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泓:走遍全国年画产地,构建一座座纸上的年画博物馆 | 城市英雄145期
10月18日下午
青岛电影学院美术与动画学院举办了
主题为“中国年画艺术之旅”的讲座
讲座由知名年画学者沈泓主讲
沈泓,“60后”,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华门神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称为“走遍全国年画产地的第一人”,至今在40多家出版社出版相关个人专著200多本,主要包括《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15本、《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13本、《非遗·中国年画经典》丛书10本等,曾获南国书香节“最美的书”图书奖,并有30多本书获各类图书奖。
当然,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深圳人。上世纪90年代,沈泓从湖北南下深圳,长期供职于《深圳特区报》,前几年刚刚退休。
“退休后感觉更忙了,有更多时间从事我的民俗收藏与写作。” 沈泓说。
年画在清雍乾年间盛极一时
沈泓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在深圳长期从事媒体工作。他的同事很少知道,他是一个年画的深度爱好者。这些年来,他搜集的年画超过2万张。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因主要是贴在门上,古称“门神画”,也叫“门画”。在中国古代,年画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也是中国古代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文化含量最高、地域风格最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品种。
沈泓介绍说,中国古代大多数省份都有刻印年画的作坊,在千年历史中,逐步形成了山东杨家埠和高密、河南朱仙镇、湖南滩头、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陕西凤翔等名满天下的木版年画创作地区。这些地区有的属于繁华都城,有些在偏远乡村,但都有一个共同优势:挨着水路,运输方便,这在马车成本昂贵的古代,是非常有利于年画发展的。年画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就已具有相当规模,盛极一时。
沈泓带着遗憾说,年画的衰落,除了审美变化导致年画市场的总体萎缩,还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自然条件上,清末和民国时期,很多地区的河流都断了,影响了年画的运输和销售,致使当地年画产地萎缩直至消亡;从物质条件上说,工业革命使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从民国至今,机器印年画一天就可以印数万张,人们也认为印刷品铜版纸加膜比木版年画显得更漂亮,贴用得更长久……上世纪90年代,年画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而沈泓则对搜集年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撰文和著书。当时还没有“非遗”之说,他一个人踽踽独行,自得其乐。2002年,“年画”被列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批抢救名单。2006年5月20日,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搜集年画深山探险
可以把沈泓称为年画研究学者,或是收藏家,但其实,他还担当得起另一个称谓,那就是“探险家”。沈泓看上去身形消瘦,文质彬彬,完全不像一个说走就走的背包客。但是,只要哪里有年画线索,哪怕只是一个传说或者一幅不明出处的年画,沈泓就会找最近的节假日即刻出发。沈泓说,他把全国所有的省都跑了,走过的地方有数千个,按地图一个村一个村走过去,只是很多产地经过实地考察已经没有年画了,就没有写到书里。
为了寻找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年画和故事,沈泓在路途中多次经历危险,被山村野狗攻击过,遭遇过打劫、旅馆砸门闹鬼,由于经常夜里赶路,还多次差点出车祸,路的一侧就是万丈悬崖。
沈泓记得一次在云南寻访纸马(属木版年画的一种),为了赶时间要半夜从大理巍山赶往一个叫南涧的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辆出高价才同意走的三轮车。三轮车行驶在无边的黑暗中,一路上沈泓心里打鼓,这辆小三轮车能穿过崇山峻岭到南涧吗?司机不会是把他拖到荒山野岭谋财害命吧?更可怕的在后面,半路上司机突然对他说不去了,准备打电话换一个人来送他去。沈泓担心三轮车司机是叫来同伙谋害自己,赶忙说自己也不去了,一起回了大理巍山。沈泓后来猜测,一来是几十公里的山路确实让司机后悔了,二来司机可能还怕是沈泓路上埋伏人要害他呢。
这样的故事,在沈泓追寻年画的数十年里,并不少见。
写一本书就是建一座博物馆
2019年12月,观澜湖艺工场/手艺工场邀请沈泓呈现“珍藏年画鉴赏沙龙”。2022年,岭南美术馆邀请沈泓担任“回家过年——2022新春中国木版年画展”策展人,尽管是疫情期间,仍产生较大反响。
事实上,这些年来,沈泓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相关讲座与展览数不胜数。比如,他2005年3月在珠海市展览馆举办的《抢救传统——沈泓木版年画收藏展》,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香港《文汇报》等报纸整版报道。
该木版年画收藏展共展出中国各地各时期传统木版年画1000多幅,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木版年画——长达32米的《农家乐》。此外,展览中还有一幅目前所见最小的版画,只有巴掌大小,作者为“浞西道人”,是清朝杨家埠唯一一幅署有作者名字的版画。
沈泓介绍,中国传统年画有木版和手绘两种表达形式。手绘是指用毛笔纯手绘,如扑灰年画以精致著称。木版年画则更为主流,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画,从绘制画样、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细活,一张年画要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
沈泓说,他最大的乐趣,不是看这些年画值多少钱、是否能到国家一级文物的级别,而是那些质朴而多样的画面令他觉得胜似千言万语。20多年来,沈泓把所有的稿费和工资都用来买年画了,但他从来没有计算过它们现在值多少钱。他说,年画是一座无价的宝库,给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他出版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中国文化密码民间图解》丛书、《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品年画读经典》丛书、《图案里的中国故事》丛书等,都受益于年画。有人要他建一座年画博物馆,他说,生命有限,要把有限的生命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写一本书就是建一座博物馆,他只是力图构建一座座纸上的中国民间年画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传统图案最后的记忆。
沈泓
原名陈宏,“60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退休前长期供职于《深圳特区报》。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华门神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称为“走遍全国年画产地的第一人”。30多本专著获“最美的书”图书奖等奖项。
来源 | 晶报 受访者供图
记者 | 李跃
编辑 | 蔡玫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