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读书日 | 新潮读者,原来都是读书人!

在点咖啡的Ben 新潮 2022-06-13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地域、年龄、背景的界限都消失不见,书让我们相聚在这里,也引我们迈向阔远的天地。新潮在一周前向读者们发布了读书征集令,这一周内我们收到了无数动人的读书故事,他们分享的书籍中,有散文、诗篇,也有小说、杂志,他们中有正值青春的少年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书迷。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暮春时节,来看看新潮读者各自独一无二的“春天”吧!



文|新潮的朋友们
视频|平楚宸排版戚新源编辑|平楚宸戚新源



@杭同学 《我们仨》
2015年5月10日,我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谁知道25日杨绛先生就去世了,也许只是巧合。当时只是浅易地读完了,如今重读,发现生活的平淡才是最珍贵的。她用生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家里的温情和生活的小美好。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切大抵如此,一语成谶。 

《我们仨》 杨绛 著


@在下狒狒Young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看完这本书后,马洛伊·山多尔就成为了我最爱的作家,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去布达佩斯看看他的雕塑。他以性格、背景各不相同的男人、女人的口吻自白,这些自白为读者演绎了一场匈牙利中产阶级的爱情与生活故事。
我喜欢逛书店,用手划过一排排的书,然后凭着触觉在最舒服的那本书停下来,《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就是这样进入我的视线,简洁的外观,没有过多的评价,但标题已足以激起我的好奇。从高中到大学毕业,这本书一直都在我身边,我还记得男主的前妻坐在一家咖啡店里看着曾经的丈夫在另一家店里买东西,目光落在她曾经送他的钱包上,也记得她慢慢揭开丈夫心里关于另一个女人的秘密时内心的挣扎.....爱情与婚姻是一个亘古的话题,《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或许可以表意一二。
@Monda 《海子的诗》以前,我从来不读诗;后来,我对诗迷得不行。因为我终于读到了《海子的诗》,他的浪漫又荒凉、美好又悲恸、真实又遥远的诗。我开始相信,诗人的存在和离开都是一种意义。
很多诗,读了不下几十遍,每一次都还能感受到眼眶盈满的、但从来不会溢出的热泪。也许在生活的繁琐之间,理所应当植入这些永不衰落的浪漫。诗的浪漫、音乐的浪漫还有自然的浪漫,都拯救了生活。
在德令哈市四十七号公路酒馆,温柔的摇滚乐响起,他面向她,读完这一整首诗。在相恋三年多后的此刻,他即将向她求婚了。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伤时握不住一颗眼泪”“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我是她的朋友,在黑色的夜里,同样热泪盈眶。当然,他成功了,他和他的“姐姐”。
@阿漏 《将军胡同》这是一本儿童文学,但千万不要小瞧它。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胡同为背景,以孩子的视角展开,长时间跨度地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那些爱国的普通人。细节化的描写让我这个南方人也能体会到老北京的地方风情。故事中透着淡淡的悲伤,让人读来就能感受到时代的悲凉,但又会被爱国的小人物、义士深深打动,回味无穷。
我和书的故事,要从我无意中看到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奖的征稿启事说起。看到征稿启事后,不自量力的我尝试一番。由于此前从未写过儿童文学,我特意查看了往年获奖作品。《将军胡同》就是第一届的一等奖,我找来读,不仅深深地陷入了故事中,还认清了自己的水平,心不甘情不愿地放弃尝试。论写作,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砺。 @脑哥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原本过着平静生活的松子因为一次错误的决定,被生活捉弄,一步错步步错,逐渐变成一个孤独寂寞、自暴自弃的老太婆。纵观其一生,虽然十分悲惨,但也是顽强活过的一生。
松子的侄子笙从父亲那里收到姑姑的死讯,要他去给姑姑收拾遗物,但奇怪的是,他从小到大从未听说过自己有这样一位姑姑,对他而言松子只是一个陌生人,但在这个过程中,笙慢慢了解了松子,最终他对松子的遭遇感到出离愤怒而惋惜。
读完小说后,对松子的死亡久久意难平,火速看了同名电影,电影虽然细节不如书中丰富,但在夸张丰富的色彩、渲染到位的背景音乐和演员拿捏得当的表演之下,松子那份不肯放弃的对被爱的追寻显得更纯真执着,她所遭遇的种种命运无常、造化捉弄都更令人感慨叹息。我看一部两小时的电影用了将近三个小时!尤其是快结局时,每次音乐响起,真的忍不住会暂停,暴哭,但因为是半夜在宿舍床上看的,哭的时候又不敢发出声音,平静下来继续播放,马上又绷不住了,暂停了十几次才终于把电影看完,事后也不知道舍友有没有发现我半夜在床上哭‍。 @a Stassenger 《园圃之乐》我刷知乎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本书,当时在看关于诗歌中的直译和意译的话题,没想到发现了它。我喜欢充满田园惬意生活的小诗或者短文,所以一下子就被“园圃之乐”这四个字吸引了,它让我想起高中时,为了解压我在学校西边的一片菜圃散步的日子,那里也是绿油油的一片。我很难在现实中拥有一片园圃,但似乎在文字空间里有着广阔的土地等待我去耕种。
有一次我读着,突然想自己养几株植物,于是买了三盆小的多肉,现在只有一株神奇地活下来了,从顶端直直地冒出嫩绿的茎和几片稀疏的并不肥厚的叶子,我希望它在我原生态般的管理下还能坚持活得久一些。  @小花 《百年孤独》第一次读在高一,不敢说自己看懂了,但是看完后被作者创造的家族史震撼,也能隐约感受到家族百年来的孤独。这种孤独就像遗传病一样,一代代地流传,谁也难以逃脱,像是宿命。我还写了一张人物关系表以区分重复出现的人名。第二次读是在大三寒假,我已经可以直接地捕捉到书里传达出的情感。《百年孤独》记录了布雷迪亚恩家族一百年来的变迁,写不好的话容易变成流水账,但是作者将它写成了一本神作。他把孤独融进了每一行字,即使是整个家族的人齐聚在一起,那种孤独也静静地漂浮在空气里,他们相依为命,却又淡漠疏离。现在我仍不敢说我读懂了这本书,合上书后那种跨越百年的空旷感依然笼罩着我,驱使着我去面对自己生命的渺小,去试图在独处中明白孤独的意义所在。 @不想学物理 《哈利波特》罗琳用她的才华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梦。每一个角色吸引人的地方都不仅仅是高尚的品德和勇气,还有那些引人注目的缺点,提醒我们即便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也不过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生活可以十分简单纯粹,英雄也不必十分完美。
在时间被拉长的高三一年里,读《哈利波特》几乎成为我仅有的几项娱乐方式之一。在化学课上走神的时候,趴在窗边看夕阳的时候,总是幻想会有一只猫头鹰给自己寄来一份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想着想着,自己就凭借卓越的天赋在巫师世界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课间和同桌决斗,拿着一根笔就仿佛拥有了力量,不禁好奇假如被招进学校自己会不会去学习黑魔法,会不会用幸运药水去参加高考……主角的传奇并不重要,我们用书里的世界逃离现实。 @陈辉 《千秋人物》这是梁衡的一部散文集。我能够直接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比如“大无大有”周恩来,他的“政治散文”历史底蕴深厚,语言中正理性平和,细节之处尊重历史人物,学术思维严谨细密。因为一本书,爱上新闻。大学期间,每回遇到心情低落或者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拿出这本书来翻一翻,那些历史人物在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之时,遇事不惊,宠辱偕忘,是我一生的楷模。
《千秋人物》 梁衡 著

@honor泠 《芭比——一个娃娃风靡世界的秘密》这是“芭比之母” ——露丝·汉德勒的传记,它从多角度剖析了她个人及其玩具帝国的生命历程,她与芭比一样,用自己一生的努力,给了全球的女性以梦想和希望。
小时候结缘娃娃,大约都是从芭比开始的。那时网购还未走入千家万户,图片上每一个流光溢彩的场景,每一只星光璀璨的娃娃,令我目不转睛,又觉得真的像星星一样那么遥不可及。十年之后,再次翻阅书籍,不变的是震撼的心动,但无需再仰望星空。
“一个像秋花的女人,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一枝独放,首先那份孤独无助就令人怦然心动,虽然纤细却强韧刚毅。”正是对芭比和露丝的最好诠释。无论是自己动手给娃娃做衣服、换发型,还是土豪式的横扫各系列,用千姿百态、万种风情装点每一天,喜欢娃娃,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顾长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整本书以查理·高登的进步报告呈现。查理由于先天弱智,和一个小白鼠阿尔吉侬成为了科学家的实验对象,接受了脑部手术。手术后他智力大幅提高成为了天才,却经历了焦虑、不安、偏狭、猜忌等人性黑暗,并了解到这项实验注定会失败。最后他又恢复了愚笨。
查理是愚笨的、讨人嫌的、却拥有朋友的傻瓜,同时也是智慧的、让人羡慕的、却孤独反社会的天才。他们在同一个肉体中,是人格分裂,也是一体两面。他们常常和彼此对话,过去的单纯愚笨虽然被天才一面压抑,却从未消失。傻瓜一直是天才的阴影。尽管机缘巧合使肉体有了一个意外被创造出的天才灵魂,但却并不受控,他常常有上帝视角,或者逃离肉体来到庸俗之外,同时傻瓜灵魂还若有若无地影响着行为,这是纠结矛盾的“灵肉”冲突。两个查理之间,是对抗亦是守护。
后来我去看了由小说改编的同名音乐剧,给予我一个新的思考视角,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在朋友圈里给查理写了一段话:“献给愚笨却可爱的傻子,献给智慧却孤独的天才;献给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献给世界上的另一半相似的灵魂;献给许许多多还在坚持努力的人们,献给那个从未放弃变聪明的自己。以爱的名义,把花束献给阿尔吉侬,献给那份为了变聪明而执着的努力,也献给伟大的查理。"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同名音乐剧剧照
@乘着风 《人行道王国》
这本书和人类学方法相关,作者参与观察,介绍了与人行道相关的生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让读者去体悟和思考,去关注那些流浪者。很震撼,感觉和之前看的《香港重庆大厦》有相似之处。读完后我有新的启发:学术研究也可以做得很有趣,人文关怀不是说一说,它可以通过真正做好一件事、研究好一个问题来实现。
 
@查查 《沉默的病人》
这是一部悬疑小说,其中各种“解谜”细节的铺垫、精彩的结局反转留给读者对于作者笔法高超的震撼,这本书对爱情心理变化描写细致,能让读者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小晴 《线》
这本书以迪米特里和卡捷琳娜几经波折的爱情为主线,串联起希腊塞萨洛尼基城中三个不同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和历史的温情。整本书的文风像缓缓流淌的海水一样清新温婉,没有惊天动地的高潮,没有刻意建构的夸张,《线》的叙述风格不疾不徐,向我们娓娓道来动荡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象万千,如同海风扑面,潮汐无声般自然。

这本书是高中十八岁生日那天一位朋友送给我的礼物,但当时忙于备战高考,并没有来得及看。翻开这本书是在去年大一的暑假,坐在夏日明亮的书桌前,一点点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海滨小城气息,读完后那种清新温柔的感觉依然久久萦绕。在院里的外国文学书籍推荐活动上,我分享了自己读《线》的一些感受,和老师同学们有了一些很酷的深入交流,一位老师表示被我安利到,马上就要去读这本书!

如果你也愿意翻开这本《线》,你会感受到海的踪迹,你会看见在历史的残酷之中,一个民族是如何用一针一线编织出点滴温情,你会发现正如书中所说,“在塞萨洛尼基这座城市,每个日子都是不一样的。”
 
@从心《平凡的世界》
我关于浪漫生活的想象几乎全部来自《平凡的世界》。和它相遇是在高二暑假,那是个没有空调却要补课的炎炎夏日。从同学那借来书之后,我把课余的时间都用来了解孙家俩兄弟,以及一群可爱的人的故事(不包括王满银(狗头)。放假的第一天,我躺在铺着凉席的地上读完了最后一部。读到动容处,我不愿吝惜自己眼泪。夏天真热,我甚至把衣服脱了,光着膀子,企图模仿那群黄土高坡上的男子汉的真性情。

语言的贫瘠永远无法概括出生活的丰富性。就算是路遥,他写的是平凡故事,也告诉了读者爱情、友情、亲情的伟大,但还是不能穷尽全部的生活。这一切需要读者自己领悟。

第一次读完后我发誓要每年看一遍。后来的确重读了三遍。和老师出去调研的时候,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平凡的世界》。我很激动,慷慨激昂地宣告我每年都会读一遍!老师却说,一年读一遍,每年有新收获吗?不如五年,十年再重读一次,那感觉才不一样!我默然。

还有一件事,由于我一直按照田晓霞的样子来找女朋友,所以至今单身。这也挺有意思的,是吧。
 
@王钰 《看世界》
作者傅莹是资深外交官,她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站在世界舞台讲中国故事。书中不仅有对中美问题,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热点问题的分析,还有对中国传播意识和能力尚需提升的思考。我已83岁,有一天边看书边煮花椒水,结果锅糊了,等满屋冒烟才发现,只好把锅扔了。

往期推荐
一场涉及“棉花政治”的事实扫描

独家 | 接种疫苗第一天:是什么原因导致排队超过两小时?


数据|从南京1410株古树名木看什么样的树可以活过千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