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家长真是太难了!摇号新政之下, 该买学区房还是拼私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西儿童教育 Author 千寻麻麻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义务教育改革的重磅文件,其中提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方向上禁止幼升小、小升初择校。


往年这时候是升学择校的旺季,而今年的气氛却增加了更多不安:摇号细则怎么落实?为了择校学的那些技能白费了吗?现在买学区房还来得及吗?惶恐于政策的变化,这一届家长该如何拨开云雾找到正路?


本文转自东西儿童教育(ID: eastwest_edu)

作者:千寻妈妈。

......................................


01忧喜参半的周末

钱江晚报的一则新闻火了,粗看标题:


“八年花费近百万!上周终于过了个安然的周末!六年级娃的爸爸首次松了一口气。”


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还以为是娃顺利上岸了,结果新闻内容是:


上周五到周日,老陈的心理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跌宕起伏,不夸张地说,如坐了趟过山车。这种心情,也只有家有学娃的老父亲老母亲才懂得。


老陈告诉记者,看到公民同招、全民摇号“官宣”后,让他的心情瞬间“跌至谷底”——“当时,看到消息的第一个反应,是‘八年心血白费了啊’!”


从幼儿园中班开始,老陈就送孩子进学科培训班,从周一到周六、不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小孩以后能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优质资源只有那么多,竞争激烈,不努力不行。”


老陈估算了下,8年来,花在孩子身上的培训费可能都有近百万了。


“如果是以往的政策,孩子的成绩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心仪的民办初中是妥妥的。但现在100%摇号,变成了拼手气......”他下意识觉得,这亏大了啊!


如果说刚听到消息时是黯然神伤,到了周末,他和妻子慢慢调整好心态、淡定下来后,则是感受到了另一番风景。


“回想这些年,我们一直冲在路上,被整个氛围推着向前走,大家都太累了。现在如果整个环境有变化,也是个好事啊……没必要的刷题、太超前的学习我们可以不做了,缓一缓,可以更关注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了。”


心态放松下来,老陈越发觉得,一家人周末例行的散步、遛狗也有滋味多了。


杭城的秋天是很美的,以前的很多时候,老陈很难静下心来欣赏秋色,而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家人的心境更恬淡,更能读出秋景的意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半个月前,成都家长就先坐了一轮冰火过山车,段子是这么说的:


2016届考生很郁闷,民办学校招生不许笔试了;


2018届考生更郁闷,磨剑多年的华奥赛取消了;


2020届考生最郁闷,大家居然要摇号拼手气了。


安妈是我相识多年的朋友,一个五年级娃的妈妈,她和老陈有相似的感受:


“以前我想的很简单,小学就是把基础知识整扎实,成绩中等偏上就可以,初中就近读公办,等娃儿大了,有足够的承压力,高中再冲。”


安妈感叹道:“可自从三年级进了补习班,和人家一比就显出原形,感觉自己和娃都不够努力。渐渐地虽然我内心对‘机械操练’还是不认可,但想要拿高分,就必须有速度、有准确度,只有刷题啊。这两年的周末,娃儿都没出去玩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摇号的官宣出来了,家里紧张的备战氛围少了,周末带娃去公园转了转,看着娃欢呼雀跃的样子,突然很心酸。”


安妈神伤,不自禁地说:“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忘了教育孩子的初心了。这两年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啊!不就是想选个好点的初中么?怎么就这么难?”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感受。


我想,不只是老陈和安妈,我们大家都有“今后路该怎么走”的忧,也有“终于可以停下来喘口气”的喜吧。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02政策出台,目的何在

被掏空的老陈和安妈可以说是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缩影,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中,父母、孩子都在择校的大锅里熬煮着。


“公民同招、全民摇号”这闷棍般的一招,让这口大锅降了点温。


其实成都、杭州不过先行一步,按教育部给各省下的“军令状”,今年年底之前必须全面落实民办、公办中小学同步招生。


这份军令状源自6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第17条明确提出:


“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刚开始这个重磅《意见》并没有引起关注,大家是渐渐才发现风头不太对。


上周五东西黑板报刚转载了一则新闻:大名鼎鼎的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因为组织暗含变相考核的体验活动,重罚不说,还被取消了跨区招生资格。


刚说要整治,立马就出手,有了"动真格"的味道……



为啥不早不晚,政策偏偏在这时候开始硬核?


我在《据说南京家长已疯:减负潮下,谁是赢家》里做了分析:


我们的经济模式已经从跟跑到了领跑,再没有成熟路径可依赖,创新成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对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着现有教育体系改革。


原本,发展民办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探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走出一条解决不同需求的新路。


结果倒好,大多数民办学校不但没奔向素质的远方,反而是走公办的路,让公办无路可走,在应试教育领地玩出了新高度:


凭借着高超的“掐尖”本领、高薪挖老师的本事,日日不辍的刷题节奏,自然在成绩上远超公立,让家长们趋之若鹜。


而之前出台的减负政策,大多作用在公立学校头上,可光是公办改、民办不改,公办的娃天天佛系零作业,民办继续赢在起跑线?不管哪个家长都坐不住,竞争的火药味也就始终降不下来。


在生源上断了民校掐尖的手,主管部门的目的很明显:


公办民办应该各自发展特色,不要在唯成绩论的道路上恶性竞争。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03摇号对民办学校有什么影响

有家长说:


这个政策,不就是招生行为上的一个约束嘛,真能有效么?


你们不知道,对民办学校来说,每年的招生大战有多重要,拼的就是“掐尖”功夫。


谁能抢到‘优质’的学生,谁就能傲视群雄,升学率就有了保障,要是遇见一个学神级别的人物,校长都可以亲自出马,各种套路无所不用。


这一切都在证明一件事:


不是牛校成就了牛娃,

而是牛娃成就了牛校。


教育产业化,早已运作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筛牛娃出成绩,有了成绩就有了节节攀升的学费,有了学费就可以广挖高级教师,有了高级教师就可以吸引更多牛娃......


而100%摇号,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掐断了产业链的根基:牛娃!


没了笔试面试,不但民办一贯以来的掐尖手段无处施展,还会有很多迷信学校但成绩又不太理想的生源涌进来碰运气,摇号面前娃娃平等嘛:)


这样选出来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习惯千差万别,老师上课很郁闷:讲深点,大多数人听不懂,讲浅点,又出不了成绩……


这样一来,少了纯粹的学霸氛围,又没了初高中保底直升的杀手锏,民校的性价比大打折扣,还会是牛娃家庭首选吗?而没了牛娃代言,炫目的成绩单又从哪里出呢。


可以说,摇号政策这一鞭子,给大多数鸡血民校降了降火。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04民办摇号,学区房又要涨价了?

“那是不是该赶紧下手买一套学区房?”安妈放松没几天,又焦虑起来了,生害怕晚了,跟不上节奏。


我笑说:“你还真当自己的钱是热钱啊,拿在手里就烧得慌,不耗在补习班上,就要耗在学区房上?”


学区房一样有风险。


政策不仅有公民同招,还有多校划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就算买了学区房也不保证能就读附近的好学校。


这中间,还有“小学区or大学区”、“是不是贴牌、认亲校”等等猫腻,一步不注意,步步皆是坑。


而且,学区房基本上是不兼顾“住”和“学”的。


最近横空出世的“南京顶级学区房”,因为是“琅小+29中”的双学区,价格暴涨,但如果你以为几百万银子买到的至少是个能住人的公寓,就太天真了。总面积13.2平米的它,是这个样子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若干年后,如有接盘侠还好,若是政策有什么变化,划片一变,你得能够承受房价滞涨甚至下跌的损失。


我有个亲戚,夫妻俩儿女双全,爸妈和岳父母轮换带娃,公积金比房贷多,生活可以说无忧无虑。  


为了大儿子读小学,老婆要买学区房,咬牙借了150w,贷款250w,再贴上卖房的钱,换了一套房子。 


换房是挺激进的,不过家庭稳定无变故的话咬咬牙也能挺过来。  


结果,就在几乎同一时间,婆婆突然查出食道癌。  


与此同时,进了名校的儿子一年级各种不适应,老师反复要求陪读。


在一家知名电商企业做管理的老公,又面临互联网寒冬引发的降薪……生活一下从岁月静好变成了一地鸡毛。


也许你觉得这只是个例,但其实在经济下行的今天,这样的个例随时都在发生,看似稳定的中产比想象中更脆弱。


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学区房并不是刚需品,而是奢侈品。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民校摇号,学区房又有风险,那意思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就什么都别想,也别鸡娃了?”


这个问题,生活中也有很多妈妈问过我。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身处时代变化中,我也会担心今天做出的选择,是否会给孩子明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今天落后一步,是不是明天就跟不上大流。


但有一句话,它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为什么我们要把希望寄托于外部,惶恐于外界的每一次波动。

而不是向内,向自己、向孩子寻求力量?



我知道,好的学校有好的氛围,有强大的师资有同伴的影响,这些是客观存在的优势。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名校,家庭和孩子能不能承担残酷的竞争压力是一说,路径选择是另一说。


孩子是单品,不是标准品,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都能够走“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这条充满确定性的道路。更何况,复杂多元的未来,已不再需要那么多确定性的人才。


其实,除了拼民办拼学区,你还可以——拼娃拼自己


这里说的拼娃,不是赶着孩子拼命刷题,拼命跟上别人的步伐,而是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是金子,在哪儿都不会被埋没。如果不是金子,干嘛非要去炼金炉?


比拼娃更重要的是拼自己。


曾经我们是追赶者,只需要鞭策孩子,“心无旁骛、一路狂奔”;


如今我们是探索者,得家校共建,“策略尽出、摸着石头过河”。


当3年一搏的冲刺跑变成12年长跑,家庭教育终于有了时间和空间,此时此刻,如何引导孩子从简单高效切换成多元复合的学习模式,正是我们可为的。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送考上剑桥的女儿去学校,刚刚回国。


我们约在街角的一家咖啡厅聊天,我笑问她:“怎么样,人生赢家,传授下你的教育经验吧。”


她想了一会,只说了一句话:


这么多年下来回头看,发现真实的教育次序是这样的--


孩子>家长>老师>学校


这句话我深以为然,你呢?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用心带娃,用心观察。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心得、国内教育实践,为3-12岁儿童家庭提供走心、专业、国际化的教育指引。


————

THE END


往期精选:

新东方学霸老师说 | 从英语小白到学霸老师,她只做了这件事!

教育部: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今后考什么、怎么考?

东方人 海外行 | 新东方老师不上课的时候都在干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