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一个“中国辛德勒”的故事,他曾保护30万中国难民免遭日军屠戮

俞亮鑫 新演艺 2021-01-25

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二战时期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战时平民中立保护区——上海南市难民区建立80周年,“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今天上午(12月14日)在上海城隍庙落成并隆重揭幕。



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


80年前在上海建立的这一难民区,使30万中国难民免遭屠戮与饥寒,后来还作为成功范例被载入国际公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建议,上海应将提篮桥犹太人难民区和南市难民区“打包”,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当年难民区的见证者接受采访


两个难民区,一座英雄城,闪耀着国际人道主义的光芒。



载入国际公约


南市难民区即饶家驹安全区,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在上海方浜路以北、民国路(今人民路)以南、毗邻法租界的地区建立的难民区。


南市战斗前夕,难民拥挤在法租界的大门外


从1937年11月9日至1940年6月30日,在日军侵略者的铁蹄下,这片土地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城隍庙、豫园、九曲桥、沉香阁、福佑路清真寺、梧桐街天主堂、小世界游乐场、万竹小学、梨园公会、珠玉业公会内挤满了难民,成为当时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


当时的难民收容所


当时的难民


饶家驹的这一模式相继被南京、汉口、广州等地沿用。


上海南市难民区于1938年被第16届国际红十字会视为世界范围内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

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签约,饶家驹在中国建立及维持难民区的举措作为成功经验被载入了公约。今天,该国际公约的签字国达196个。


饶家驹神父与难民收容所工作人员



创造“上海模式”


饶家驹1878年出生于法国,1913年来到上海,在上海生活了27年,曾担任过徐汇公学、震旦大学教师。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他各方奔走,建立了南市难民区,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难民区先后运作32个月。


饶家驹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图书馆与公共资料馆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帕尔米耶里说,上海南市难民区是二战期间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战时平民中立保护区,创造了难民救助的“上海模式”。


饶家驹和难民们在一起


二战结束后,饶家驹赴柏林从事善后救济工作,1946年9月10日在柏林去世,终年68岁。


饶家驹一生致力于战时平民救助事业,堪称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饶家驹交涉难民问题



挖掘湮没历史


南市难民区这段历史长期被湮没。


2014年,“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5年,饶家驹与南市难民区的珍贵影像首次被发现,由苏智良教授任顾问的“南市难民区项目组”随即成立。


饶家驹纪念章


两年来,该项目已采访海内外见证人及相关学者40余人,累积素材总量达70小时,并在全球范围内采集与“上海南市难民区”有关的珍贵历史影像。


上海市民收藏的饶家驹照片


当时的难民医院


在今天举行的“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揭幕仪式上,一批难民代表和抢救性发掘的成果与公众见面。


苏智良教授指出,有人把饶家驹称之为“上海的拉贝”和“中国的辛德勒”,这并不确切,他的地位应超过辛德勒和拉贝,因为他保护的人更多,时间也更早。


饶家驹


可在手机终端播放和转发的融媒体产品H5《寻找饶家驹的朋友圈》,被译配成中法英日四种文字,今天同步首发。

取材于南市难民区历史的儿童绘本《口袋里的爷爷》则用“给孩子说家乡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现这段历史。


融媒体产品H5《寻找饶家驹的朋友圈》



【马上评】“中国辛德勒”不该被遗忘


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其实是在寻找上海城市的精神财富。

二战时期,上海是全世界救助难民最多的城市,也是拯救难民最为出色的城市。提篮桥犹太人难民区和南市难民区,前者接纳过来自欧洲的3万犹太难民,后者让30万中国平民免遭日军的屠戮凌辱。有专家建议,两个难民区应联手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们闪烁着尊重生命、反对战争的国际人道主义光芒。


饶家驹铜像


上海成为3万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这段历史已家喻户晓,但饶家驹创立的南市难民区知晓者并不多。《辛德勒名单》闻名世界,“中国的辛德勒”饶家驹的事迹同样不能被遗忘。


文 / 俞亮鑫



往期推荐

你可能看了条假推送?为2017十大流行语打call!

☞ 《琅琊榜2》终于要来了!没有了胡歌和王凯,这一次看什么?

☞ 94岁时,你能像他一样生活么?上午写作下午画画,热爱漂泊依然有趣

☞ 我们爱上海的理由?或许就在这些美好的上海老水彩里……

☞ 梵高没来过中国,但这里处处有着他的传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