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青年教师周郎:用一把剪刀,把皮影“剪”进校园 | 城市英雄136期
9月的一天,深圳市龙华第二小学(以下简称:龙华二小)开始了下午的课后延时服务,周郎老师兴致勃勃地带上剧本赶往一楼的皮影教室,过了不久,皮影社团的学生们也纷纷赶来。因为这学期刚换了新场地,课前他们正精心布置着这块“小天地”。随着上课铃响,他们通过一部教材改编后的剧本,深入“解读”着自己雕刻的皮影角色,按照分工,还有些学生根据剧情排练着皮影唱腔……
记者了解到,他们所使用的剧本大多是从语文教材或课外书中改编而来,在改编时融入了传统影词的要素。这个新思路的提出者是周郎,他把在学校开设的项目称为《深圳皮影》。“创新固然重要,但在这个行当里创新应该还不算太难,难的是将最原始的皮影技艺原汁原味地保留传承下来。”周郎说。
▲周郎在学校皮影社团为学生授课
“一把剪刀”的使命
周郎生长于湖北某县城里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并没有怎么接触过艺术。在陕西上大学后,选择社团时他无意间看到了正在路演的皮影社团,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见皮影表演,“精美的雕工、流畅的线条、古朴的色彩、极具感染力的碗碗腔,当时就像是体内某处经脉被打通了,被其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我很喜欢一些老物件,其中收藏的一把剪刀留存着我的许多记忆。”周郎翻开相册,向记者展示一把通体黢黑、陈旧古朴的剪刀。2020年,还在上大学的周郎第一次见到了这把剪刀的主人,也是把他带入皮影世界的领路人。
进入社团后,周郎开始了自己的皮影之路。“老师很严格,他的眉毛锐利,就像一把张开的剪刀。”周郎回忆说,在皮影课堂上,这把剪刀是出勤率最高的教具。每次雕刻皮影之前,老师都用这把剪刀帮学生剪出方正的牛皮,如果学生刻出的皮影不符合要求,也会被他用这把剪刀无情地剪掉。
2021年寒假,周郎跟着这把“剪刀”从西安去宁夏,继续跟着老师学习皮影戏。有一次,在收拾道具时,周郎看到箱子里有一沓纸,准确来说是一沓传单,上面写着“招收皮影学员,免费教学还有礼品赠送”。但最终,那个寒假并没有招到学员。临别时,老师拿出这把剪刀,让他带上。
那时周郎才明白,这把剪刀或许带有许多无奈与不甘,但更多印刻着的是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延续的期盼。一把小小的剪刀传授着知识和技艺,一年多的研学,皮影对周郎的内心影响从“兴趣”转变为守护、传承。
“一把剪刀”的传承
2022年,毕业后的周郎带着这把剪刀来到了深圳龙华二小,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不久后,他在校内创办了皮影社团,传授皮影技艺。
“我们授课采用的雕刻沿用了古时流传下来的制作工序,首先制皮就得选用牛皮,经过泡、刮、绷、扫、晾、收、裁等工艺,其后还有过稿、潮皮、雕刻、敷彩、熨烫、缀结、装签等一系列‘地道’工序。”虽然纷繁复杂,周郎却发现非常适合给青少年磨磨性子,因为这项技艺的学习首先就是要沉下心来,才能领会其中的文化底蕴。
周郎想做的“深圳皮影”是不变味、不变质的皮影。怎么理解?皮影雕刻方面,他所教授的技艺源于陕西皮影,是各地皮影的源头,材料用具皆沿用传统制作成品;皮影表演方面,例如在之前的“山海经”专场,皮影社团学生通过亲手雕刻“山海神兽”皮影,学习戏剧传统碗碗腔,采用“传统+现代”思维编排“山海奇缘”皮影戏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现代思维融入到古老的皮影戏中,呈现着“深圳皮影”的生成过程。
在坚持传统原料、技艺的基础上,他们打破了皮影的传统用途,将平面的皮影制作成立体的艺术装置,还将表演用的皮影制作成实用的文创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将传统的皮影戏与现代AI技术相结合,AI动作捕捉的皮影戏互动装置是将传统皮影戏与现代编程设计相结合的体验装置,AI模型会捕捉体验者的动作,屏幕中的皮影人物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既完美传承了皮影的原始传统技艺,还赋予了皮影新的生命力,拉近皮影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提高了青少年对非遗、对皮影的学习兴趣。
龙华二小校长邓焕金在采访中对此项目表示肯定:“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青少年成长的筑基阶段,在这个阶段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学校在美育工作中融入非遗元素,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提高孩子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周郎在学校皮影社团为学生授课
“从创办社团到带领学生演出,取得了一些成绩,短短两年的沉淀,非遗皮影得以在深圳扎根,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投入支持。”周郎很庆幸来到深圳,在这座开放的城市,许多事物都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也因此,他想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如果我做的这件事能产生一些好的影响,那么我一定会把这把‘剪刀’递向更远。”周郎说道。
“一把剪刀”的开拓
来到深圳的这两年多,周郎也一直琢磨着如何将自己的本职工作、社团项目、社会公益进行融合。
“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是语文的重中之重,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让青少年喜欢阅读?
周郎结合自己的经历答道:“注重阅读活动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改变阅读方式。”例如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两年来,周郎带领着学生和社区青少年们将《龟兔赛跑》《乌鸦喝水》《草船借箭》等课本教材以及《十二生肖的故事》《八仙过海》等课外阅读内容改编成皮影戏,并按照不同年级学生分配不同任务,分工搭起了一台台“阅读+皮影”的精彩表演。
▲孩子们参加皮影活动
“皮影戏本身就涵盖了传统戏曲、美术、文学等领域,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所以该项目也融合了美术、音乐、语文、信息与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当然,在该项目中各学科与相应的任务之间并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而是互相渗透,共融共生的,并由此形成《深圳皮影》项目的学科融合内核。”暑假期间,周郎尝试着通过“家校社”联合,将非遗皮影带进龙华三联社区,开展了以“跟着皮影去阅读”为主题的公益课程,以阅读教材为桥梁,以皮影戏为载体,畅通阅读与生活的通道,在对皮影戏这一非遗技艺的学习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兴趣。
接下来,他还计划收集各地皮影文化、各时代皮影物件、经典剧作等,将工作坊打造成一个小型“皮影博物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更直观、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谈及未来,周郎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社区、小区、公益组织等平台,将最“地道”的非遗皮影文化传播给更多的深圳青少年。
周郎
1999年出生,湖北人。现任深圳市龙华区龙华第二小学教师、校皮影社团指导老师。
来源 | 晶报
记者 | 曾广霖/文、图
编辑 | 蔡玫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