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曾身无分文百日游中国!他创立“字在”品牌,打造汉字美学顶流 | 城市英雄118期
“字在”创始人叫刘美松他最为公众熟悉的两个身份可能是:行为艺术家、文化创意人
“男子身无分文百日游中国”
“那时候,报纸上经常有报道老人、孕妇倒地没人敢扶的现象,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我想做一个实验,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变成‘如何跟陌生人说话’”。在位于蛇口价值工厂的办公室里,刘美松回忆说。
他所说的“实验”,是十多年前媒体密集报道、轰动一时的“男子身无分文百日游中国”事件。
实验源自一次“突发事件”。2010年4月的一天,刘美松开车去工厂,上了高速才发觉分文未带,经过收费站时,他将自己的名片递给收费员,承诺半小时后将7元过路费送回来。对方想了想,答应了。他也没有食言,半小时内补交了欠款。
信任仍在人间。这偶然的经历使他在电光石火间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一个人一辆车,不乞讨、不打工、不要一分钱的赞助,身无分文地走遍全国?
《人民日报》2013年9月5日的一篇文章是这样介绍的:“100天的行程,刘美松开车行驶了28510公里,南到三亚的天涯海角,西到乌鲁木齐,东至山海关,北到黑龙江的漠河。过高速公路收费口、到加油站加油、到酒店住宿、到饭馆吃饭……所有需要花钱的项目,他都一律打欠条。整个行程,他总共打了222张欠条,借款5万元,最大一笔5742元,最少一笔10元,最后全部归还。他把这100天的行程写成了一本名为《欠条》的书。”
他用这场实验证明,信任仍然在人间。
“都别拦我”
蛇口价值工厂有一座活字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
在这个著名的工业遗址内,原浮法玻璃厂砂库改造成的两千余平米的巨大空间,摆满了各种业已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的活字印刷设备。在集合了活字印刷所需全套装备的活字印书馆,铸、排、印、装等工序得以重现——操作师傅用滚烫的铅液铸出工整的铅字,捡字师傅从字架上熟练捡出所需要的字块,排版师傅则将字块和铅角合组成版面,最后交付印刷师傅进行印刷。
现在,刘美松的身份是“字在”创始人,他立意要将它做成全国最好的文化品牌。
刘美松称自己是一个跨界者,不过,挑战者的定义也比较适合他。如果说“不花一分钱走遍全国”是他对诚信危机的一次挑战,让活字“活下去”则是他发起的一项难度更高的自我挑战。他喜欢干“让常人觉得不可能最终变为可能”的事情。
他出席某个公开场合,穿了一件“都别拦我”的T恤衫,大概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
事情同样有一个缘起。
在“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前一年,即2009年初秋,有朋友问他,能不能帮一个朋友出一本用铅字印刷的书?
一句话点醒了刘美松。他后来多次向人感慨:“活字印刷出来的文字有着凹凸不平的纹路,可以摸得到,就像摸到文字的骨骼,那是文化的脉络。”
此后的十余年间,刘美松几乎跑遍了全国,买下了50多家旧式活字印刷厂的铅字和设备,泥字、木字、瓷字、铜字、锡字、铅字……包括光绪年间的木活字数十万枚、珍稀铜模数百万枚,各类铸字机、活字印刷机及辅助设备数百台。这个规模堪称惊人,要知道,清雍正时期,内务府为了排印66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总计万余卷,1.6亿字,也仅仅是制造了25万枚铜活字。
为此,刘美松专门在老家买了一块地,具体地说是湖北赤壁市中伙大道老107国道一侧的小山坡上,建了一排大平房,作为“字在”赤壁活字收藏基地,并且雇佣了几个工人维修、铸造和养护这些铅字宝贝。
“人心不死,汉字不死”
2013年春节前,刘美松受朋友之邀赴台湾游玩,参观、拜访了台湾最后一家铸字行——日星铸字行,与负责人张介冠一番交流后,刘美松觉得收藏活字这事做对了。回来后,他注册了“字在”品牌,成为国内首个字文化创意品牌。
“字在”这个名字也有一番来历,还是那次台湾之行,刘美松偶然遇上高雄举办“好汉玩字节”,各展区都以“好字”系列命名,如“好字动”“好字在”“好字绘”“好字游”等,当他看到“字在”二字时,内心突然有通电的感觉,瞬间就被抓住了:人心不死,汉字不死。字在心在,字在国在,不是吗?他决定借用它作为自己的一个文化IP。
刘美松认为,在信息时代,作为一种工艺的活字并未消亡,当它与万物跨界,仍然拥有无限的延展和可能。2018年,在第十四届文博会上,“字在”推出了一款文化茶,以汉字为原型,解构成28个独特的笔画,用普洱压制定型。每次泡茶时,笔画缓缓融入水中,寻常的喝茶,由此有了特别的文化蕴味。这款设计获得了德国红点、iF奖等多项国际设计大奖。
“我曾经是印‘字’的,做过印刷厂的业务员;也是一个写‘字’的,写过诗,出过书;现在主要是一个卖‘字’的,不仅要卖产品,而且要琢磨出商业模式,打造出中国第一个全球化文化连锁品牌。我希望,未来,有国家的地方就会有一家‘字在’店。”刘美松说。
刘美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文化企业家,“字在”品牌创始人,中国活字印刷系统性收藏者,汉字产业化创新思维的创立者和引领者。曾经一人一车,身无分文,100天自驾中国行,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来源 | 晶报
记者 | 李跃/文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 | 刘珂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