疗已部分抵消医保的“政策红利”,致使有些医保基金没有“花在刀刃上”,患者的“受益感”被削弱。

  

网民表示,根治过度医疗亟须制度“归位”,加快完善医疗管理机制,大力深化医疗改革,破除医院医生利益驱动。同时,医保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改进和完善,约束滥用医保基金的现象。

  

破除医院利益驱动

  

不少网民认为,过度医疗作为一种“行业病”,其弊之多,其害之大,值得反思。

  

“过度医疗犹如一个‘无底洞’,不仅吞噬有限的医疗资源,还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网友“于子茹”说。网友“叹雪”也表示,过度医疗一方面会导致小病大治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病无所医,主管部门应该动动脑筋,狠刹这股歪风邪气。

  

“部分医院以药养医、靠患者创收等一些不当做法,恐怕仍然是过度治疗的主要根源。”网民“申国华”指出,“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费用近几年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医疗费用达到了2.9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近20%,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医疗直接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猛涨。”

  

约束滥用医保基金

  

医保制度设计如何完善?网民“唐华”认为,方向之一,就是遏制小病大治、轻病住院、过度检查等等。比如医保在制度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医保卡用得少的,报销比例应高一点,用得多的人,报销比例应该低一些,对于多年不使用医保卡的人,可以奖励做全面体检,从而约束滥用医保基金的现象。

  

网民“笔语”也指出,医保的制度设计需要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制度鼓励患者大量占用医疗资源,因为他如果不用,这个钱就被别人使用。在“不看白不看”的心态下,有人从医院开出大量药品,转手就卖给医院门口收药的药贩。有的检查项目,在门诊上做,医保不报销,或报销比例较低,有些人就先住院再检查,各项检查的报销比例高了,还占用了本来紧张的床位资源。

  

“给过度治疗戴上‘紧箍咒’,既有赖于从宏观着眼,也需从微观着手。只有从实际出发,一项一项抓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这样的‘紧箍咒’也就容易发挥作用,而不至于沦为‘稻草人’,从而彻底铲除过度治疗滋生的土壤。”网民“申国华”写到。



热点推荐

•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医院如何良性发展?

• 医疗价格形成机制与医保支付方式演变:国际比较及启示

• 国家医保局草拟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意见,价改牵动医药产业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