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下)

专注深度医改→ 中国医疗保险 2021-06-25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作者:王宗凡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2019年11月,中央深改委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需要重点推进的六项任务:待遇、筹资、支付和监管的四个机制建设以及医药、医保两项服务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昨日,中国医疗保险(ID:zgylbxzzs)发布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王宗凡主任撰写的《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上篇,今日我们将发布文章下篇,继续讨论这六项重点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各自的实施路径。


其次,筹资是经济基础,筹资要稳健可持续。明确“适度”待遇水平之后,待遇就具有一定的刚性,待遇水平不太容易降低。因此,明确了适度待遇水平,就意味着需要根据待遇水平测算确定相应的筹资水平,使得筹资所形成的医保基金能够满足待遇支付的需要,从而维系基金收支平衡。


不过,筹资机制的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待遇支付的需要,还需要考虑筹资的可能性,也就是必须考虑经济支撑能力以及各方的筹资能力。一方面,筹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总体筹资水平不应过度汲取经济资源、不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医保费率、缴费额的确定需要考虑整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实现稳健可持续筹资。另一方面,筹资需要考虑企业、财政和个人等筹资主体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均衡各方缴费负担。

当前,无论职工医保还是城乡居民医保,都存在缴费责任失衡的问题: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费率是职工个人缴费费率的3倍以上;城乡居民医保缴费中财政补贴占70%以上,个人缴费不足30%,极少数地方个人缴费占比仅仅在10%左右,从而使得居民医保“福利”色彩过重,偏离“保险”属性。在经济增速下降、企业和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确需充分考虑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均衡各方筹资责任,使得筹资责任与各方筹资能力相匹配,实行缴费责任合理、科学分担,保证各方筹资的可负担、可持续。目前,城乡居民医保仍实行定额缴费,缺乏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居民医保还需要完善筹资方式,实行缴费与居民收入挂钩,实现稳定的筹资增长,使得筹资增长与合理的待遇支出增长相匹配。


在提升门诊保障待遇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调整用于门诊与住院支付的筹资分配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实现更高层次的待遇公平,还需要相应配套的筹资机制的调整。在缩小乃至逐步统一制度间、地区间待遇水平过程中,还需要相应建立制度间、地区间的筹资(基金)平衡(调节)机制,也就是说,均衡(公平)的待遇保障需要跨制度、跨地区的筹资(基金)调节来支撑。


此外,在全面脱贫、精准脱贫以及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过程中,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为充分保障困难人群能够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全面化解困难人群以及发生高额医疗费用人群的疾病经济风险,迫切需要强化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作用,必须建立稳定的医疗救助预算制度,加大对医疗救助的财政投入,以及拓展其他筹资来源,使得医疗救助的资金投入能够满足实现托底保障功能的支出需要。

第三,支付是关键性管理工具,待遇与筹资的平衡依赖高效的支付机制。虽然可以根据待遇支付的需要初步确定筹资水平,但医疗保险的实际待遇支付(也就是医疗费用的支付)极大地依赖医疗服务供方的行为和医疗服务提供的结构。当前,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已经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医保购买方,医疗保障有能力、更有必要发挥战略性购买的强有力作用,有效引导和约束医疗服务供方的行为、调节医疗服务提供的结构,促进合理医疗、有序医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唯有如此才能维系筹资与待遇的平衡、保障制度运行的可持续。而医保战略性购买的主要手段就是支付机制,支付机制的核心则是支付方式改革。


2017年国办发55号文已经明确了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概括来说,55号文所明确的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逐步建立总额预算管理下的住院主要实行DRG付费、门诊主要实行按人头付费、其他支付方式各显其能的多元复合式支付制度。具体来说,通过总额预算管理引导医疗服务体系适度发展(与医保支付能力相匹配)、调节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通过总额预算的倾斜性分配引导分级诊疗),通过住院全面实施DRG付费促进所有医院转变行为方式、主动控制成本(努力将病种成本降到平均成本之下),通过门诊基层定点就医、按人头付费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不仅主动控制门诊服务成本、还有动力主动开展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从源头控制整体的医疗费用。

第四,监管是重要手段,提升效率、减少浪费需要支付和监管共同发力。当前,医保经办能力严重不足,支付方式改革尚未全面、深入开展,通过支付机制所发挥的提升基金效率的作用还远不充分,违规违法行为、医疗服务滥用、特别是欺诈骗保还普遍存在,仅仅依赖支付机制是不够的,提升医保和医疗服务效率、约束和处理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打击欺诈骗保还需要强有力监管手段的运用。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医药服务领域诸多问题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的情况下,非常需要支付机制与监管机制双管齐下,各自发力、相互配合,发挥更大的提升效率、减少浪费的综合作用。


医疗保障监管包括协议管理、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协议管理是支付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当前最为重要和迫切的是强化行政监管,主要是强化医保部门的行政监管,同时也需要不同行政部门的联合协同监管,社会监督发挥辅助作用。

第五,医药服务是支撑,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医疗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基础条件。医疗保障最终通过医药服务来实现保障目标,合理、优质、高效、可及的医药服务是医疗保障实现保障目标、稳定可持续运行的基础条件。因此,一方面需要医疗保障通过支付、监管机制来引导和约束医药服务行为、调节医疗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还需要医保部门通过新增的招采、价格管理职能,逐步建立起市场主导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引导医药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充分发挥医保促进医药领域改革的杠杆作用。此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医药服务领域自身的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包括薪酬改革)、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医药技术准入和质量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医疗、医保、医药三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同,三医联动仍然至关重要。

第六,公共管理服务是实现医保发展目标和任务的保障,需要通过提升能力、治理创新来实现便捷高效的医保公共管理服务。当前,医保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管理效率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不能满足参保对象、医药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支付、监管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医保管理体制改革之机,大力推进医保治理改革和治理现代化,以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为工具,不断提升医保经办机构管理能力,推进包括委托社会、市场机构参与医保公共管理服务在内的治理机制创新,建立促进公共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医保公共管理服务便捷性和效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热点推荐




• 完善准入机制、提升基金效率,让医保持续为患者护航(语音版)

• 医保基金支出增速大于收入增速,如何保障可持续运行?

• 盘点 | 韩正副总理强调的几项工作,国家医保局是怎样做的?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原创文章授权转载:

扫描二维码 进入开白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