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精挑细选,“展”多姿多彩|书式生活+

徐佳和 金雷 新演艺 2021-03-25


昨晚9时,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落下了帷幕,当黄浦江上的大屏幕亮起了“我爱生活 我爱阅读”的字样,上海展览中心广场上的灯光正一盏盏地湮没于四周的黑暗里。



小读者李宜臻牵着外公的手坐在喷水池旁歇歇脚。

从4岁起就跟着外公逛书展,11岁的李宜臻已是上海书展的老读者,7年的时间,她捧在手里的书从童话绘本变成了今年书展上特别火爆的《大城无小事》。

她低着头一边飞快地翻着书页,一边问记者:“你没看过这本书吗?是根据真实的纪录片改的。”



上海书展陪着一代代小读者成长 郭新洋 摄  ▲ 



一城之大无小事,

一城之大多盛事。


今年,当世界上所有的书展止步于疫情面前时,唯有上海书展没有缺席与读者的约定,用自己的态度与担当把每年夏天的这一场大城“文化盛事”延续下来,成为今年举办的首个颇具规模的实体书展。


满城爱阅读的人以各种方式共赴这场精神与心灵之约。


上海



上海书展虽然闭幕了,但阅读会继续。

我们翻阅过的书,最终,都会以一种温柔的姿态陪伴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让我们更热爱这个世界的光和热。




1


展前做减法


为了在疫情期间保证读者的安全,今年17岁的上海书展第一次,在展前做了一部分“减法”——



书展前布展 郭新洋 摄  ▲ 



限制门票发售的数量,以限制入场人数,网上电子票开售不久就挂出了“售罄”的字样;


上海展览中心门口取消了现场售票,近年来每逢书展就在南京西路上蜿蜒的长长的队伍消失了;


来参展的出版社减少所展示新书的库存,场内去除了堆叠的书和竖起的书架,把活动的空间让给读者;


在往年举行各类读书活动的区域,座椅数量明显减少,彼此拉开了相应的安全距离;


场内曾经蜂拥而至的人群所带来的分贝降低了许多。



这一届书展安静了很多 郭新洋 摄  ▲ 


无论读者还是工作人员都戴着口罩、隔座入席,“00后”志愿者15分钟轮岗一次,额头上敷着冰贴在烈日之下引导读者有序入场,还有工作人员一天8次在会场反复“消毒”,场内处处有提供口罩、消毒液、湿纸巾的角落,穿着橙色衣服的志愿者随时准备着为突发情况提供各种帮助。



书展现场的各种防疫措施 郭新洋 摄  ▲ 


书展用柔软的服务,柔化了刚性的防疫措施。


参与这一切的上海人民,正是这座城市文脉的延续者,也是文化活力的保护者。




2


展后做加法


特色展区“未来阅读馆”是本届书展最大的亮点之一。



书展向读者展示了数字阅读的未来 郭新洋 摄  ▲ 


以“数字化、智能化、全媒体”为重点的“未来阅读馆”,向读者集中展示数字阅读的内容产品、技术形态、IP运作等,体现数字出版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内容和最新模式。


出版社的图书编辑们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直播间里的“网红”;作家+餐厅,孙甘露、祝勇、毛尖、马伯庸等7位作家联手7家餐厅,打造作家餐桌计划,让阅读变得“有滋有味”。



直播成了这届书展的亮点 郭新洋 摄  ▲ 


“书店+”的经营模式使实体书店在上海书展上赢得了许多读者的瞩目与驻足,然而从本届书展上来看,书展和书店的发展一样,仅仅一个“+”号远远不够,阅读可触及的范围更广,将来的发展模式是“书店++”和“书展++”。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提醒,多出来的那个加号,加的是粉丝



未来将会是“书展++” 郭新洋 摄  ▲ 


参加上海书展已经成为许多上海市民多年的夏季“标配”之一,上海书展代表的阅读的力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的力量培育的书展“忠粉”正在代际相传。


上海书展不单纯是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和图书展销,也是一个个含义更广的、触及受众面更广的阅读推广。

“+”号之后的,才是书展的未来。



阅读的不同方式也引出新的“+” 郭新洋 摄  ▲ 


正如徐炯所言,书展,由“书”“展”两个字构成。


身为出版人办书展,不由自主地会把工作重心落到“书”和由此衍生出的阅读活动上,对于怎么把“展”办得同样专业、精彩,让读者满意、给读者惊喜,尚需要更多谋划。


明年,上海书展就18岁了,18岁的成人礼,将提前谋划,呈现一届更好的书展——“书”要精挑细选,“展”要多姿多彩。



上海书展的未来,令人期待 郭新洋 摄  ▲ 




3


马上评|阅读的幸福感


为期一周的上海书展收尾,书香在街头巷尾弥散,整座城市沉浸在阅读的幸福感中。

如果说,每年夏天不见不散的书展像一只闹钟,开启千家万户的阅读生活,那么,多年的进化后,这种生活早已不是7×24小时的长度和一项展览的维度,闹钟化为计步器,随时随地,提醒并引领我们阅知生活。



2020上海书展 郭新洋 摄  ▲ 


走过17载,上海书展的内容早已不限于出版和阅读,而是把与上述两项存在广泛联系的各界资源集聚到书展平台,成为城市生活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事件。


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出圈,始终是上海书展的努力方向和行事方式。



2020上海书展 郭新洋 摄  ▲ 



书展的主角不只是书,让读者流连的还有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今年新推的“四史”七天七讲、上海科学大讲坛暑期院士专家讲坛、上海国际文学周十周年特别活动等,融合历史、科学、文化消费等其他行业的新鲜内容,拓展读者新的需求。

实际上,由书展带动,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在上海常办常新。比如每周六的思南读书会,就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常态化、高标准的读书活动。




本届书展国际文学周的首场活动  ▲ 



书展的服务从未设限,走出展场,进入实体书店、社区和商圈。

许多实体书店成为书展的分会场,今年书展更是以同一主题辐射出去,携手16个区助推“一区一特色”的阅读品牌。

此外,今年在长三角各地设有150个专区,让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的读者也享受到书香余韵,品牌效应溢出的上海书展,走得更远了。




上海书展在外地的分会场  ▲ 



书展的传播线上共振。

今年通过虚拟的中央舞台,云游书展、云首发、书展攻略、活动日历、直播荐书等线上功能一应俱全,形成实体书展的线上镜像。

即便不在展览现场,读者也能共享许多阅读资源和活动内容,而且,书展还和读者平时习惯使用的抖音、B站、喜马拉雅等音视频、直播平台全部打通,让读者以自己最便捷的方式参与阅读盛宴。




上海书展云会场功能齐备  ▲ 



而无论展内展外,读者乐此不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圈内读书人到各界的“生活家”,参与书展活动的嘉宾博学多才,生动有趣。

生活水平提高了,市民对有乐趣、高品质的生活更有追求,书展就成了媒介,将读者的“朋友圈”拓宽。像“作家餐桌计划”等活动,就将沪上颇受欢迎的作家与品质特色餐厅拉了个群,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文旅体验。




作家餐桌计划  ▲ 


爱生活,所以爱读书。


上海书展的频频出圈,是一种自我突破。突破展览的物理空间,寻求出版的多维载体,培育阅读的移动理念。

而这种出圈的努力背后,是上海书展始终坚守的原点——读者永远是第一位的,让更多的人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阅知生活。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 郭新洋 摄  ▲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金雷

编辑:小开

图片:郭新洋摄影,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近期推荐


▶ 书香满城关不住,跨界融合出“圈”来|书式生活+

▶ 书展直播间里,一群年轻编辑的“乘风破浪记”|书人新传⑦

▶ 如果“云”知道,这一届上海书展有多特别……|书式生活+

▶ 听君一席话,共读一本书|书人新传⑥

▶ 阅读上海56处代表性建筑,让你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