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都”往事

林菲 晶报 2023-06-06


作为15年前深圳申请“设计之都”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在晶报总编辑胡洪侠的讲述中,可以看到时光长河的对岸,一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深圳人,珍重又诚挚地递交出一座城市的荣耀。




4月20日的晶报上,刊登了“世界设计 深圳动能——深圳‘设计之都’15周年”2023深圳设计周将于4月27日开幕的报道。


作为媒体人,我自然又比读者更早收到盛会将至的风声,并且被安排了采写一篇关于深圳“申都”的元故事任务。


搜索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库,前辈们早就对此主题有过数不清的报道,整理下来,我基本掌握了“申都之路”上的重要事件和关键节点。而微信公众号“夜书房”,也透露了一丝预告的气息。


上周,我约访了晶报总编辑胡洪侠,他是当年深圳申办设计之都的亲历者,也是“夜书房”公众号的拥有者。对于自己“挖坑不填”的行为,他一笑而过,送我两字,“你写。”


看来,我只能勉为其难。就如他写在文章开头的,“世事纷繁,有多少人、多少事能逃避得了遗忘的命运呢?所谓抵抗遗忘,也大都无济于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熟悉的人与事面临遗忘之际,尽一己之所能,多多回忆几次而已。如此一边遗忘,一边回忆,终有一天,连遗忘都渐渐化为回忆,而回忆也慢慢沉入遗忘,我们也就纷纷隐入了历史。”


这一段属于深圳的回忆,值得再三记录。



无巧不成书


今日的深圳,“设计之都”名号深入人心、远近皆知,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强调深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亚洲第三个、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了。可当下越是平常,回忆就越是传奇。


2006年12月,深圳迎来第二个“创意十二月”。那时的胡洪侠还是深圳商报编委、《文化广场》主编,负责商报的文化报道。


由于记者们已经快把深圳著名设计师访了一遍,各式展览也报道得如火如荼,新选题一筹莫展,胡洪侠就习惯性地想着关键词去网上搜索。当输入“设计之都”四字,发现了新华社的一篇电稿,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公布了2006年度评选结果,德国的柏林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新晋“设计之都”。


“后来人们都说真是巧得很:2004年全球起码有两个地方在做‘设计之都’的文章,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是中国广东深圳市。”胡洪侠在2021年的回忆文章里写道。前者创建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是全球创意产业领域最高级别的非政府组织,通过在全球选择创意城市并授予“设计之都”“音乐之都”“文学之都”等称号,旨在倡导和推动全球城市在不同创意文化领域的发展;后者则是首提“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后,确立了“两城一都”的构想,即将深圳建设成为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和设计之都。


“设计之都”名号“撞车”了,算是创意时代的英雄所见略同。既有此巧事,干脆就“无巧不成书”,正好可以做篇创意十二月的文章!


他很兴奋,立刻叫来当时的副主编李宁,“你马上去网上搜搜,看看是怎么回事,写一篇稿子,题目不妨叫做‘深圳能否成为全球第三个设计之都?’”


李宁真诚一笑:“这还用问?不可能啊。”


“我也知道不可能,”胡洪侠也笑,“但是可以问啊。问一句又不算失实。”


李宁边离开办公室还边用东北口音嘟囔:“第三个?嘿嘿,这事儿整的。真敢想。”


2006年12月20日,李宁撰写的文章《深圳:全球第三个“设计之都”?》见报了,本来谁也没指望能有什么反响,但当天下午,《文化广场》接到了市委宣传部的电话。


稿子出问题了?不想却是得到了鼓励,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高度重视,指示尽快展开调研,看看深圳如何能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他认为,以深圳的实力,可以争取成为全球第三个设计之都。


这事还有后话,在“夜书房”近期的一篇文章里,作者坦承稿子的确写错了标题——当年他看到新华社消息后慌里慌张,误以为只有两个城市是“设计之都”,实际上已经颁布了三个城市,深圳要争取的应该是第四个“设计之都”。但不管第三还是第四,一场由一篇文章掀起的“申都”风暴就此席卷了深圳。



“给你一个荣誉市民称号”


2006年12月,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成立创意文化中心,具体负责“申都”工作,指派胡洪侠和李宁考察论证“申都”的可行性和路径。他们辗转上海、北京等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机构相关工作人员接触,初步调研发现,国内乃至亚洲有不少城市也在积极准备申请“设计之都”,竞争激烈。


他们在汇报情况后,王京生对胡洪侠说了一番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的话,“深圳完全当得起这个称号,所以,深圳一定要获得这个称号,这对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意义重大。你小子听着:如果申请成功,给你一个荣誉市民称号!”


这番话令当事人意识到,此事比想象中的更为重大,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认证称号,而是关系着整座城市的发展。


2007年4月,深圳成立了“申都”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有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教育局、科信局、财政局、规划局、文化局、外事办、文产办、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市文联和市社科院等单位的领导。“申都”工作由此上升到全市层面。


两个月后,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一次国际会议,胡洪侠和李宁以市长特使的身份踏上了“出征”的道路。他们“围堵”的目标人物是时任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负责人乔治·普萨。普萨没有来过中国,对深圳知之甚少。三天会议期间,他们就不停围着普萨转,用丰富的材料充分介绍深圳及这座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普萨建议深圳最好申报其他门类的称号,但他们坚持深圳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发生地,设计力量最强,最有实力获得“设计之都”称号。最后,普萨被他们的诚意和执着打动,答应随后在巴黎再次约见他们。


▲深圳“申都”代表团与普萨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影留念。


胡、李二人随后马不停蹄转赴柏林考察这一“设计之都”,随即又依约赶赴巴黎,与普萨相会在一家中餐馆。普萨与这家餐馆的华裔老板娘很熟,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中,他给深圳提出一个问题清单:深圳设计师有多少?深圳设计教育现状如何?在创意产业方面深圳准备向哪些城市学习?深圳是否成立了“申都”机构等等。他说,“你们现在不用急着给出答案,等回去后慢慢回答。”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就在李宁那篇文章中呼之欲出——“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深圳设计业总产值已达122亿元。目前深圳拥有平面设计公司400多家,平面设计师两万多人,远高于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从这些数字看,深圳的设计产值接近柏林,设计师人口远远超过柏林。如果加上服装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深圳的设计公司数量也会超过柏林。”


当然,他们还是把普萨的问题带回了深圳,因为这意味着,深圳的“申都”之路正式启动了。


▲踏上“申都”之路。



两份“申都”报告


在记忆闸门怦然开启的那一刻,关于“申都”的回忆就如洪水般袭来。2006至2008那两年,那是一段无日不谈深圳设计,无日不说“设计之都”的日子。2021年胡洪侠准备在公众号上记录时,竟一下不知从何说起,他忽然想到了两份风格迥异的“申都”报告。


从巴黎回国后,团队马上投入“申都”报告的撰写工作。他们加班加点,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极富创意的“申都”报告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修改、设计和印刷。


最初,他们委托了深圳著名设计师韩家英的公司设计书籍方案。韩家英公司设计的是国际时尚风格:大开本、精装、外配白色纸质书套。


而他们本来委托印刷的雅昌公司也主动贡献了一份中国风设计:纸质“竹筒”造型,内置卷成筒状的线装报告,色彩在白、绿中渐变、转换。


两种设计方案都太好了,以至于市委宣传部召集专家评审会讨论时再三斟酌、难以抉择。最后王京生拍板:既然如此,那就两款一起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既表现深圳的诚意,也展现深圳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文化志向。


2008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宣柱锡率深圳代表团飞往巴黎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办公室递交报告。送行时市领导对他们叮嘱,一定要把“设计之都”这个牌子扛回来,深圳整座城市做他们的后盾。申办团队大感振奋。


在接过深圳递交的报告后,普萨在座谈中说,“没有见过哪座申请‘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递交过这么有设计感且美丽、庄重的报告,而且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款。感谢深圳。”


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申都”报告只各印刷了50份。中国风版本是中文,国际时尚风版本是英文,一个典雅一个大气,体现着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建设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又兼具改革开放国际化的特色。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报告开篇《深圳:活力之城,创意之都》——“我们要介绍的,是一座充满传奇经历的城市,一座活力四射、创意迸发的城市——深圳。”


激情澎湃的表述在今天读来仍能刺激人们的肾上腺素,若将文中的数据更新,仍是一篇用于向世界介绍深圳的最优质文字模板。


而让我震撼的一句是报告一个章节的标题——“深圳,一座被设计出来的城市”。我曾多次在会议、讲座上听说过这句话,也曾带着喜爱和致敬的心情将它引用到我的文章中,但我第一次知道,这句话原来出自“申都”报告,如此凝练,如此贴切,如此画龙点睛。


我小心翼翼翻阅着报告,拂过岁月留下的泛黄。仿佛看到时光长河的对岸,一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深圳人,珍重又诚挚地递交出一座城市的荣耀。


▲递交“申都”报告。



深圳嘛,就是敢闯


“其实报告递交后还有一段。”胡洪侠说道。


我一听就知道肯定是我收集的过往报道上没有讲述过的故事,立即竖起了耳朵。


收下报告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提醒深圳代表团,可以向自己国家的教科文组织汇报了。回到深圳,时任深圳副市长闫小培立即带领他们去北京汇报情况。


闫小培说,“我们应该更早来北京给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汇报。”


当时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由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兼任,他听了笑着说:“深圳嘛,就是敢闯。你们直接就闯到联合国去了!”


这一次汇报后,章新胜表示,将全力支持深圳,并明确指出深圳“申都”是“国家行为”。全委会很快组织了专家会议,会后正式发函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深圳申请“设计之都”。


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深圳,很快又获得一次宝贵的展现机会。2008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美国圣达菲市举办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会议期间,深圳代表团破例获邀参加创意网络成员参与的闭门会议,并与创意网络成员城市共同亮相城市形象展示活动,加深了与其他创意城市之间的了解,建立了友谊。


那是胡洪侠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美国之行,但是别人问起他有没有去过美国时,他经常回答没有,不是他刻意隐瞒,而是他这趟美国之行,相当于外国人来中国只去了丽江,除了会议,只剩赶飞机的回忆,以至于他吐槽“那是什么美国之旅啊!”


2008年12月7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一周年之际,深圳将每年的12月7日设为“深圳创意设计日”,这也是国内首个设立的法定“创意设计日”,深圳成为国内唯一用立法形式推动创意与设计的城市。


而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在国内一石激起千层浪,也点燃了各大城市的“申都”热情。


2010年,成都获得“美食之都”称号,上海获得“设计之都”称号;2012年,北京获得“设计之都”称号,杭州获得“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2014年,景德镇和苏州获得“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顺德获得“美食之都”称号……


自2004年建立以来,全球范围内创意城市网络逐步发展,并于2014年起出现激增态势。目前,创意城市网络有成员城市295个,中国成员城市共16个,成员城市数居世界第一。


前段时日,胡洪侠遇到王京生,说:“你欠我一个‘荣誉市民’称号。”


王京生哈哈一笑:“你小子还记着这事呢!”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记者 | 林菲

制图 | 勾特

编辑 | 叶辉 邹振民


往期推荐

知名女星丈夫获刑14年!

深圳:“设计之都”15年

ChatGPT,你也读书吗?

喀什,向全国发出邀请!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