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谁还在埋首图书馆?|都市爱书人
城市里的图书馆,是一个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探索的奇妙世界。刚刚发布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显示,去年,上海市书刊流通量近6000万册次,有“跑馆达人”去了77家图书馆,有 38404名读者使用了分布在全市89个位置的城市书房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徐家汇书院 ©王凯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去图书馆?谁还在图书馆埋首?
专业阅读
徐家汇书院开馆一年就接待了近200万人次的读者,据馆长房芸芳观察,日常来书院的读者基本由四类人组成:
有固定阅读习惯的老读者大概在三成,把这里当作办公和学习场所的年轻人占三成,旅游参观者三成,剩下一成就是家长带孩子。
徐家汇书院 ©王凯
对于专业阅读者而言,
图书馆里的藏书,
永远是核心。
专注于绘画工作的吴杰,每年至少投入好几万元用于买书,微信朋友圈里还“隐藏”着几个书商专事为他挑选书籍,但吴杰依然每个月至少来一次徐家汇书院,来了就直奔位于二楼的艺术书架。“这里的进口画册都比较新,有一些若是在书店里看到想翻阅一下,还需要营业员拿着手套打开给你看。”吴杰说,“图书馆的内容若能与读者的生活长期发生关系,就会吸引读者一来再来。只有形式不注重内容,就是网红书店了。”
徐家汇书院 ©王凯
上海图书馆淮海馆典藏文献阅览室,常年坐满了专业阅读者。大学里就读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小刘都会在此从早晨开馆埋首到下午5点,出于研究需要,他着重翻看馆藏的保存本,今天翻阅的是影印的清代古籍。“我经常买书,但是遇到那些负担不起的书就会到上图来找。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就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宝库。”
上海图书馆淮海馆 ©王凯
潜心阅读
虽然是工作日,昨日的上海图书馆淮海馆里读者却特别多,专业服务中心参考借阅部吴悦告诉记者,日常这里的人流一般在每天4000人次。对许多进入图书馆的人而言,这里就如同一个知识的岛屿,是在生活的海洋中一个宁静而专注的存在,在这里暂停,让时光只属于阅读。
在徐家汇书院新开辟的巴金书房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小井能够安安静静地一次看完一整本书,这也是平日里选择“微信读书”比较多的她来图书馆的原因之一。
巴金书房
今天,小井手里拿的是日本作家鹫田清一的作品《古怪的身体》,“这本书我五年前就看到过简介,没想到今天一来就看到了它。我一定要把它看完再回家。”
从上海某高校退休的教师周先生一年365天中倒有200天在上海图书馆淮海馆,周先生家住闵行,来上图需转两部地铁,可年近八旬的他还是觉得上图“太方便了”。
上海图书馆淮海馆 ©王凯
因为家中书实在太多太乱,“有时候想到要某本书,得爬进书堆里去寻,一个礼拜过去还未必寻得着。上海图书馆上新快,热点问题的解读很快就有书出来,还有那么多人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需求得到了很好满足。”
借阅了一大摞托福词汇书的徐女士匆匆而过,她从上图借这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用标准化考试促进自学,“有些书不需要或者不想买,完全可以在图书馆里翻一翻;有些书名气大,营销做得好,但是并不清楚内容是不是名副其实,同样可以在图书馆看看,再确定买不买;有些书以前不了解,在图书馆发现了它,一见如故,再收入囊中也不迟。”
上海图书馆淮海馆 ©王凯
随时阅读
城市里新开的24小时书房是属于年轻人的社交场域,也是图书馆时间的额外补充。
宝山区图书馆打造的宝山大场城家人才公寓共享书房是一个24小时自助阅读空间。
宝山大场城家人才公寓共享书房
书房面积约200平方米,包括文史类管理类藏书5000余册,内部设有藏书环架、展览长廊、阅读雅座和活动角多个融合功能区。共享书房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借还,还接入了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通过“扫一扫”,便捷利用宝山区图书馆数字资源、云书房、你选我购等智慧阅读服务,共享雨伞、共享充电等便民设备也将很快配齐。
“许多年轻人通勤时间比较长,到家都晚上八九点了。而我们的共享书房人最多的时候恰恰就是9点到午夜12点。还有一个时间段就是早晨6点到9点之间,会有年轻人来此早读。”原子社区CEO陈璐介绍。
在徐家汇书院门外的24小时长廊上,也会有一盏灯、一架子书、一排沙发椅留给驻足的人,用阅读温暖一个夜归人。
徐家汇书院 ©张龙
图书馆里,
传递知识是无声的,
影响力是深远的。
记者手记|不仅仅只是颜值
读者中会有偶尔路过的游客,也会有读者进来后说“我来盖个章”,这似乎是上海的公共图书馆所拥有的共同特征之一,在社交媒体上还有“上海图书馆攻略”这样的旅游主题。交通便捷,又位置处于市中心,建筑各具特色,令踏入图书馆的游客会忍不住发出惊叹:“上海的图书馆颜值真高!”但是在图书馆的空间里,即使有这样的惊叹声,都是轻轻的。在发出惊叹之后,游客也就变成了被书吸引的“读者”。
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感受到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空间,一个可以与外面的世界暂时脱离的空间。上海的图书馆从“一卡通”的服务体系上看,市级馆一家,区级公共馆有了18家,乡镇馆已有218家,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城市遍布的图书馆角落里找到心之所向。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编辑:吴旭颖
图片:王凯、张龙摄,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近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