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付出十余年,深圳“救助先锋”这样炼成 | 城市英雄57期
“没什么的,我们做的是最平凡的事”
就是这样一件平凡的事
日复一日
深圳市救助站
驻点医院陪护组组长龙景文
倾心付出十余年
为无数受救助患者
带去暖心的护理和最炽热的关爱
老实、内敛,还有些感性,是56岁的龙景文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01善良,最初的底色
天刚亮,深圳市救助管理站驻点医院的龙景文已经将准备好的护理用品和餐食送到病房,同步做好了护工安排。
喂食前,他麻利地先帮患者翻身、擦身、端尿、按摩拍背,再将食物一勺勺送入患者口中。
原本需要24小时病区陪护,因为记者的到访,龙景文安排好替班人员,抽出中午的时间,与记者一同回忆他这“平凡”的50余年时光。
上世纪80年代,龙景文刚初中毕业,当时还是贫困户,转眼也到谈婚论嫁的年纪,可自身温饱问题也才刚刚好转。无奈之下,龙景文决心到外面闯闯,但外出打拼并非易事,来来往往,又去过浙江、福建,还是挣不到钱。
再后来,他又回到湖南老家组了个民乐队,帮着操持村里的“红白事”,“生意还算过得去,不过大多时候是自愿过去帮忙的,毕竟都是乡里人嘛。”年轻时的龙景文就乐于助人,也有打抱不平的“习惯”,遇到村里需要帮忙或者有矛盾需要调和的,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时光流逝,转眼迈入40岁,龙景文自认为没有了曾经的意气风发,但更多了几分成熟和担当。
“村里以前干的活算是过时了,还要养家糊口,当时我想是时候再出去闯闯了。”龙景文回忆道,2012年,在姐姐的介绍下,他来到深圳一家医院学习护理,主要负责病区重病、瘫痪、精神障碍患者的起居陪护。
“毕竟没有接触过,做完护理吃不下饭是很正常的。”尽管从小就要强且富有爱心,但一开始还是很不习惯。直到遇见了一件事,让龙景文放下了心中“包袱”,并决定了他后半生要走的路。
2012年的一天,院里转入了一名精神障碍瘫痪病人,交由他负责陪护,殊不知第一天就碰到了“硬茬”,触目惊心的一幕让他一直无法忘怀。“我刚走进病房,患者只有左手能动,看见他拉了一床的排泄物,刚做好心理建设准备过去收拾,患者立马用左手抓起排泄物往自己嘴里塞。当时我第一反应不是阻止,而是木讷地站着不知所措。”讲到这,龙景文忍不住哭了出来,一边掩面擦拭泪水,一边继续讲述……
“既心疼又难受!原本好好一个正常人,何至于此?这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一定要把患者护理好。”此后,龙景文逐渐上手,在他长达四年的精心陪护下,病人身体和精神状态日渐好转。
03倾心,立足救助深入耕耘
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其实还有很多,“每个病人有不同的情绪,每个病区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身体瘫痪、精神障碍、脾气暴躁等,甚至被人身攻击,都是比较难处理的,但只要给我们时间,都能处理好。”龙景文平静地讲述着,就如他平静地处理每一件难事一样。
2019年,龙景文入职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担任该站驻点福田区某医院的陪护组组长,医护人员都亲切地叫他“老龙”。
该院是市救助站的定点医院,站内需要送医院的受助人员,都需经该院承接转运,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安排转送深圳市某精神病医院,传染病人安排转送至深圳市某某医院。龙景文不仅需要协助救护车医务人员跟车来站接送,还要肩负起照看病人的职责。身患疾病的受助人员从站内接转到门急诊检查到办理住院手续,都由护工在医院完成。
04坚守,带领队伍冲锋陷阵
2023年8月,一名癌症晚期受助人员(属流浪乞讨突发急病的无亲人、无赡养人的人员)在院治疗,其间呕吐、大小便都在床上,患者不配合医生治疗,多次吵闹要拔掉胃管,尽管龙景文十分耐心地做心理疏导,患者还是执意报警处理。
无奈,患者出院回到救助站不到两天,情况不佳又再次送院治疗,但仍不配合治疗。几经波折,市救助站联系上了患者70岁的母亲。其母决定从陕西来深圳看望儿子,考虑到老人家是第一次来深圳,龙景文亲自到火车站去接,并一同为患者做心理疏导,经过长时间精心治疗和护理,最终不仅使患者病情稳定,还帮助他完成了回家的心愿。
“这样的困难我们每天都在经历。”龙景文说。
有时碰到难缠的病人,大吵大闹不配合医院治疗,甚至打砸医护人员……龙景文都动之以情,耐心地平稳他们的情绪。
作为一名党员,龙景文为起带头作用,处理手头工作之余,尽可能多走动、多看护几个病人。护工们都看在眼里,也自觉把自己的陪护对象照顾好。在龙景文的带领下,护工们任劳任怨坚守岗位,5年来他的组内没有一人辞工。
在龙景文的影响下,他的妻子也加入了救助护理队伍,俩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互相交流,给彼此打气鼓劲,这也更坚定了龙景文继续奉献的信念。
“我是一个执着又要强的人,事情做不完,坚决不放手。”如今56岁的龙景文依然奋斗在救助前线,“弱势群体要更多靠社会来保护,必须得到关心与帮助,给予安慰和温暖,使弱势群体有生存的希望,能体会到社会的安全和温馨。”这是龙景文的心声,也是他从事护理行业这些年的深刻体会。
“这么多年过来,‘救助’已经是我的生命了,没有考虑什么时候退休,只要身体还行,就一直做下去。”说这句话的时候,龙景文一改平静,语气中带着自豪。
龙景文的故事,是深圳救助事业的一个缩影,在他的身边,在这座城市,还有许许多多努力发光、为救助事业奋斗的“城市英雄”。
采访中,作为龙景文的紧密“合作伙伴”,医生彭科营当场调侃,“老龙,再这么熬下去,今年你的头又得‘光’不少哦!”
龙景文笑着回应道:“你还不是一样!”
2018年4月加入市救助管理站的彭科营,现为医务生活部主治医师,主要负责做好入站求助人员的初检、站内日常各项医疗、防疫,站内受助人员常见病的诊治、各救助区域医疗巡查,以及医院对接协调等工作。
“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就是,不分白天与黑夜,电话需保持24小时开机,经常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在家协调处理病人接送及转院事宜。”2019年9月至今,经彭科营处理的医疗电子文书就有1.3万余份,包括受助人员入院、出院、转院、会诊、手术、签名、特殊检查用药、情况说明、影像资料、各类汇总统计表等,这些都是他倾心付出积累的成果。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彭科营说,父亲曾主持修建当地县人民医院,常会讲述医生拯救患者的故事。印象深刻的一次,父亲说曾亲眼见到一名重伤患者被送入抢救室,当时肠子都流了一地,但经过抢救送出来时,脏器归位,伤口也缝合得很好。“描述这件事时,父亲非常震撼,眼神中闪烁着钦佩与感动的光芒,那份敬重早已如潺潺溪流般,悄然无声浸润着儿时的心灵,也让我从小就对行医这条路充满憧憬。”彭科营说。
在深圳市救助站里,这样的“城市英雄”还有很多。扎根基层,活用“科技寻亲”,五年为807名滞留人员寻亲成功的刘盛福;还有与“老龙”同样年纪,仍然坚守街面救助“苦差事”的华群山;还有跟他们一样扑在社会救助一线的护工和医务工作者们……他们用荧荧之火聚起皓月之光,用凡人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城墙,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深圳市救助管理站主要承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灾害天气导致无家可归人员的临时性庇护救助、家庭暴力受害人临时庇护服务和流浪人员跨省返乡救助管理等工作。
据悉,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市救助站以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为目标,以求助对象需求为导向,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建立站内日常救助、街面应急救助、流浪精神病人危重病人救治、滞留受助人员安置、科技寻亲等工作机制,扩大发挥救助管理职能,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龙景文
1967年生人,深圳市救助管理站驻点福田区某医院陪护组组长。曾获2023年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先锋”“先进工作者”称号。
晶
喜
时
刻
晶报将抽取5名幸运粉丝,每人送出QQ音乐豪华绿钻会员(月卡)1份。
参与方式:
1、点击进入晶报(ID:szdailyss)公众号
2、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晶喜”获取抽奖链接
开奖时间:
5月30日 15:00
注意事项:
1、请中奖者于24小时内通过后台联系晶报,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2、领奖时请提供领奖码(核销码)。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晶报所有
记者 | 曾广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 |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