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商快增长之下,阿里的“慢”投资哲学

Oak 略大参考 2019-04-29


阿里巴巴最近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在业绩快速增长之下,阿里的“慢”投资哲学也彰显了出来。

 

在外界看来,阿里正面临挑战,比如拼多多在纳斯达克敲钟,这家2017年全年GMV(商品销售额)超过千亿的公司被视作阿里威胁之一。但阿里财报给出了回应——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年4月到6月)业绩显示,收入同比大增61%达到809.20亿元,连续6个季度保持超过55%的高速增长。

 

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互联网企业中,包括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与谷歌)在内,这个季度只有阿里巴巴的增速超过了50%。

 

显然,高速增长的收入也为阿里的“慢”投资争取到了时间窗口,让后者可以更多地修炼内功,而非死盯着流量、收入和回报——在新零售业务部门不计成本地投入,即便面对对手搅局的时候仍然坚持战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印度市场坚持大手笔投入,以期捕获下一个“中国市场”;而在经济环境下行的时候,仍然把大笔资金放入松散的研发组织中。

 

而这种投资“慢”哲学背后,是阿里投资清晰的服务于母公司的战略。



作者 Oak




1

强势背后的“慢”



阿里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明确提出,不会出于纯粹的财务原因进行投资和收购,而是侧重于加强阿里的生态系统、创造战略协同效应,并提高公司整体价值。

 

现阶段,阿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建造就是新零售业务,它也确实为此做了大手笔投入——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

 

阿里还会对饿了么继续做投资。在此次财报中,阿里披露,公司设立了一家控股公司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旗舰公司,持有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并已收到超过30亿美元投资承诺。

 

对于阿里来说,新零售并不仅仅是饿了么。发展自有的盒马鲜生之外,阿里一直在投资线下实体。

 

比如2017年11月20日,阿里入股大润发,今年3月双方完成第一家店的数字化改造,到6月12日已完成了第100家改造。

 

根据此次财报披露,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已开始采用盒马鲜生的技术和服务,包括按需配送服务、生鲜食品的联合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在4到6月的这个季度,盒马鲜生和大润发还成立了名为“盒小马”的合资企业,探索线下新零售业态。

 

图:盒马鲜生与大润发合作品牌“盒小马”


化学反应已经在发生。

 

数据显示,2019财年一季度中国零售业务的新零售项目(包括进口业务、盒马鲜生、银泰百货等)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40%。

 

新零售业务投资可以说是阿里现阶段的重中之重。一位阿里战略投资部门前员工最近接受了凤凰网采访,称部门会配合母公司战略而做调整,第一诉求就是考虑与母体业务的结合、互补或加强。另一方面,阿里在新零售业务的投资赛道上还有腾讯这样的强劲对手。

 

众所周知的是,在初期股权投资后,如果被投公司业务对阿里战略价值越来越大,阿里会选择增加投资或完全收购这家公司。

 

根据阿里2018年财年报显示,目前阿里对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已经投入193亿港元(25亿美元),持股约31%,不难预见的是,随着双方业务进一步整合,阿里或许会对大润发进一步投资。

 

阿里从2014年开始布局线下,当年以53.7亿港元获得银泰28%的股份,3年后银泰启动私有化,阿里支付126亿港元现金对银泰股权增至74%,成为控股股东。今年2月,阿里又付出67亿港元现金,从银泰的若干少数股东收购额外股权。目前阿里对银泰股权增至98%,外界所指称的强势风格可见一斑。

 

事实上,换个角度来看,这是强势,也是慢。

 

因为无论是对饿了么还是银泰,从阿里初始投资到最终收购整合,几乎都跨越三四个财年。这也反映了阿里在投资收购战略方面的谨慎态度。




2

捣乱者和竞争者



强势风格曾经使阿里失去一些投资机会。

 

步步高集团在阿里和腾讯两家之间徘徊过,最后选择了轻投资的腾讯。期间,阿里曾深度接触过步步高,双方谈了很多次,但最终步步高弃阿里而奔腾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步步高希望能够拥有更多主导权。

 

在阿里看来,腾讯就像一位捣乱者。

 

腾讯目前的投资风格在企业战略和独立风投之间摇摆,具体到新零售赛道上,部分投资举动的意义,似乎在于阻击阿里,而缺乏与腾讯本身主业务的联动关系。

 

比如2017年年末,腾讯先后战略投资永辉超市、超级物种、家乐福和万达商业等,大多数股权不超过10%。在和万达的交易中,腾讯仅以100亿元占股4.12%抢到了坑位;在投资永辉的案子中,第一步受让永辉超市5%的股份,第二步则对永辉云创增资获得15%的股权。

 

这与阿里的慢且强势形成鲜明对比。

 

阿里2018年的55起投资中,至今已有6起大并购,2017年的57起投资中有7起大并购,并购率均超过10%。而据公开披露的投资项目信息,腾讯在这两年没有产生过一起并购案。

 

在新零售上,阿里真正的对手是京东。


物流对于新零售是一个有力支撑。京东在最近的财报中披露,7月底,达达-京东到家与超过200家沃尔玛超市、500家永辉超市以及大量超市和杂货商店合作。

 

图:达达与超市合作将货物送到顾客手中


因此,阿里投资围绕主营业务的另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建设基础物流。2018年5月29日,阿里和菜鸟以13.8亿美元战略投资中通快递,双方将围绕面向新零售的快递、末端、仓配、跨境等物流服务展开全方位合作。

 

如果说一两年前,业界对于阿里轻模式和京东自建物流重模式还有过孰优孰劣的争议,现在结论就很清晰了:最后的对决一定是全方位各个环节的高度竞争。关于两种模式的讨论重点也随之变为,是应该像京东那样先发展基础设施,还是像阿里这样先以轻模式发展业务。

 

京东的压力显而易见——在阿里股价自2017年到现在几乎翻倍的时候,京东股价原地踏步。

 

而从2017年Q1到2018年Q2,京东各季度GMV同比增速分别为41.8%、46.5%、32.3%、33.1%、30.4%、30.5%。排除第二、四季度“11.11”与“6.18”的影响,京东的GMV增速是一路下滑。

 

而阿里是先用轻模式获得正向现金流,降低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压力,也为发展基础设施这样的内功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莱鸟展现了阿里在物流网络上的更大雄心。阿里在财报中宣布,将和菜鸟投资上千亿元人民币,建设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在国内做到任一地方24小时必达。




3

到印度去,捕捉下一个“中国”



印度被认为是下一个高速增长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们的投资金额,反映出各家对于这处市场的决心。

 

阿里显然重押于此。

 

2018年6月,阿里巴巴和软银完成对印度电商Paytm Mall 4.45亿美元投资。这对Paytm Mall的业务扩张非常重要,有助于其在印度电子商务市场同沃尔玛支持的Flipkart和亚马逊竞争。

 

但印度市场就如20年前的中国,充满了不确定性——亚马逊上一财年在印度市场亏损了7亿美元,阿里也遭遇过受阻。

 

2016 年 8 月。阿里曾经斥资 6.8 亿美元,投资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和商务平台 Paytm,入股后,阿里还派出了自己的技术人员,帮助改造其后台。

 

然而,当2017年中印两国军队发生对峙时,Paytm在当地受到了抵制,而就在8月1日,根据媒体最新报道,印度央行以数据安全为理由要求整改,Paytm停止注册新用户。

 

但阿里并没有停下对印度的投资。

 

8月1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印度当地体量第一的私有企业Reliance正在寻求和阿里合作,想借助阿里的融资+技术,挑战印度现有电商格局。

 

Reliance Retail是印度销售额最大的零售渠道:包含生鲜、超市、数码、便利店等多种形态,最近两年Reliance还因为半功能机Jio名声大震,也就是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一定的积累。据报道,阿里以50亿美元的价格在本次合作中寻找50%左右股份。

 

当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在谈出海,真正的实力和决心都在阳光下面临着拷问。不难看出的是,在海外,阿里复制着在中国市场的强势的投资策略——2018年3月19日,阿里宣布对Lazada增加20亿美元投资;早在2016年,阿里就已投资约10亿美元并控股Lazada;2017年6月,阿里注资约10亿美元增持Lazada。

 

据了解,阿里收购Lazada后,曾一度开出过常驻东南亚5000刀一个月的优厚补贴鼓励内部员工出海,决心不可谓不强烈。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起投资,阿里在2018年的海外投资还包括11亿美元投资印尼最大的电商平台Tokopedia、全资收购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Daraz Group等等。

 

也就是说,海外投资方面,阿里也在奉行“慢”哲学——服务战略、一步一步强势收购。




4

边缘业务看长期



阿里的投资策略发生过变化,从追求财务回报到服务战略,从快到慢。

 

在2013年之前,阿里的投资以财务投资为主。当时阿里投资了雅虎、陌陌、UC等崛起中的大公司,部分公司IPO后,阿里获得了相应的回报;2014~2016年间,阿里开始打造出自己的大文娱体系,2015年,阿里巴巴45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引发轰动。同时,阿里逐步入股了华数影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第一财经等。

 

在2017年6月的阿里投资者日上,战投部负责人蔡崇信详细阐述了阿里投资并购的逻辑,他把投资并购看作是围棋游戏,“我们就是把正确的资产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战略投资和并购是作为赢得围棋的一部分,给阿里建立长期的战略价值。”

 

就在7月,阿里宣布完成对苏宁体育的战略投资,未来会促进双方在体育产业上的融合。

 

体育是一个慢增长板块,无论是服装品牌、还是IP或者是体育赛事都已经定型,被少数集团所有,价格稳定,阿里入场前,显然也做好了慢慢来的准备。

 

“慢”哲学的另一种体现还在于把钱放在更松散的组织上,鼓励更长远的创新和研发。

 

比如2017年成立的达摩院。根据马云的表述,从2017年10月起的三年里,阿里巴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

 

三年1000亿也就意味这每年超过300亿的投入,这个投入相比目前阿里每年约170亿的研发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拉开与百度、腾讯约100亿年研发支出的差距。

 

在人才方面,阿里最近几年高调引入了多位领域精英科学家,包括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量子卫星第一人潘建伟,还有国外的人工智能泰斗Michael I. Jordan,“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军人物George M. Church等等。

 

图:院士潘建伟发表演讲


这些投入与阿里目前的主营业务并非高度相关。比如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

 

这让人想起美国的贝尔实验室。

 

美国通讯AT&T在经过30年发展之后,将贝尔实验室整合进公司。AT&T雄厚的资金能够让他们干一些摆脱商业利益之外的事情。

 

于是,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就规划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学、通信技术等宏大的领域。如果说早年例如传真、二进制计算机这样的成果还没有脱离企业应用的格局,那后来晶体管、太阳能电池、激光、CCD这样的成果,绝对是属于AT&T松散管理体制下的研发结晶。

 

可以说,不论是态度强势的新零售、海外市场,还是看似松散的达摩院,背后都是阿里的主战略和长远决心。而以上种种发生的化学反应,也最终形成了阿里的“慢”投资哲学。




推荐阅读

说到底,这场战事能不能继续,还是钱的问题。





原创内容,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