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
深圳的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里,有一个空间叫“深港书评交通站”,它其实是一个书籍的交通站,书在这里可以重新出发,寻找到它新的知音。
▄
2023年4月的一天,我来到了位于深业上城的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和很多书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里有一个专门用于换书的空间,它有一个名字,叫“深港书评交通站”。在书架旁,就是换书人写的密密麻麻的留言。
“今天来本来艺文馆参加了读书分享会,偶然间看到这本《夜书房》,作者是深圳报业集团的副总编辑,于是简单翻看了两眼便决定换这一本,希望我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也能带给人启发,期待与不同时空生命的碰撞。”落款人是“Jianjian”,落款时间是2022年9月16日。
而在9月20日,这页留言底下多了一句回复:“谢谢”,落款人是“Luyun”。
如果这是网上的一次跟帖,可能还不会令我太过意外。但这是发生在一页纸上的互动。虽然不知道写留言的人具体的身份和背景,但他们却因为一本书,而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互动。
西班牙作家伊莲内·巴列霍曾在《书籍秘史》一书中写道,在古罗马,推荐一本书是人们相互亲近、增进交流、变得亲密极其有效的方式。而书的这种原始功能,始终没有完全消失。书,仍然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1
2022年7月23日,深港书评交通站正式挂牌。何谓交通站?在挂牌仪式上,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做了诠释:“交通”的本义是沟通、交流,“深港书评交通站就是希望能给深圳的市民提供一个见面的地方,让书见面,让人和书见面。”
这个交通站的创意灵感,来自于胡洪侠在台北的一次真实“丢书”经历。他曾在台北一家旧书店买了20本书,在逛另一家旧书店时,顺手就把这些书放在了书店进门一个非常方便放书的书架上,结果等选完书转头结账时却发现装书的袋子消失了。当时胡洪侠非常着急,“这些书是我在上一家书店淘了很久才挑到的,都是很好的书。”当店员得知,胡洪侠是把书放在进门的书架上,书店店员一点也不奇怪、甚至有点调皮地说:“先生!我们店里面这个书架是公益书架,您可能没注意到。有捐赠图书的朋友,会把书直接放在这个架子上。您喜欢这个架子上的哪本书,也可以直接拿去读。这是爱书人自由交流书籍的地方。”而没想到转眼间的工夫,数十本书已经散落四方,已有不少被其他读者相中领走。经过紧急地“打捞”与“抢救”,只有七八成的书被成功找回。
虽然经历了“丢书惊魂记”,但这件事依旧深深触动了胡洪侠。细细回味,他发现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温馨的设计。“我们的城市里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公共的地方,让我们看完的书、想要与别人分享的书,继续它阅读漂流的旅程。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换回一本别人的书。”所以,深港书评交通站实际上想打造成书的交通站,让书在这里能够重新出发,寻找到它新的知音。
深港书评交通站有4条“交通规则”(也即“换书规则”):
1. 换书类别:艺术、设计、历史人文类为主(不要教材和资料图书);
2. 想“以书会友”的读者,可以选一本代表个人读书态度的书籍,在书后写下心得体会,并留下联系方式,把书放到深港书评交通站,静待有缘人;
3. 同时,你也可以选择1-2本喜欢的书籍(或书籍盲盒)带回家。我们欢迎你把书阅读完毕再还回来,然后继续这本书漂流的旅程。当然,你也可以将书籍珍藏,一切随心;
4. 这是一个自发性的活动……在“深港书评交通站”线下交流活动中,我们鼓励读者携书赴约,在这里,你将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在揭牌当天,《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谢湘南诗选》《深圳传》《梵高艺术发现之旅》《清平墟》《十五日》等一批种子书籍就进入了深港书评交通站,而这些书籍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其中大部分是深圳写作者的著作,这也代表着,深港书评交通站的出发站和地缘。
2022年8月16日,一位读者留言写道:“《蛇口漫步》《江河万古》和《谢湘南诗选》,即叩开了个人认知中国历史文化,到认知深圳地域文化的视界……从深港书评交通站体验阅读主题,更是增添人生的底蕴,领走喜爱之书,再分享给别的读者,美美与共,其不乐哉。愿深港书评交通站如一股清泉,在闹市中可以静静顿悟,成就未来的自己。”
2
在翻看读者留言时,一个名字突然出现吸引了我——2022年9月13日晚,一位读者留言:“李慧芳女士换《梵高艺术发现之旅》一本,改天再来”,“换”字涂改之前是一个“借”字,说明她也在逐步适应深港书评交通站的图书漂流方式。而报社同事中恰好也有一位“李慧芳”,她是元故事的版面编辑之一。我发去照片向她求证,她说那并不是她。但这个日期她隐约记得,那阵子她没有到这家书店。
但在第一个留言的几天后,这位并不是我认识的“李慧芳”女士又在2022年9月22日写下留言:“哈哈哈,送回来本《紫晶月季花》”——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本书是先锋作家残雪的短篇小说集。可能在那几天的时间里,她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一定要送回一本书给深港书评交通站。
胡洪侠在深港书评交通站挂牌当天曾表示,“我们希望将阅读生活化、仪式化、交际化,而不是把阅读视作‘高大上’或是官方的、高调的事。”
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的店员小琦告诉我,有一位老先生读者偶然看到了深港书评交通站里的书,有一本非常让他心动,但恰好他手头又没带书,于是他就把在书店里当场买的一本由开明书店出版的港版《丁石孙访谈录》留下用作交换。
阅读的“生活化”,也许是把阅读看作和生活本身一样,让它充满未知和偶然。一位读者的留言就颇有文采地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勇敢翻开一本书吧,一本你从未听过作者、书名的书,一本你以前从不会去涉猎的领域的书,就像要夺回你生活中偷溜的可能性一样。也许是《有花的日子》,也许是深港书评的留言簿,不如就先从这一件小事做起,对抗人生可能性的坍塌。”
“书店看过很多,在这第一次看到深港书评交通站,有趣、有温度,选了一本《底层逻辑》,下次带上我的书回来。”落款是“来深圳15年的创业者、设计师,joven”。这条留言的不一般之处,在于留言者表明了自己设计师以及创业者的身份——这两者都是颇具“深圳特色”的身份,深圳既是设计之都,也是梦想之城。他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所以我和他取得了联系,因为我十分好奇:深圳创业者的阅读究竟是怎样的?
joven的原名叫黄杰雄,的确是一位非常忙碌的设计行业创业者。不过,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黄杰雄觉得:“阅读这个事儿,是最值得投资的一件事。”虽然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不多,但他认为,一本书如果在你翻阅的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有一个观念或者一个认知被摄取,那就已经非常宝贵了。“我觉得整个社会变化越来越有不确定性,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很重要。”而他觉得,书也可以成为链接人与人美好关系的一种方式。正如我联系上他之后,他第一句话说的是:“好奇特的认识缘分!”
3
深港书评交通站挂牌的那一天,其实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深圳有两座著名的山峰。莲花山处在福田中心区的中轴线上,邓小平铜像矗立于山顶上。而和莲花山遥相呼应的北侧有一片由十余座小山峰组成的丘陵起伏地,因为三座主峰东西鼎立,形同笔架,因而得名笔架山,从峰顶既可俯瞰繁华市容,又可远眺深圳湾、蛇口和香港的上水及元朗等美景。两山之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2022年初,莲花山笔架山空中廊桥正式贯通,一桥连两山,形成了巧妙的城市地理架构。第一个深港书评交通站所在的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正好位于深圳的莲花山和笔架山之间,因此,在“深港书评交通站”的基础上,晶报又顺势提出一个创意,打造一条名为“书山有路”的全民阅读线路。线路的起点是晶报以及深圳报业集团所在的新媒体大厦,途经莲花山及邓小平铜像,再到深业上城的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终点则来到笔架山其中一座名为笔冠峰的山峰。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书山有路笔为峰”,实现书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胡洪侠在挂牌仪式当天说:“在笔架山与莲花山的连廊中恰好有这么一个书店,而且还是繁体版的书店,这对深圳的意义非常大,也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地缘。我们希望深圳的爱书人和作者们未来能经常在这里见面。我们期待这里有遇见,有邂逅。与新认识的朋友走走莲花山或者笔架山,这是多么美好的相遇。”
而遗憾的地方就在于,挂牌当天莲花山和笔架山两座公园都由于疫情暂停了开放。所以当天参与挂牌的嘉宾和读者们未能把“书山有路”完整地走一遍。不过,这也给“书山有路”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能“书山有路”上摆几家创意书摊、搞一个小型的书市;如果能每周设立“交通站站长”,邀请作家学者分享阅读新知,为读者答疑解惑……
深圳著名诗人谢湘南还专门写了一篇《“深港书评交通站”引发的文化想象》。他说,“深港书评交通站是文化想象的产物,同时也将激荡起更为广阔的文化想象。它让一个传统样式的书店卖场更好地与城市文化人群与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拓展了书店的连接渠道,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意识、更具互动性的文化场域。”
按照胡洪侠的设想,深圳还可以有一个“书海有路”,甚至还有更多不同风格的交通站,它将成为深圳无处不在的“书风景”。
4
深港书评与中华商务贸易公司这次的携手,其实是一段很长的书缘。作为深港书评交通站合作方,中华商务贸易公司总经理唐建元说:“作为全国重要的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商是连接内地读书人与海外文化的摆渡者;而晶报是把内容呈现给广大读者的媒体,二者都有‘交通’的作用。交通站的建立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2010年9月26日,“这是一个以书相逢的周末”,一篇以《爱书的城市才可爱——创刊致读者》为首的文章,开启了《晶报·深港书评》引领深度阅读的序章。深圳人每一个与书相伴的大日子,都有过《深港书评》的身影。《深港书评》的“深”首先指“深圳”,但远不限于此。这个“深”,还指“深度” “深刻” “深情”;“港”首先指“香港”,亦远不限于此。此“港”乃“起航之港”,通往世界。深圳开放、自由、包容、多元的文化气质鼓舞着这份书评周刊要“向远看”“向外看”,更多关注港台地区与海外出版。
2022年,晶报吹响深度转型大文化的号角,以新故事、新文化、新视觉为目标,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宽广视野,深耕深圳乃至大湾区的文化世界。深港书评交通站的落地,其实也代表着晶报以及深港书评在转型后更加重视深圳,更加关注香港,更加面向世界的宗旨。
在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的深港书评交通站里,还存放了多份纸质版的《晶报》。在细细阅览完诸多留言后,我发现读者不仅关注了纸质的书,也关注了一直心系书与阅读、热爱文化与故事的晶报。
2022年8月7日,一位读者写道:“2022年阅晶报,纵横古今,俯瞰深圳,元故事、观文脉,一个现代而又多元文化交汇的深圳回来了。”
其实,纸质书和报纸一样是内容的载体,同样沁发出书墨的味道。书——还有报纸,仍然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记者 | 余梓宏
制图 | 勾特
编辑 | 李慧芳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