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王氏飞针”传人王步云:“中医其实也是一门社会学” | 城市英雄110期
在福田保税区一座不起眼的工业楼里,鸣生堂静静地坐落于二楼。一进门,两只小白猫悠闲地踱步而来,似是迎客。厅内正中的茶几之上,“鸣生堂”三字招牌高悬,两侧则是“阴”与“阳”的挂图,诉说着生命的平衡与和谐之道。
这个季节,恰逢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的蜜桃成熟之季。王步云,这个从秦安县走出来的医学世家子弟,递来一个刚从家乡迢迢运送到深圳的桃子。香气四溢的果香中,他开始讲述起自己带着使命的从医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飞针”第四代传人王步云。
“王氏飞针”的传奇
在甘肃秦安西川镇下王峡村,有一个被当地人民传颂的中医疗法——“王氏飞针”。这个疗法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它一直是王氏家族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王步云介绍,“王氏飞针”最初被用来治疗一种叫做疔疮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中医认为,疔疮是由外感风邪火毒等不正之气引起的,病情凶险,被称为“疔疮走黄”。而王氏家族传承的针刺方法,对这种病症有着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这在当地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然而,这个疗法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秦安方言中称之为“挑疔阔的”。直到王步云的父亲王一鸣这一代,才正式将其命名为“王氏飞针”。
上世纪80年代初,秦安地区的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医疗资源匮乏。时任郑川卫生院院长的王一鸣,本着治病救人的使命,受到传统针刺疗法的启发,结合中医针灸理论,将“王氏飞针”应用到治疗支气管炎等数十种急慢性炎症疾病上。与传统针灸不同,“王氏飞针”采用的是即扎即拔的针刺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刺量较小,病人的痛感也相对较小。由于疗效显著,“王氏飞针”的名声逐渐远扬。
王步云(左二)和父亲王一鸣(右二)为患者看诊。
从建筑到中医的转身
2003年,王步云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一个偏重于西医的全科范畴。既有医学世家的背景,又是医学院毕业,按理说,王步云走的应该是一条专注医学的道路,没想到他的人生却有一段跨界的插曲。
毕业后,王步云没有立即从事医疗行业,而是投身于建筑行业。他参与了香港尖沙咀的尖东火车站、落马洲火车站的建设,并在澳门负责了威尼斯人酒店和一号湖畔等项目的施工。在取得一定成就后,王步云却逐渐意识到,曾经梦想中的发财和成为老板的想法,并非自己终生的目标。
在王步云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父亲作为乡卫生院医生的辛勤身影。在那个没有分科明细的年代,父亲就是一位全科医生,不分昼夜、不论假日,总是随时待命,准备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在北方寒冷的冬夜,无论多么刺骨的寒风,只要有病人家属敲门,王步云的父亲就会立刻起身,背起药箱出诊。王步云坦言,最初学医确实主要是听从父辈的意旨,甚至内心还有一些抵触。“小时候并没有概念,长大后我才渐渐意识到医学事业的伟大和重要。”尤其在2011年,当王步云目睹了父亲退休后用中医针灸帮助病人的神奇疗效,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成为一名医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医学传统。
针尖下构筑的信任之桥
在中医针灸治疗中,精准的取穴至关重要。此前对西医的学习与实践,对解剖学深入的了解,为王步云的针灸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步云指出,中医还是一门社会学,强调医患间信任的建立。在建筑行业的多年历练中,王步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这在后来的中医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王步云在家乡秦安创立了鸣生堂针灸专科医院,将家传的“王氏飞针”技艺带入临床。2017年,该疗法通过国务院医促委组织的科学鉴定,2018年被列为甘肃省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这一传统疗法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价值。作为“王氏飞针”的第四代传人,2021年,王步云在深圳开办了鸣生堂中医(综合)诊所,继续传承与发扬这一宝贵技艺。
“鸣生堂的第一层意思是唤醒民众养生,防病胜于治病;第二层意思是因为我的父亲王一鸣的名字中有‘鸣’字。” 王步云回忆,在众多患者中,一位80岁东北老人的病例尤为突出。老人长期受湿疹困扰,生活质量大受影响。最初,这位老人在家人的推荐下来到鸣生堂,但他对治疗效果并不抱有太大期望,甚至有些抗拒。然而,王步云并没有放弃,对老人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检查。检查结果发现,老人不仅患有湿疹,还存在着心脏问题,心率异常低。他首先给老人开了中药,然后结合针灸治疗。通过这种综合治疗方法,老人的心脏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心率提升到了正常范围,不再感到疲乏无力。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几次针灸治疗后,老人长期未愈的湿疹也有了明显好转。这不仅极大缓解了老人的身体痛苦,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王步云与患者交流。
口碑相传是更好的宣传方式
“中医倡导整体调和的治疗哲学,医生对病人越了解越有助于治疗。”在诊所中,王步云主要负责针灸和诊断,徒弟们协助完成其他工作。他坚持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每天新接诊不超过五人,确保治疗的质量和深度。
在王步云的心目中,理想的诊所应由资深医师带领徒弟,传承医术的同时提供定制化服务,追求的是一种小规模、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模式。王步云希望多培养徒弟,让他们在掌握技艺后独立开设诊所,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中医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一个中医师需要具备的不仅是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善良、包容、谦虚和大爱的品质。”王步云认为,医患关系是一种被动关系,医生需要占据主动,但必须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他非常注重徒弟们的医德培养,“口碑相传是更好的宣传方式。”他坚信,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医和口耳相传的好评,能够建立起稳定的患者群体,为社区带来持续的健康价值。
如今,王步云的工作日程非常紧凑,几乎每天都会投入到诊所的工作中,但他总会在每周日下午留出半天的时间给自己。这段时间他不做其他工作,而是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颂读《六祖坛经》,一读就读两三个小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贯穿始终,我从小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脱生死是一个大概念,读经的过程也能激发我们的平等心与慈悲心,不求甚解,只为修心养性。”
王步云
1978年生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飞针”第四代传人。200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中医执业医师,曾从事建筑行业工作,2021年弃商从医,在深圳开办鸣生堂中医(综合)诊所,研究中医的健康标准。
来源 | 晶报
记者 | 罗婉 受访者供图
编辑 |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