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化疗药vs靶向药,从“炸药包”到“生物导弹”——盘点一下医保目录里的肿瘤靶向药

专注深度医改→ 中国医疗保险
2024-12-23


开栏语

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即日起,我们开辟“肿瘤防治 医保护航”专栏,由中国医疗保险的“小保”和知名药学科普公众号“药葫芦娃”携手对医保药品政策和抗肿瘤药物知识进行科普解读,带您揭开医保目录内抗肿瘤药物的神秘面纱!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手术、放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三大常用手段,其中,手术和局部放疗都属于局部治疗,它们通过定点清除原发病灶达到治疗目的。


但不少小伙伴都看过类似的新闻:经过治疗,体内已检测不到肿瘤病灶存在的患者,一段时间后肿瘤再次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一个癌细胞只有10微米,100万个癌细胞才能组成一个1毫米大小的癌细胞团,10亿个癌细胞才能组成1厘米大小的癌症肿块。可想而知,就算切除了肉眼可见的肿瘤,那么体内还可能存在数以亿计的癌细胞。


那怎样才能彻底清理掉体内的肿瘤细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祭出药物治疗法了!药物治疗属于全身治疗,主要通过体内的血液循环将药物成分输送到全身各处。据了解,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肿瘤治疗药物达到241种,既有化疗药物,也有靶向药物。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化疗药物是传统的肿瘤治疗药物,是指用一些有杀灭细胞活性的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而这些化学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部分正常细胞,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很多化疗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掉头发等副作用的原因。


为了减少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分敌我,狂轰滥炸”,肿瘤靶向药物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靶向药物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研制的、具有靶点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与化疗不同,当靶向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时,它会通过特有的信号通路,精确到达“靶心”,这些药物靶点与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异常有关。通过攻击这些特定的靶点(或通路),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侵袭,从而阻遏肿瘤生长与转移。所以,如果说化疗药是敌我不分的“炸药包”,那么靶向药就是明察秋毫的“生物导弹”,达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不损伤或少损伤正常细胞的效果。


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连续6年进行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累计将744个药品新增进入医保目录,谈判准入的药品中就有100个肿瘤用药。通过谈判纳入目录的药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目录。2017年以前,医保目录内没有1个肿瘤靶向用药,2023年版目录中已经有74个肿瘤靶向药,并在其中很多治疗领域实现了不同代际靶向药的多样化选择。临床使用中,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占比已从2018年的30%提升至2022年的52%。越来越多的患者用上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编辑 | 符媚茹 买晓飞

热点文章

• 人类肿瘤药物治疗史上的三次革命:从化疗药物到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中国医保肿瘤用药发展史

•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对肿瘤用药保障水平有什么影响?

• 解读 | 丁锦希:2018年国家抗肿瘤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的思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医疗保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