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黎圣母院在外滩被“修复”→

徐翌晟 新演艺 2023-01-27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


巴黎圣母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法国的辉煌历史与浪漫艺术。

一场大火中倒塌的尖塔仿佛是在人们心中留下的一道伤疤。




如今,巴黎圣母院在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修复”。

巴黎圣母院的尖顶模型 ©王凯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观众将走进一场穿越历史、跨越时空的文明至美邂逅,领略巴黎圣母院850年来的文明荣光和新生之路。

由上海久事美术馆引进、欧莱雅集团独家赞助,巴黎圣母院公共修复机构和法国科技公司Histovery联合策划的巴黎圣母院全球首个增强现实感沉浸式展览,开启亚洲首展,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览现场 ©王凯



1

科技解读


进入展览现场,每一位观众都会拿到一台HistoPad平板电脑,用HistoPad扫描遍布展馆的“时空”之门,便可踏上虚拟与现实互为交融的美之邂逅。


用平板电脑扫描相关图案,可以沉浸式观展

©王凯


展览以2019年圣母院的意外失火拉开序幕,再现大教堂所见证的历史变迁——从昔日圣母院的第一块奠基石被铺下,到拿破仑一世加冕仪式,再到今天的修缮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巴黎圣母院的今昔变迁


展览技术开发方——法国科技公司Histovery借由精细入微的3D建模技术,全方位还原了大教堂的辉煌荣光,也向世人展现了科技给未来之美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展览现场 ©王凯


走进“数字孪生”的圣母院,观众可以通过视频解说、全景观览、互动游戏等11种交互方式,沉浸式地探索21个重大历史瞬间、建筑工艺细节和兴建修缮场景,沉浸于大教堂震撼世界的文明之美,还能身临其境地步入今天的修缮工地现场,与专家和工匠“面对面”,感受他们的热忱和匠心,探索精湛绝伦的修缮技术,共同唤醒圣母院新生后的景象。



为了确保还原圣母院的历史样貌,展览共历经两年的雕琢,邀请了8名艺术史、历史学、神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科学委员会,进行了30多次探讨论证,并广泛咨询了对大教堂不同历史时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


观众通过扫描,可以看到修缮工地现场

©王凯


展览现场还贴上了与巴黎圣母院内部相似的地砖纹样。


展览现场 ©王凯


Histover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鲁诺·德萨·莫雷拉认为观众将被“让历史建筑重获新生”的创新科技深深吸引:“增强现实感展览的成功秘诀在于:能够通过交互体验,给予观众充分的自由,根据自己的方法、节奏、喜好,来定制专属自己的巴黎圣母院探索之旅;同时,科技不仅能够让建筑焕然重生,更可以重现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这里都能得到启发。”




2

交流基础


借着全球数字化创新之东风,塞纳河边的巴黎圣母院得以与黄浦江畔的外滩万国建筑群相遇,“落地”上海文化艺术地标——久事艺术空间。


展览现场 ©王凯


未来馆方也将积极寻求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为市民大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展览和更为新颖别致的观展体验,呈现更为丰富、引人入胜的中西方文化艺术之美。


观众通过扫描查看花窗细节 ©王凯


展览期间,艺术空间内还将举办一系列文化艺术沙龙、主题专场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交媒体互动活动,希望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前来欣赏美的文化、传诵美的新表达。



作为巴黎圣母院修缮的主要捐助方之一,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表示:“上海在历史上与巴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1998年赵无极的《绘画六十年回顾展》,到近年的‘西岸美术馆-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再到今天的巴黎圣母院AR展,我们期待这些关于美的人文交流活动,能成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美丽新势能’。”


展览现场 ©王凯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编辑:小开

图片:王凯摄影,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近期推荐


▶ 画“大画”有大学问,长三角壁画家怎样描绘“空间的璀璨”?

▶ 弄堂深处传来京韵满堂,小小人儿拥抱大大梦想

▶ 国际残疾人日,这束“逆光”照进城市,点亮心灵

▶ 走在上海街头,他的镜头会“说话”

▶ 上博讲坛|文物保护,不只是给文物“治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