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促进“三医”联动、减轻群众负担,各地举措持续“上新”

专注深度医改→ 中国医疗保险 2023-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

推广“预住院”模式,节约就医时间与开支

一大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部9楼骨科病区的病房内,杜新平早早醒来。这天是她要出院的日子。“原本以为怎么也得住个十天八天,没想到只住了5天就可以出院了。”杜新平说。


住院时间为何缩短?“我们选了‘预住院’模式,先在门诊做术前检查,再入院手术,省去了住院等待时间,再加上门诊检查费用还能和住院费用一起报销,花费也少了。”趁着丈夫去办理出院手续的空当,杜新平向记者介绍起此次住院就医的新体验。


10月28日,因双膝疼痛,杜新平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医,被诊断为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需要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可没想到,接诊医生并没有安排杜新平立即入院,而是建议她选择先检查后入院的“预住院”模式。


“通俗来说,‘预住院’模式就是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咱们先看病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了,再入院直接手术,所有费用都以住院费用进行报销,医保报销比例也更高。这样,咱们既能缩短住院等待时间,又能减少费用。”在医护人员的耐心讲解和协助下,当天下午,杜新平便顺利办理了“预住院”手续,完成了住院前的各项检查。


10月31日,杜新平就收到了医院发来的入院信息。不仅如此,主治医生朱超华还专程打来电话,与她沟通病情,讲解手术注意事项。11月1日早上8点,杜新平顺利入院。11月2日中午12点,杜新平准时进入手术室,下午4点半,手术顺利完成。“真没想到住院的第二天我就完成了手术,第六天就能直接出院。”杜新平说。


今年6月,石家庄市医疗保障局创新举措,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开展“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模式试点工作,让那些疾病诊断明确、病情单一、相对稳定,经综合评价符合住院手术指征、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先在门诊进行入院常规检查检验及专科必要检查检验,然后根据床位情况安排正式入院。正式住院后,先期产生的入院常规检查检验及专科必要检查检验费用与正式住院后的费用合并计算,医保基金按规定一并报销。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有402名患者自愿选择“预住院”模式,涉及51个科室,131个病种,结算医疗费952.83万元,每名患者平均节约开支210元,平均压缩住院天数2.49天,各试点医院床位周转率平均提升10%—15%。

建设智慧医院,让患者少跑腿少排队少等待

早上7点多,门诊时间未到,来自福建宁德的患者王女士和爱人卓先生已早早等在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以下简称“滨海院区”)的门诊楼前。


两人进入门诊大楼,根据导医志愿者的提示,在自助机上插入医保卡,办理初诊建档,完成取号后,再按导引前往神经外科门诊外等待,全程顺畅有序。8点多,王女士和卓先生进入诊室。“没想到在诊室外才等了一会儿就叫到了我们。”卓先生说。


“医院目前已经实现了精确到1小时内的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候诊时间。”滨海院区医院服务管理处执行处长林迎春说,该院分时段预约的服务范围已从门诊预约挂号,扩大至CT、超声、胃肠镜等检查项目的预约。“我们还设置了一站式预约检查服务中心,需要预约多项检查的患者不用再跑到各个窗口排队,在中心就能一键完成最优检查日程的规划与预约。”林迎春说。


科室医生查看了王女士在当地医院拍的片子,确诊为脑垂体瘤,马上在后台系统查看科室空余床位并预定,安排王女士入院治疗。不一会儿,王女士手机上就收到了短信,提示办理住院手续的具体时段、地点、所需材料等。当天上午,在住院楼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办完手续后,王女士就住进了病房。


近年来,福建省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加强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走进滨海院区,处处可以感受到智慧医院带来的便利:扫描路牌上的二维码,患者可以在手机小程序上获取院内各科室的精准导航;在就诊、结算、检查等窗口前,患者刷脸就能完成就医全流程,实现无卡就医;完成诊间结算后,一楼药房里的全自动整合发药机立即选好药品传递到药剂师手边,患者下楼就能在窗口取药离开……


“智慧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整合了医院资源,可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少排队、少等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林章雅介绍,目前,该院已实现多院区内的患者数据共享、号源共享、床位共享、检查协同、远程会诊等业务,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

集中采购药品,有效缓解配药难买药贵问题

“每天都要吃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以前32.02元一盒,现在才0.84元一盒!”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慢病门诊,今年60岁的高血压患者赵会正在购买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药品集中采购让这款药物大幅降价,“药价降下来,现在进医院心里有底气了。”赵会说。


药品集中采购是深化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举措。自2019年以来,南岸区共组织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参加国家、市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24批次,其中药品集采11批次,覆盖429种药品,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3%,采购规模达1.55亿元;医用耗材集采13批次,覆盖34类医用耗材,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超50%,采购规模达0.54亿元,累计为参保群众节约医药负担2.30亿元。


“以前老人随意用药问题突出,具有一定的健康隐患。”重庆市南岸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曹仁告诉记者,“药品集采后,药品降价了,老人们就愿意到医院来看病开药了。”


帕金森患者张先生同样受益于药品集采,对他而言,这些年不仅药便宜了,买药也更方便了。张先生家住南岸区铜元局街道铜梓坪社区。帕金森病导致他身体僵硬,行动缓慢。之前张先生将特病卡办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每月开药的时候需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到医院,到医院后还要等,每次就诊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


今年年初,南岸区出台了新政策,之前在三级医院才能办理的特病,如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办理。张先生家附近的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五院是紧密型医联体,张先生今年上半年将自己特病卡转至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开到需要的药,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和市五院来自同一渠道,吃着放心。”


为缓解基层医疗机构“配药难”问题,南岸区按照“1+3+N”模式构建紧密型医联体,“1”为市五院,承担核心医院功能;“3”为市五院、区人民医院、市东南医院,按照就近原则,分别组建弹子石、南坪、江南新城区域医联体,签订协议37个,参与医联体的基层医疗机构27家。这一体系下,药品目录上下级衔接,统一采购供应管理,配送资源共享,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


曹仁介绍,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后,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向医联体上级医院报送药品采购清单,医联体内药品由上级医疗机构定期按照药品消耗量统一集采药品。“紧密型医联体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缓解基层医疗机构‘配药难’,让老百姓买药少跑腿。”


原标题:各地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 优化就医服务 减轻群众负担

来源 | 人民日报

编辑 | 王梦媛 买晓飞

热点文章

•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断满足1.25亿流动人口就医需求

• 2022医保谈判在即,专家:医保并非创新药唯一的出路

• 人民日报: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