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速写深圳”

余梓宏 晶报 2023-11-29


早在“City Walk”流行起来之前,速写深圳就已经开始践行“我们在城市中行走画画”这一理念。他们以速写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下深圳这座城市的不同瞬间,以及城市不同地方的人的模样。这是人与城市的互动,也是人与人的联结。






10月的一个下午,我在南头古城的一家咖啡馆约访了一帮速写深圳的成员。他们都比我早到,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时而抬头时而低头。走近一看,才发现他们各自拿出了画笔和画纸,正在描绘着他们各自对周边环境的观察。有的画的是这一桌子上的其它人,有的画的是其它桌上的客人,有的则画了身旁的一座小建筑。色彩和线条都很简单,但寥寥数笔的速写,就让身边的景象具有了个人视角的趣味。

今年8月,速写深圳刚刚度过了它的六周年生日。早在“City Walk”这个词流行起来之前,速写深圳就已经开始践行“我们在城市中行走画画”这一理念了。直到目前,速写深圳已经举办了超过300期的“画聚”,漫步过深圳的许多角落,以速写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下深圳这座城市的不同瞬间,以及城市不同地方的人的模样。

“我们在城市中行走画画”这句话里,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我们”。速写深圳不仅让人与城市之间产生了某种互动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这个共同语言实现了人与人的联结,让每个参与者、观看者都能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能量。


1

王海康是速写深圳的发起人,也是现场最年长的。看着大家都在画画,他有些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各位,我以为这是一次采访,所以就没有带画笔和本子出来。”很多速写深圳的参与者都形成了一个习惯:出门要带上画画的工具,随时速写眼前看到的景象。

对王海康来说,绘画曾经意味着职业需求。他曾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在深圳做了多年的建筑师,绘画是一种职业基本功。但王海康一直想把绘画植入到生活之中,把它变成一件更有趣的爱好。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关于全世界速写者的书,被城市速写的概念深深吸引住,它强调现场作画和群体参与,旨在以速写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城市生活及旅行过程中的此地此时此景。

作为建筑师,王海康平时就很留意城市的各种空间,城市速写的概念也启发了他把绘画和城市结合在一起,让绘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后,他成为了城市速写的坚定追随者。“手绘是职业建筑师修养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能力和饱满热情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

2017年8月20日,王海康在生日当天,参照城市速写者理念,发起了速写深圳,面向社会组织城市速写活动,不设任何门槛,只要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参与一周一次的“画聚”,不强求技法高低,而是推崇画面的记录性、故事性、趣味性及鲜明的个人风格,彼此没有任何约束。一开始王海康是和建筑圈的一位朋友聊起来,说想要找喜欢画画的同伴一起出门写生,但他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响应,“就私下约定,就算最后剩我们俩也要坚持。”

“城市是许多有趣的事同一时间上演的地方。”在王海康看来,相比较摄影,绘画不仅捕捉了影像,同时也凝聚了画者当下的情绪。王海康一直是摄影爱好者,旅游时也走过不少地方,拍了不计其数的照片,但回头想,印象深刻的却不多,王海康总结的原因是,数码摄影技术普及之后,按快门的动作过于随意,让人很难沉下心来,跟景物对话。

“画画不同,你在描摹的过程中需要去观察很多细节,甚至是瞬息万变的光影及人来人往,而作画的过程又给画作植入了时间的维度。天气在变化,人物场景在变化,你自己的心情也在随之变化,这些都被悄悄记录在了画里,这就是城市速写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王海康希望通过速写深圳能提倡一种相对“慢”一点的生活,让参与者能更留心身边的风景。

速写深圳很快吸引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职业的人参与进来,从“00后”到“50后”,职业更是五花八门。“很少有社会组织能把年龄和职业跨度这么大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王海康说,他对速写深圳的设定就是,这里是包容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是有个性的,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彼此形成一种舒服的相处方式。

▲速写深圳很快吸引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职业的人参与进来,从“00后”到“50后”,职业更是五花八门。


2

王昱人,大家都叫他大叔,虽然年纪并不大,只是因为留着胡子而显得很成熟。作为速写深圳的固定成员之一,他肩负着速写深圳的后勤工作,包括公众号的运营发布,以及“画聚”的地点选择等等事项——化学专业出身的他,曾经从事过环境监测工作,对深圳的地理状况很是熟悉。而这一次约访,也是他事先安排好了地点和受访成员。

大叔一直是绘画爱好者。在参与速写深圳的早期,他一直在“潜水”,“因为想要区分速写深圳和其它写生团体有什么不同”,对于他来说,和自己性格契合尤为重要。速写深圳的确带给了他不一样的感觉,“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这里完全尊重个人的意愿和每个人的个性。没有人会对你指指点点。”

比起指指点点,速写深圳更希望形成的,是一种分享的氛围。每次有新朋友来参与“画聚”,都有融入集体的过程,写生结束后,大家会聚在一起交流,新朋友都有自我介绍的环节,会聊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场景来画,是不是喜欢或者擅长的,或者说这个场景突然给了其什么样的触动,然后再聊聊自己喜欢的风格。

顾川,金融专业出身,第一次参加速写深圳“画聚”时的场景至今让他印象深刻,去了一个叫“元勋旧址”的地方。顾川还记得王海康,也即康叔当时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来到这里不必一开始就画画,如果能走一走,了解一下周边的环境和文化就更好了。“最开始参与速写深圳,是觉得在深圳生活这么久,其实很多地方都没去过,刚好又可以画画,又可以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后来,顾川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参与画聚则更像每周跟朋友见面画画,聊聊天,谈谈近况,“还是蛮治愈的感觉”。

插画师喵喵在参与速写深圳前,一般都是窝在家里画画,画多了自然感到无聊,便想着到户外写生,但又很胆怯。于是她就在豆瓣上发了一个帖子,想要找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出门写生,结果帖子等了一年才有人回复。她也因此结识了另一位插画师骆骆,后来一起加入到速写深圳之中,也让他们重新享受到了绘画原本的乐趣,那就是自由——不局限于各种材质和约束,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另一位插画师萝卜说自己曾经是“社恐”,在外面看到好的风景,也都只敢偷偷摸摸拍张照回家画。但在参与到速写深圳后,她感受到了写生的魅力,现在对于自己喜欢的场景,她都会多停留片刻,用速写记录,“比如一棵树和那一刻光线打在树上的场景,你把它画下来后,多停留了片刻,感受就更深了一些。”

黎子深曾经从事建筑,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有一个习惯,每次写生了一幅满意的小画,他都会拍下来发在社交媒体上,然后把它藏在附近,给予一定的线索和提示,静待有心人来捡画。黎子深说,他参与速写深圳,就是来找“搭子”的,一起把绘画速写这件事变得好玩。

而吴斯瑶则觉得自己被治愈了。作为新媒体编辑,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在虚构的世界里“冲浪”。但在参与速写深圳后,她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乐趣——“有些地方确实感觉没啥意思,但速写能让它变得有意思。”在吴斯瑶看来,“比起那些‘完美’的画,速写自有一种比完美更生动的东西在。”


3

六年时间的行走与记录,也让速写深圳有了时间的沉淀,速写足迹几乎遍布了深圳,也记录下了深圳这几年间的一些变迁。

“我们会去深业上城、海岸城之类的城市综合体体验都市白领的现代生活,也会去大万世居、曾家祠堂等古迹呼吁古村落的保护。天气炎热的时候,我们就去东湖公园、四海公园等城市绿地消暑纳凉。虽然写生地点随机选择,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城中村、城市综合体、城市公园、城市古村落等和深圳密切相关的城市系列。”王海康说,以前他不画画的时候,几乎是“三点一线”,但开始组织速写深圳活动后,生活视野一下就被打开了。“没有画画这件事,我不会去那么多从未去过的地方。”

翻开速写深圳公众号,几乎每一期画聚都做了相应的记录。他们走进了深圳最古老的村落辛养村,这个古村落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沿着布吉河,他们一路走一路画,电影大厦、地王大厦等极具年代感的建筑都被他们用画笔重新描绘;一次,画聚本来准备在雅宝公园速写,却一路摸索到了具有近750年历史的般若禅寺,享受到了探索未知的快乐……

白石洲、渔人码头、桂庙新村、深圳市体育馆旧址……这些地方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更新而在过去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过头来看时,它们早已不是我们熟悉的模样。但它们都被速写深圳以现场速写的方式记录下了曾经的身影,这些被捕捉和固化的时光碎片,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份与众不同的记忆。而有些地方他们不仅去了一次,会隔一两年再去一次,通过绘画的视角去对比它的变迁。因为这份独特性,速写深圳还曾应邀参加了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和深圳文博会等多项活动,向大众展现速写视角下的深圳。

在大叔看来,在写生当中,现场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写生中的画面,一定会被绘画者当下的感受和想法影响。而且比起其它绘画方式,写生更容易让人与周边建立联系。有一次他们在龙岗老街速写,结果一家维修回收家具电器门店的老板对他们很感兴趣,给他们泡了茶喝,还跟他们分享了这条街的一些故事,他们就这样一边聊一边画。而旁边刚好又有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也觉得他们这样画画很有意思,就过去跟他们合了影,还派了喜糖。

“我们主张把绘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外乎绘画也是一种社交媒介,现在大家普遍的社交都来源于手机,但你一个人对着手机的时候,跟周边、所在的环境打交道的概率是很低的,但如果你在画画,别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会让你更容易跟外界产生接触,哪怕只是瞬间的。”大叔说,这种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不是那么不被人发现。”

▲一些地方早已不是我们熟悉的模样,但它们都被速写深圳以现场速写的方式记录下了曾经的身影。



4

速写深圳微信公号每一期活动预告的最后,都有一个越来越丰富的“速写深圳行走城市线路图”,它仿照地铁线路图,把速写深圳每一处走过的地方都记录下来,串成了一条线路。王海康说,这个线路图的灵感,就来自于一次搭乘地铁时感觉到地铁的场景其实和速写深圳设定很相似:“每一周我们都去到不一样的地方画画,参加活动的人可能彼此都不相识,只是因为画画而结缘,聊几句后就分头下车,忙各自的事情,未来在某个站又可能相遇。”

速写深圳举办了这么多期活动,人群总是来来往往,“有些人来了一段时间不来了,有些人来了就再也没来过,有些人来了停了一段时间又来了,有些人很久没见面了在这个地方又相聚”,但王海康就希望大家是“随意”的,没有负担来参与速写深圳的活动,这只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缘分。

真正让我感受到速写深圳的包容性之强的,是几乎没有画过画,却一直愿意参加活动的段鹏。他做的是城市人文方向的工作,他发现,与其跟大家一起画画,不如在旁边看着大家画,那样更有乐趣,因为他更喜欢观察人。他很喜欢看到那些新伙伴融入集体的变化,“就像平常一个人想蹲下来但是不敢蹲,在这里突然有一群人陪着你蹲,你就很开心蹲在那儿,这种心情的变化就会很有趣。”

在此前做城市人文相关的工作时,段鹏总想找各种机会聚集一帮人来表达沟通对一个城市空间的记忆想法,但一直很难取得效果。而在速写深圳的活动中,段鹏发现,召集大家一起去某个地方画画时,当地的居民,或者和这个空间有关系的人,都会愿意驻足下来,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这种分享在段鹏看来就特别有趣,也特别有效。

城市速写源于绘画而高于绘画,是一种时尚的生活理念,更是个神奇的社交平台,很多东西都是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在速写深圳一周年时,王海康曾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我们正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接触绘画后,开始喜欢用绘画这门独特的语言展现自我,这是草根文化的胜利,一旦画画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艺术亦开始前所未有地变得亲和。在城市中行走画画,去到许多未曾去过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开始留意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才是最好的美育。”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记者 | 余梓宏

制图 | 勾特

编辑 | 叶辉 李一凡


往期推荐

“70后”→“00后”!特区青年故事燃爆“深圳之夜”珠海站!

深圳作家海漄获雨果奖 曾接受晶报“元故事”专访

“嗨”爆了!实力民谣歌手齐聚深圳!

绽放青春,特区青年用故事点亮“深圳之夜”珠海站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