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个日夜,九寨梦幻重生,美如初见
说到九寨沟
你也许能想到许多美景,然而两年前
@川报观察
2017年9月,省厅召开贯彻落实省“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专题会议。
重点传达了灾后恢复重建一个专项规划、五个实施方案、四个重大问题研究、四个时间节点等工作部署。并要求:
省厅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牵头部门,要作为生命工程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施策、合理避让、突出重点,常态化做好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工程治理等工作。
要加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确保各类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要配合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城乡住房重建等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
之后省厅又多次召开
灾后重建工作推进会,科学研究座谈会
派地质专家前往灾区现场勘查
派熟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
的业务骨干援助九寨
……
通过落实一项项政策、措施
尽力保障九寨的“安全”,努力修复九寨的美
那么,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如何呢?
再次来到九寨,经历了地震重创的九寨沟景区,依旧是美到窒息的童话天堂。
九寨沟县一个叫新二拐的地方,因地震垮塌裸露的山体已栽上柏树,这里是当地一处工程造林点,面积有192.7亩。由于区域山体位置偏远陡峭,高约两三百米,局部坡面角度达50°,被视为九寨沟县震损林地植被恢复项目中治理面积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一个治理点。
此处治理点分了四个步骤来实施:先是人工一点点清理震损林倒掉的树木和危石,再用铅丝笼装石块砌成挡墙,用土石袋装泥土码成阶梯,每隔3米左右,就做一层。然后运来有肥力的土壤和耐旱易活的本地树种、草籽,进行栽种撒播。最后就是浇水灌溉和铺草垫,提高林草植被存活率。
黄土梁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位于九寨沟县勿角自然保护区内,是秦岭与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遗传交流及其栖息地连通的关键节点,但受地震影响,这条走廊带林地受损,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降低了栖息地质量。
在灾后重建中,相关部门专门编制了项目修复方案:采取大熊猫主食竹抚育复壮、补植补造、林下栽竹等措施,修复黄土梁、施家堡—小河、黄土梁—王坝楚等3条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共修复面积5万亩。其中,九寨沟黄土梁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补栽大熊猫主食竹、修复栖息地2万亩。
九寨沟的地灾治理项目也迎来新的进展
其中,一期89处地灾治理工程于今年4月全部完工。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控制性工程,下季节海公路边坡上部崩塌治理工程是一期地灾治理项目中投资额度最大的一个,采取的是“棚洞+桩板拦石墙”的措施进行治理。这个措施不仅治理了地灾隐患,还将形成新的游览点,给游客带来在家里看海景的体验。
在施工中,施工方还采取了新工艺来进行地灾治理。九寨沟景区树正寨下行站台对面崩塌治理点的坡面和坡脚,有巨石威胁着村寨居民和游客,也给施工安全带来隐患。治理原计划为修建桩板墙,需50根人工挖孔桩,最深要挖至地面以下7米。结果发现这里地层严重架空,山体巨石松散,极易垮塌,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人工挖孔。经专家和设计人员踏勘现场,最终确定用钢管排列成矩形的钢管架,打入地基深处,代替人工挖孔桩,受力效果相同,还可以减少大型机械进场,更加安全。
据悉,九寨沟景区二期54处地灾治理项目已在4月23日全面开工,预计今年10月完工。
“8·8”九寨沟地震后,九寨沟县共需完成17640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138户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位于震中的漳扎镇。短短两年,九寨沟就全面完成了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恢复重建工作,同时完成2685户藏区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项目,让当地老百姓住上安全稳固的好房子。
灾后重建中,九寨沟县结合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乡村建设、藏区新居建设、避险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农房危房改造等项目,大力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房屋周围的生活环境也获得改善。
这样的好景致还将扩大到整个漳扎镇。根据规划,当地将沿川九路,在漳扎镇栽种四季植被,打造出一条四季皆宜的风景廊道。
经过两年的恢复修整
———— / -END- / ————
丨往期精彩回顾丨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四川自然资源”,获取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