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就是大湾区的故事
今天是龙年第一个工作日
开工大吉
今天刚好也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五周年
5年来,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加速,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深化,湾区城市之间“心联通”不断融合。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特别是过去一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布,深圳前海愈发生机勃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连接深港、辐射湾区的产业创新基地呼之欲出;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深圳香港“双向奔赴”迅速成为双城居民新的生活、工作方式;2025年,广东、香港、澳门将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备战十五运会,必将成为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新机遇;深中通道全线合龙,将把大湾区的珠江两岸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
夕阳照耀下的“湾区之光”摩天轮。视觉中国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并不仅仅在于那些振奋人心的数字
拔地而起的建筑、连通八方的道路
一桥飞架的巨龙、欣欣向荣的园区
它更存在于每一个大湾区人的生活中
大湾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湾区人的故事
就是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愿景
湾区故事01
陈承宇:
站在前海 创业有信心
2023年12月21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指出前海的四大战略定位,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背
景
这些年,前海不断夯实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根基,在新格局、新循环、新赛道中确立面向未来的现代服务业引领新优势。“前海的创业氛围非常积极,大家对于新技术、新发展都非常热切,来到内地创业,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活力。”品牌“梦幻酒庄Dream Winery”创始人陈承宇感慨。
陈承宇最开始创业是在2012年,他在香港成立酒柜网国际有限公司,从事葡萄酒及电子酒柜的零售批发。2018年,公司开始转型,从事知识产权开发,创立自家品牌“梦幻酒庄”,专做葡萄酒周边文创,包括原创奇幻冒险小说《梦幻酒庄》。之后他根据小说情节,还创作了12首偏中国风的音乐,在各个音乐流媒体平台上线。
因为看到内地市场的营商氛围,同时多地展现出鼓励入驻创业的环境,2021年,陈承宇进驻大湾区内地城市,先在中山成立中山酒柜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掘电子商贸资源;为推进业务,2022年在深圳前海落户,主打文创艺术与电影方面的合作。进驻内地市场后,陈承宇将公司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他说在深圳见到许多有冲劲的年轻人,而前海也有着吸引年轻人的人才政策、便利高效的政府服务,除此之外,生活配套、公共设施也在不断升级,让更多人都想来到这里。
他坦言内地与香港的区别,“内地市场发展蓬勃,氛围很浓厚。内地讲求市场化,人口基数又高,辐射速度和范围都比香港大。”在2022年,他设计了名为Dream Echo的酒樽形蓝牙音箱,这也是他的一种业务尝试。
陈承宇除了是创业商人外,在香港,他也是民间团体城市智库研究员,长期关注金融与房屋土地发展。这些年因为创业,他也一直在关注两地的科技创新与艺术方面的发展,他自己深有体会,“香港各行各业之间壁垒相对高一点,艺术是艺术,科创是科创,受众层面也相对单一。内地的各个赛道发展就会更加融合,也很积极。”
“前海对港人有包容度,我们与前海的融合度也会越来越高。”陈承宇说自己在前海创业很有归属感。比如近年来,前海持续推进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香港教育局交流合作,支持前海哈罗港人子弟学校开通DSE课程,探索共建深港青年教育培训基地。
对于陈承宇来说,他还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在前海办理业务,无论是创业还是住房补贴,效率非常高,递交材料、审批都非常迅速,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更有创业热情。他说:“在深圳前海,创业气氛是浓厚的,大部分为北上内地之港人,因前海创业亦具港澳政策优势,可给予创业者较大信心启动计划。而且不时有不同主题的讲座活动,让大家学习及交流,有助于产生合作商机。讲座方面,例如有政策解读、税务法律、创科新况、科技应用心得等,亦有其他专业如生物医药、文创、跨境数据等。活动方面有半日、全日甚至多天的,通常都有资助去参观文化设施,优秀公司、博物馆、景点等。亦有助于交流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在前海,已孵化香港创业团队599家,早已成为香港青年内地追梦圆梦的“摇篮”。
湾区故事02
陈福荣:
人生中的“第二个湾区”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些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的发展,已经实现高端科创资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
当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其中,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研发了首台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港中大深港创新研究院建设了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而电子显微镜的研发及产业转化,正是由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及其团队担纲。陈福荣的命运能与河套“并轨”,背后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故事。
在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的展厅里,陈福荣对“高时空分辨电镜”“智慧玻璃”等众多科研成果如数家珍。他的台湾口音普通话亲切而有辨识度,令人不禁问起他的成长历程、教育背景。
陈福荣生在台湾省,在那里读书,一直读到1980年硕士毕业。按照他提供的“1990年从美国归来时正值32岁”的说法,可推知1980年他刚好22岁。这一年,他到大洋彼岸负笈求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彼时,杨振宁先生在该校执教,陈福荣受前辈大学者的事迹感召,终日奋发苦读而不敢有一丝懈怠。
此后麻省理工两年的博士后经历、美国西北大学两年的助理教授经历,令陈福荣进一步跻身尖端科技人才之列。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有房子,有车子,有优渥的待遇,也有从事科研所必要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几乎应有尽有。可他偏偏要放弃这一切,下定决心:归去来兮!
“我把绿卡交还,他们还蛮惊讶的,说居然还有人要还绿卡!”说到这里,陈福荣笑了笑。当美国同事得知他的决定后,也曾“善意”提醒他:回去,没有了美国的科研条件,你什么也做不出来。面对质疑,陈福荣承认美国是当时的国际学术中心,可他认为在“中心”做得很好并不值得炫耀,在“非中心”做得一样好,这才了不起!
人在遭受质疑和否定时说的话难免有些意气用事。在33年后的今天,陈福荣面对记者的追问,沉思片刻后,给出了一个也许更接近真相的答案:离开美国的动机,就是自己的眼光和情怀。这个答案看上去有点“鸡汤”,但陈福荣此后的经历却再次印证了他的这个说法。
他判断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心之一,因看好而融入其发展,这是眼光;他信守“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国古训,在台湾教书达27年之久。又期待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科研“落地生根”,融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大潮之中,这是情怀。
曾在纽约湾区工作的陈福荣,庆幸自己迎来人生中的“第二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陈福荣送走老父亲,随之接受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延请,到港岛供职。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陈福荣看来,与纽约湾区坐拥世界级金融中心,囊括哥伦比亚、耶鲁、麻省理工、哈佛等优质高校资源的优势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一样不可限量。
湾区故事03
陈致瑞:
用音乐,让深港青年人走得更近
2023年2月,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2023年全年深港口岸累计保障超1.6亿人次出入境,日均超40万人次,高峰突破80万人次;“双向奔赴”成为深港双城居民新的生活方式。
背
景
“作为一个从深圳过去的新香港人,很想在我的领域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陈致瑞说。
陈致瑞是个80后,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深圳,先是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后来辞职自主创业。
去年,香港和内地之间全面恢复通关。香港延揽人才,求贤若渴,推出高才通计划。“我一对照条件,发现自己很符合这个机制,于是就申请了”,陈致瑞说。于是,他通过这个计划取得香港身份证,成了一名“新香港人”。
2017年他离开大国企之后,创办了一家文化企业,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近几年,最得意的策划,就是把火遍大江南北的草莓音乐节带到了自己的家乡兰州。
人生的脚步跨过了深圳河,来到香港这片多年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陈致瑞就要开始谋划自己的事业在香港如何起步。“要在我的领域做一些对(香港)社会有意义的事情”,陈致瑞说,“我的领域”在哪里?他首先就想到了——音乐。
“我就想到,我要做一个深港青年的音乐交流项目”,陈致瑞说,作为80后,“香港”这个名词对他这一代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旋律优美、歌词上口的粤语歌,深深地影响着他这一代内地人,也影响着同一代香港人。音乐,是连结内地和香港年轻人的一条无形的纽带。
“我想搭建一个舞台,让深港的音乐人有一个交流平台,让他们的音乐能被深港两地更多的人听到”,陈致瑞说,他发现香港有热爱音乐的年轻人,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建立青年音乐人发展成长体系,促进香港地区本土特色音乐艺术产业的培育与繁荣发展,帮助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成为冉冉升起的明星,照亮深港,照亮湾区。
想到这里,陈致瑞给自己在香港的第一个项目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繁星计划。
陈致瑞和他的团队在香港通过公开征集,招募了10组香港歌手(团队)。他们都来自香港的街头巷尾,他们的名字从来不为人知。陈致瑞还发现,就是这些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的年轻人当中,相当一部分对祖国内地甚至对深圳的印象流于表面,缺乏深入了解。这当然是因为很多客观因素造成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发自内心的沟通和交流。
去年12月1日,陈致瑞和他的团队把这些香港年轻音乐人带到深圳,来到前海,开展“乐融深港·梦启前海”2023深港青年音乐创享会活动。
“一开始他们觉得从香港过来,一个小时的路程好远”,陈致瑞说,其实,只要大家的心贴近了,物理的距离就不会构成任何障碍。
但是,当他们来到深圳河北岸,踏上前海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当他们和主办方邀请的深港知名音乐人张家诚、罗高丞、刘莉旻、林浩威谈音乐、谈梦想,他们的眼里都放出了光。等到每一组歌手登台演唱,已经接近深夜,当大巴车把他们送回口岸,即将分别的时候,陈致瑞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依依惜别和意犹未尽。
1月16日、17日,2024繁星Stars Concert在维港之畔的香港艺术中心上演。入选繁星计划的10位(组)香港歌手轮番登台献唱,众多香港市民和内地游客驻足聆听,台上台下气氛热烈,成为一场难得一见的香港本土青年原创音乐人嘉年华,也将“繁星计划”推向高潮。
“‘繁星计划’还在继续”,陈致瑞说,作为一名深港人,他的目标是扎根深港,挖掘原创音乐,做出属于深港文化特色的湾区音乐IP。
湾区故事04
赵亮:
大湾区体育盛会在即 男足要冲金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同意广东、香港、澳门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函。消息一出,整个湾区为之欢呼。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多地区联合承办,也是香港和澳门在回归之后,首次共同举办的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事。
背
景
今年春节前后,深圳市足球协会主席赵亮没闲着。
虽然离第十五届全运会还有一年多时间,但由深圳市与广东省联合共建的U20男足队伍,组队早、备战早、实力强劲,早早提出了以金牌为目标。
而作为广东U20全运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赵亮从2022年11月3日与省足球运动中心签订了省市共建的协议后,就一直忙于这支队伍的各项工作,集训更是一站接着一站,从国内到海外,比赛也是从未停过,各项高水平的联赛、邀请赛等,日程更是排得非常满。
为加强球队实力,广东U20全运队聘请了已在中超职业联赛俱乐部有多年成功带队经验的主教练王宝山及其教练团队。队员的选拔上,在省足球中心的统筹下先后组织选拔了梅州、东莞、湛江、佛山等地市及深足、恒大、富力等职业俱乐部梯队,该年龄优秀运动员超过100人,教练组考察评比后组成了25至30人全运备战集训名单。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这支队伍共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足球项目(公开组)男子U18组、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U19组及深圳市足球协会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等多项全国性重点赛事,其中获得了一个冠军、一个亚军及一个全国第六名的成绩,全年共计进行正式比赛41场,全员阵容和教练组技战术得到较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并因为夺得了深超联赛冠军,顺利获得了2024年中国足协会员协会冠军联赛的参赛资格,希望通过该项赛事冲击中乙职业联赛,使队伍在2025年通过中乙职业联赛与职业队伍对抗磨炼队伍战斗力,确保队伍拥有冲击十五届全运会冠军的实力。”赵亮说。
过去一年多,忙是真忙,累也是真累,但赵亮一点也没有抱怨。在他看来,备战十五运会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实每次对全运会举办权的争夺一直很激烈。而且,本届运动会是二十大后举办的首届全运会,把这样一届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交给我们大湾区承办,意义非同寻常。”
在中国体育界,全运会的地位仅次于奥运会以及亚运会。这项体育盛事为何能落地粤港澳大湾区?
一方面,政策早有规划,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区域总人口超过8600万人,无论是承受能力还是覆盖的受众,都更具优势。无需置疑的是,成功获得十五运会承办权,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据悉,第十五届全运会按照“广东为主、港澳优先”原则,香港申请承办3个大项、5个分项、40个小项;澳门申请承办2个大项4个分项、27个小项;广东承办其余29 个大项、43 个分项、334个小项。广东赛区项目布局以广州、深圳为重点,兼顾其他地市。
而除了赵亮,整个深圳都对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准备工作认真负责。去年11月,深圳成立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深圳赛区执行委员会,并从市文体局等单位抽调了众多工作人员,全力配合广东省做好相关的工作。“这是深圳这座城市首次参与承办全运会,但之前也曾承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服务于第十五届全运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在这一次的盛会中也一定会全力以赴。
湾区故事05
徐文洛:
期待“家住中山,上班在深圳”的那天
2023年6月11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线合龙,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预计将于2024年通车。
背
景
29岁的深圳青年徐文洛,笑称自己以前是中山人,现在是深圳人,即将是“深圳+中山”人。
他的家在中山市石岐区,2017年,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深圳,在宝安中心区工作,自此开启了7年的双城生活。
对此,他表示通行周折且记忆深刻:单趟的路程虽说最快1个半小时就能抵达,但遇到虎门大桥等路段塞车是家常便饭,平均要耗费3个小时左右或者更多。
“从深圳通道开建起,我就一直在关注通车时间,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的双城人都在期待吧,今年年中就要通车,想想心里真的十分开心和激动,”他期待地说:通车后,往返的路程可能也就1个小时以内,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家住中山,上班在深圳”的梦想。
他笑着说:自己和家人朋友将这种期待时刻付诸行动。“不仅仅是时刻关注新闻上对于深中通道的进展报道;有时,我们会刻意路过沿江高速,或者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远眺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中山的朋友来深圳,我还会和大家在欢乐港湾摩天轮上一起看看即将改变我们生活的‘超级工程’。”
来源 | 晶报
统筹 | 马骥远
记者 | 马骥远 魏鼎 高志明 徐黛茜 何海波 柯季
编辑 | 蔡玫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