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的乡愁是一条弄堂,一袭旗袍,一缕乡音,却又不止这些……

吴翔 新演艺 2021-01-25


这些年,从《长恨歌》到《繁花》,再到今年9月即将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弄堂”系列之话剧《金家花园》……


上海话剧舞台上,散发出越来越浓的海派味道。

一段跨越时空的上海往事被搬上舞台,贬贬褒褒,是是非非,岁月老人淡然一笑。


△ 虽然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但逼仄的弄堂,仍是上海人心中的乡愁

于是,那些弄堂里的往事被搬上了舞台


乡愁是一份眷恋,

是魂牵梦绕的追寻,

回味上海的过去,

也是一种乡愁与诉说,

可是上海的乡愁,

又好像不止是舞台上的一条弄堂,

一袭旗袍……




01

一条弄堂



既然是老上海的故事,必须是生长在弄堂里的。

就像所有老上海的故事,9月的《金家花园》的故事就发生在德昌坊这条弄堂里。


△ 舞台剧《金家花园》海报 ©郭新洋


弄堂里有两个女人,年龄相仿,金婉莹和卢水娟,既是主仆,又情似姐妹,一起相伴成长。

故事跨越了半个世纪,每一个时代,上海和她们都有自己迷人的一面。



几乎用了十年,土生土长的上海编剧洪靖惠调动了她全部的人生记忆,才架构出这部戏。

金婉莹和卢水娟就像她儿时弄堂对面洋房里的漂亮阿姨,温柔浅笑,精致又坚强。


△ 《金家花园》主创 ©郭新洋


这次参加演出的钱懿说,“上海女人身上有着从外婆、妈妈到女儿代代相传的家教,讲话要细声细气,仪态要大方得体,生活要精心打理,那是自然形成的一种上海味道”。


△ 发布会现场也仿佛一个上海弄堂 ©郭新洋


优雅的还有剧中的花园洋房。

遍布上海的花园洋房是老上海留下的一张名片,成为今天上海诸多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剧中的金家花园便是这样的代表,洋派讲究、富丽堂皇。



△ 剧中的复古道具 ©郭新洋


不过,也许走过洋房的转角处,你就会发现弄堂口的烟纸店,那里你来我往,家长里短,这就是上海的味道。





02

一缕乡音



今年5月,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将年度大戏这一奖项颁给了《繁花》,足见这部戏对这座城的影响,也能看到这座城对此类故事的期待。


△ 舞台剧《繁花》海报


众所周知,《繁花》是上海的一本书,写尽了上海这座城。

而舞台剧《繁花》则是上海的一台戏,演尽这座城。


书是用上海话写的,戏也是一样,飘散着浓浓的乡音。


△ 小说《繁花》


写《繁花》的金宇澄说:“下笔时,我的耳边仿佛总有位苏州口音的上海老先生,一个人慢慢讲,声音不温不火,不高不低,再麻烦的背景名堂,再吵闹的男女对白,先生总是笃定泰山,有哭有笑,有俗有雅,说得源源不断,像是用不着我考虑,我只要听,只要记就可以了。”


所以,剧中自然全程上海的乡音。


△ 金宇澄在《繁花》发布会上 ©胡晓芒


当然,让上海动容的《繁花》怎么可能只有上海话。

虽然小说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上海弄堂史诗,满溢着怀旧感,但舞台剧《繁花》的主创和主演却几乎都是一批“80后”和“90后”。

多媒体动画、电子乐的加入,使得这部剧有了很多跨界的现代感,视觉部分可谓此剧最大亮点。


△ 舞台剧《繁花》剧照


只不过,年轻的演员们在演绎和拿捏旧上海的芸芸众生和市井群像时,终究还是少了几分岁月的积淀。





03

一袭旗袍



除了房子和声音,上海风情怎么能少得了旗袍?

记得当年《长恨歌》被搬上舞台,就像《繁花》一样,满城期待,观众们都等着《长恨歌》揭幕那刻,看看舞台上将呈现怎样的上海旧痕遗梦。


△ 舞台剧《长恨歌》海报


小说中,王安忆从女性角度,用细腻而绚烂的笔调,描写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小姐”王琦瑶命途多舛的一生。

剧组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原著精髓,在舞美、服装等细节上都下了大功夫。


△ “上海小姐”王琦瑶


小说中那些令人备感亲切的老弄堂,贵族气派的花园豪宅,带有神秘气息的爱丽丝公寓,都与“上海小姐”一道“立”在舞台上。


△ 舞台剧《长恨歌》剧照


舞美的处理亦实亦虚,爱丽丝公寓的核桃木家具,平安里的竹壳暖瓶在舞台上一一还原,蕴含着上海人身在里弄怨里弄、离开里弄想里弄的特殊情感。

最重要的是旗袍,毕竟旗袍在王琦瑶一生中,是极具表现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据说服装设计师光图纸初稿就画了50多幅。


△ 王琦瑶的旗袍十分精致


除了这些经典,这些年,还有“上海三部曲”——《大商海》《永远的尹雪艳》《犹太人在上海》,从各个维度呈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人情世事、时代特征和文化韵味;

还有还原老上海经典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慈心相伴的年代》,展现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上海滩发生的人文气象的变迁……


△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 ©郭新洋



上海舞台和生活一样,

有过去有未来,既平凡又精彩,

有怀旧有时尚,既包容又创新……




马上评|家的味道



前几天,慕名去看了一场如今一票难求的《石库门的笑声》,很高兴听到全是正宗的上海话,聊的都是衣食住行,全是上海的味道,就连笑声也像大饼油条豆腐浆一样,热气腾腾。


△ 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颇受欢迎

上海的舞台上,上海的味道越来越浓!

很多人以为,上海的味道不只有咖啡、洋房、老马路旁的梧桐树,也有电车、排骨年糕跟大闸蟹……上海的味道,你不扎根下来,你尝不尽;你要是离开几年,你朝思暮想。

其实,这不是什么特别的味道,这是家的味道。



舞台上,正在讲的故事,其实不也就是家的故事,炊烟袅袅,鸡毛蒜皮,爱恨情仇……

那些曾陪阿拉长大出门右拐就能寻到的上海味道,如今弯弯绕绕又回来了。

氤氲在幽静的弄堂里,躲藏在一身优雅的旗袍下,家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消一缕,便叫人泪眼朦胧。




近期推荐


▶ 主旋律题材影视剧要拍得精彩,也要尊重历史

▶ 何时是读书天?不止在书展,也在这些电影里……

▶ 这里有中国话剧的百年历史,也有张瑞芳于是之倪大红的舞台岁月

▶ 《小欢喜》让你欢喜了?还是忧愁了?

▶ 《哪吒》纵然赢了,英雄依然孤独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吴翔

编辑:小开

图片:郭新洋、胡晓芒、主办方以及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