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粤剧正青春

张羽淳​ 晶报 2022-11-23


作为一座创新之城,深圳与时俱进用粤剧讲故事,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传统艺术,也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活起来。




国庆前夕,大型移植粤剧《巾帼红玉》在深圳戏院演出,我独自前往观看。进场前,看到不少讲粤语的阿姨都盛装出席,看得出是精心打扮过,她们郑重其事地前来看戏,为这台粤剧的上演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仪式感。


灯光起,乐声响,伴随着韵味十足的旋律,演员们一个接一个登场,无论从服装到布景,还是色彩搭配上,简直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再结合唱、念、做、打样样俱佳的身段,确实是精彩动人。


坐在我两旁的观众,看样子年龄与我相仿,他们一边看舞台上的表演,一边看旁边的字幕,明显不是广东人,听不懂唱词,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看得津津有味。环顾了一下,第一排在角落位置,我注意到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正坐在家长的腿上盯着舞台。我心想,也许一会儿他就坐不住了。过了半个钟头,我再侧头,发现男孩一直没动,依旧看得饶有兴致。


舞台上,由晓毅扮演的韩世忠头戴紫金冠,脚着厚底靴,边打边唱,气魄沉稳,唱腔一出,足见功力。舞台下,身边人哼唱鼓掌,小男孩目不转睛。此时此景让人仿佛看到,在时光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不仅有台上的粤剧演员,更有生活中忠实热爱粤剧的观众。




看完演出,精彩的表演一时间余音绕梁,萦绕心头。尤其是晓毅在台上挥洒自如、“一秒入戏”的功力,让人不禁好奇:演员们为了粤剧,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有了这“台上的一分钟”?于是我向晓毅提出邀约。


卸下妆面与戏服,晓毅看起来比舞台上要清秀很多。一袭白衫举手投足间风度翩翩,看起来30岁出头的样子,如今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员、深圳市粤剧团当家文武生,著名粤剧“风腔”艺术传人。


2001年,16岁的晓毅从广东粤剧学院毕业后就分配进深圳粤剧团,如今算下来他已经是20多年的老员工了。刚进团的时候,晓毅从跑龙套做起,什么角色都演——小生、武生、丑生、花脸。艺术渐渐成熟后,他开始演小生居多。2009年,晓毅出演《风雪夜归人》的男一号,从此开始担任深圳市粤剧团当家文武生。


深圳粤剧团让年仅25岁的晓毅挑大梁,他成为了广东省最年轻的粤剧男一号。为了能在艺术创作上不断追求突破,给深圳戏迷奉上精彩的演出,晓毅付出了比其他演员更多的辛苦。“既然挑大梁了,我就要对艺术负责。”那时候,晓毅一个星期排3-5套大戏是家常便饭。除了上班时间在排练,休息的时候他也一直在背剧本、练功压腿、背曲子研究唱腔,练习身段。“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二天不练师傅知道,三天不练观众肯定都知道了。”


身体长期在高压的状态下运转,终于扛不住了。2011年,在深圳出演《五鼠闹东京》的时候,晓毅从两米高的台子上翻下来,落地的一刹那,他听到咔嚓一声,一阵剧痛深入骨髓,但那场戏还是坚持演完了,台下的观众并没有看出破绽,掌声如潮。走到台下的时候,晓毅的脚已经肿成了馒头。“当时太累了,表演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因为没有集中精力就摔下来了。”那次意外让晓毅脚部骨折,在家休养了3个月。也不是没有其他机会,比如转行做影视演员,但他都放弃了,正所谓择一事,终一生。为了能够活跃在舞台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赏,晓毅愿意承受任何酸楚和艰辛。“年轻人的立场要坚定,要有毅力,更要坚守。上天给了我天赋,让我在业内有一个小小的位置,我就有责任去演好粤剧。我还是‘风腔’艺术的传承接班人,更要把这份传承发扬光大,归根到底,我能在粤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尽管辛苦,但粤剧还是成了晓毅的梦想,像晓毅一样的粤剧中生代,已经逐渐肩负起了粤剧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多年来,晓毅的粉丝遍布各地。粤剧在海外的影响力也非常大。晓毅曾经多次到海外演出,当地的华人华侨在听到充满乡情乡韵的粤剧之后,家园情怀油然而生,粤剧也成了沟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桥梁。


▲青年粤剧表演艺术家晓毅。




我问晓毅,前一日他在台上演《巾帼红玉》的时候,注意到观众的反应吗?晓毅点头,他发现近五六年,深圳的粤剧市场开始回暖。2010年左右在深圳看粤剧的人明显少了,也许是大家的娱乐方式更多元化。不过最近几年,随着政府的扶持、粤剧界的努力,粤剧的市场和观众明显回升。


2012年,由深圳戏院创办的“粤剧在周末”是省内为数不多、汇集不同粤剧院团、定期展演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 10年来,通过“粤剧周末剧场”、“粤剧进校园”、“粤剧进社区”等方式成功演出约400场,惠及观众近25万人次。


2014年,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深圳市粤剧团承办的公益演出“粤秀剧场”开启了首秀,以固定驻场演出、节目定期轮换的形式打造成鹏城的“戏窝子”。经过7年多的努力,“粤秀剧场”已经成功演出近300场,吸引了近8万观众到场观看。


除了定期举办惠民演出之外,这些年,深圳粤剧团也在不断创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巾帼红玉》就进行了“老戏新排”,根据现代人的喜好,首先把剧本的时间浓缩了;其次,服装上以前用的都是珠片,现在都是漂亮的手绣,舞台上再简洁化一些,让现场看起来更美。但绝对不会把家喻户晓的唱段进行修改,那样就失去了粤剧的味道。


说到创新,晓毅略带自豪地说,2019年,深圳粤剧团在宋涛团长的带领下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粤剧《东江传奇》。剧本经过数度修改,把《东江传奇》这部现代戏与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巧妙嫁接,用《游龙戏凤》和《梁红玉》作诗意化表达,艺术地再现了抗日故事的悲壮与震撼。“深圳作为一座创新之城,讲故事的方法需要创新,艺术手法也需要创新。”


类似的还有《情系中英街》、《牌坊村新传》、《驼哥的旗》、《南海疍家人》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现代粤剧。


近年来,粤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2021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登上中国戏曲电影票房之巅,服化道都非常符合年轻人审美。“你知道吗,清末以前,粤剧演出用的是‘桂林中州话’,虽然韵味独特,但与普通观众却有一定的距离。后来,为了让百姓听得明白,白驹荣、薛觉先等一批粤剧名伶完成了粤剧演唱从中州话到广州话的转变,让粤剧走入寻常百姓家,所以粤剧一直在经历着守正创新。”晓毅说。


深圳粤剧团在宋涛团长的带领下,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将粤剧中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保留好,传承好;另一方面,新创作的粤剧作品要坚持与时俱进,因为深圳就是一个创新包容的城市,能让人去勇敢尝试。


近两年,让晓毅明显感到粤剧演出市场向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粉丝群体中新增了不少年轻人。有小到十几岁的戏迷,每次有晓毅的演出都专门从东莞、深圳龙岗等地赶来,孩子们会把演出照片发给晓毅;还有的小戏迷从初中一直追随着他,直到上了大学。除此之外,也有几个30多岁在深圳定居的外地朋友,他们都不是广东人,却因为想要了解岭南文化、扎根深圳,从而爱上粤剧,这让晓毅很感动。


采访最后,晓毅准备去主持深圳粤剧团举办的“粤剧进校园”活动,在他眼中只有两种人,热爱戏曲的人和不知道自己热爱戏曲的人。“如果你还没有爱上戏曲,是因为缺少一个契机让你去跟戏曲碰撞,唤醒你身上传统艺术的细胞。”而“粤剧进校园”,就是给深圳的孩子们埋下的那颗戏曲种子。


▲粤剧表演艺术家卓佩丽和她的戏曲娃们。




“四小花旦”“四小须生”“四小武生”“四小琴师”……很多人不知道,在宝安,有这样一群戏曲小明星深受市民的喜爱,他们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宝安戏曲娃”。为了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丰富中小学生课外生活,宝安区教育局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16所中小学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2007年4月,又在福永街道4所学校开启了“粤剧进校园”的实验研究。十几年来,宝安区中小幼学校有京剧、粤剧、黄梅戏等戏曲教学示范基地学校44所,高水平学生戏曲社团138个,社团学生有3000多名,每年参加全国戏曲小梅花、国戏杯、和平杯等国家级比赛获金奖已达141项,为戏曲院校输送了50余名优秀人才,宝安戏曲娃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成为深圳市艺术教育品牌。


这些亮眼的荣誉离不开每一个孩子的勤学苦练,也离不开每一位指导老师的精心编排和悉心指导。这一路走来的辛酸苦辣,没有人比卓佩丽更清楚了。


粵剧表演艺术家卓佩丽2005年从深圳粤剧团调到宝安文联担任艺术指导,2007年,宝安区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最初工作推进缓慢,为尽快改善这一局面,卓佩丽开始奔波于宝安的各个学校,亲力亲为给粤剧老师和学生指导,逢周末和寒暑假,还开办粤剧集训班。


国庆长假结束的前一天,卓佩丽带着学生张芷淇和我相约在新闻路的咖啡厅。张芷淇现在上初二了,在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四年级时加入戏曲社团,开始学习粤剧。“最早宝安区的粤剧进校园,是在每个学校选拔50名学生组成一个粤剧班,从唱、念、做、打、发音练声到学粤语,每天早晚练习一个小时。”最初,卓佩丽接到这个任务可以用“满腔热血”来形容,能从台前到幕后来推动这些娃娃学习粤剧,让她特别兴奋。但随之而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适合孩子的剧目很少,真正愿意来做全职老师的也很少,当时,卓佩丽的师弟师妹,也是一对夫妻,在福永街道的7个学校轮流授课。


招生难也是卓佩丽未曾预料的,有些孩子是抱着看热闹图新鲜的心态,一旦面临辛苦的训练,不少孩子就坚持不住了。家长们心疼孩子之余也担心影响文化课,他们甚至不确定:让孩子学习粤剧以后能有出息吗?那段时间卓佩丽和校领导、教师一起,找家长逐一沟通,从艺术修养到长远发展去进行开导。尤其是遇到天资优秀的好苗子,卓佩丽更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在孩子心中播下粤剧的种子,这样才能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中薪火相传,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


可喜的是,这些坚持下来的孩子,经过几年的培养,如今已经能够积极地展示自我,气质和从前不同了,走路挺胸抬头,姿势优雅、挺拔。因为学习戏曲有了信心,在文化学习上动力更足,成绩反而进步了,这让家长们也坚定了对学校戏曲教育工作的支持。


和卓佩丽的交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坐在一旁的张芷淇一直安安静静,她皮肤白皙,眉清目秀,身上带着几分“仙气”。假如扮上古装,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有几分神似。“芷淇是个很好的青衣闺门旦的胚子,如果以后能坚持唱粤剧,一定是个好角儿。”卓佩丽的眼神满是肯定。张芷淇是湖南人,从小跟着奶奶看粤剧、黄梅戏、京剧,小学三年级通过“粤剧进校园”开始学习粤剧。曾经,她觉得粤剧能带给大家美感,但经过系统学习后,她认为粤剧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情感。张芷淇在学习文化课之余,会自己在家唱唱粤剧,这也是她坚持下来的特长。希望长大以后能当一名粤剧演员,即使自己的粤语说得还不好,但张芷淇希望能将这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除了张芷淇,卓佩丽培养的孩子中,有一大批都获得了粤剧小梅花奖——从2009年第一朵“小梅花”霍仟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开始,到2015年“小梅花奖”得主李翠丽。卓佩丽说起每个孩子的学艺生涯时,眼里都闪动着光。这些学生中,霍仟于2015年考上了武汉大学艺术系,杨薪静被广东省粤剧院破格录取,还有很多戏剧娃先后考入国戏附中。另有一些,虽然没有走上传统戏曲的道路,但因为有扎实的粤剧功底,从而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在各个领域绽放出独特的魅力。看着孩子们都拥有精彩的人生,卓佩丽觉得自己的艺术生命也在延续。如今,粤剧艺术不仅在宝安遍地开花,“粤剧进校园”项目也得以在深圳全市推广。


“‘粤韵操’你知道吗?”卓佩丽问。看我一头雾水的样子,她兴奋地解释道,“粤韵操”是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及其团队以粤剧身段结合学生体操运动而创编的健身操,推动青少年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体验粤剧的神韵。近年来,深圳很多学校都在开展“粤韵操”活动。


无论“粤剧进校园”还是“粤韵操”,都是为了让学生们从小就种下喜爱粤剧的种子。不过,卓佩丽还有一个心愿,她希望深圳可以拥有自己的戏曲院校,不仅能定向为大湾区输送接班人,还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演人才,让深圳的粤剧艺术活起来,走出大湾区、走向国际!


▲东江传奇(剧照)


▲南海疍家人(剧照)



尾声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目录。如今,粤剧“世遗”已走过十年,从对非遗朦胧的理解,到一步步探索出独具岭南风格的艺术创作,深圳一直在粤剧传承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地努力着,无数人默默付出“台下十年功”,为的不仅是台上表演的那段时光,更是为了让粤剧这枚“南国红豆”的美好,抵达鹏城的千家万户。




▌本文为晶报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记者 | 张羽淳

制图 | 勾特

编辑 | 叶辉 李一凡


往期推荐

10月25日深圳新增2例确诊病例和3例无症状感染者

到过宝安、龙岗这些场所,请尽快报备!

对标国际一流!深圳海洋大学建设最新进展

中国将积极申办2031年女足世界杯!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