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支付改革下,医院耗材怎么管?
医用耗材作为医院医疗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2023年,国家医保局印发《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聚焦重点药品、耗材,同时公示了2022年医保结算费用排名靠前的重点耗材,进一步彰显了耗材管理的重要性。
2020年,浙江省实现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医院管理迎来新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医院在耗材精细化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
建立组织构架 确保各项制度落地
医院成立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针对医用耗材的准入、采购、验收、盘点、发放、使用、临床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环节,制定并落实全流程管理制度。同时,委员会对高值耗材和手术耗材使用进行重点监控,采取实物验收、一物一码、扫码收费、自动对接医院信息系统(HIS)方式,实现厂家—物流—使用—患者的全程可追溯,避免出现耗材串换、低价耗材高价套收、一次性耗材重复收费等情况。根据监管结果和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时进行管控,从而优化医院整体耗材结构,为医保基金安全保驾护航。
医保办内部设立物价管理小组,增加人员编制从事物价管理工作。为了提高耗材赋码的正确性,耗材人工赋医保码后至少要经2人审核校准后方可进入临床收费。动态监测耗材从入院到赋码及临床收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及时高效的沟通机制,实现及时反馈、及时沟通、及时处理。物价小组定期进行院内耗材进销存检查,形成动态监测模式。
建设符合医院自身管理要求的耗材管理系统,搭建了HIS字典平台、耗材管理库,对医保项目纳入结算的耗材建立规则库,实现医用耗材与医疗服务项目的一对一匹配。在收费时,信息系统进行匹配规则的自动检索,院内医用耗材收费执行统一的医保付费政策,避免耗材违规进入医保结算。耗材管理平台的建立不仅减轻了临床的收费压力,也为基金监管工作提供了保障。
发挥科室能动性 管好超高值耗材
实行DRG支付后,超高值耗材的使用对医院来说很可能意味着亏损,如心内科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管术使用的主动脉瓣膜单价25.8万元,DRG支付机制下每个病例预计亏损8.5万元左右。如何化解患者医疗需求与DRG支付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支付方式改革下医院管理面临的难题。
近期,邵逸夫医院就该问题推出了超高值耗材使用的管理办法,将学科发展与耗材管理相结合,由原来主诊医师提出10万元以上超高值耗材使用申请,转变为临床科室从学科发展角度提出科室超高值耗材使用计划。医保办预估DRG支付结果,年底考核临床科室最终清算结果。临床科室主任发挥科内管理的优势,腾笼换鸟,将耗材使用的计划更多用于高精尖的新技术新项目上,推动医院在DRG支付下高质量发展。这项举措不仅缩短了医生申请等待时间,同时调动了临床科室控制耗材成本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临床的一致好评。
以模式创新 助精细化管理
耗材使用具有很强的专科特色,在全院实行统一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各科实际情况的差异。邵逸夫医院对DRG支付下的耗材使用管理,采用“以点概全”的数据化指标管理模式。
医院对于特定的耗材进行严格的适应证管理,限制使用科室;定期梳理医用耗材领用或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领用或使用金额较大或环比增长较快的医用耗材。医院在日常DRG医保结算清单审核的过程中,如发现单项耗材价格高于DRG病组均费等费用异常情况,会开展耗材使用合理性评估,进行病例的追溯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临床科室进行反馈和培训。医院还实现了耗材指标化管理,对科室和主诊医师形成两级耗材指标管理,临床工程科设定目标指标,与实际使用指标进行对比,并作出风险提示,全方位实现医用耗材使用的院端把控。
医用耗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和长期发展。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和DRG支付方式的推广实施,医院管理者需要全方位探索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医疗成本控制而限制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应综合研判,鼓励和支持适宜的新技术的发展。面对新技术使用所伴随的居高不下的医用耗材成本,“促降价、严准入、防滥用、控成本”是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
来源 | 健康报
编辑 | 王梦媛 买晓飞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