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徐汇的95后男护士马骏驰,战“疫”援藏全都冲在第一线

上海徐汇 2021-09-11



今年“五一”前夕,徐汇区组建第六批援藏医疗队伍,选派了5名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于4月29日赴西藏萨迦县,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助。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只有25岁——徐汇区大华医院新冠核酸采样部护士长马骏驰,一名“95后男护士”。




援藏之行已非马骏驰第一次离家远行。去年1月27日晚7时,他踏上逆行武汉的列车,目的地正是当时疫情暴风眼的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在那里,深受前辈和同伴鼓舞的他火线入党,又快速成长。回到上海,他又带领年轻的同龄人守护国门,“零感染”地完成十余万人次的核酸采样。


以“小马护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书写新一代中国青年的青春力量和时代华彩。



火线入党



去年春节,得知医院要派团队前往援鄂一线,马骏驰第一时间退掉回山东老家的车票,同时发了很长一段微信给大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雅,其中一句是:我主动请缨,自愿去抗击新冠病毒的第一线。


杨雅回忆,收到马骏驰的微信,她既感动也感慨万分。“小马说,他是男生,而且单身未婚,没有后顾之忧,还跟我强调,这个决定不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是他觉得一名护士应该有职业存在感和职业自豪感。”年轻人的直率与勇气,让杨雅对这位平时已经表现优异的小伙子再次刮目相看。


然而,真正进入抗击疫情的最一线,现实的严峻程度还是超出了马骏驰的想象。抵达金银潭医院北三楼的ICU病房后,没有耽搁片刻,援鄂医疗队员们立即开始了高强度工作。“我们紧跟着领队,坐电梯、爬楼梯、走长廊,一步步沿着事先布好的线路和流程,稍有大意,就有发生感染的风险。”马骏驰在自己的“抗疫随笔”中写道。


在金银潭医院ICU病房照护危重患者


在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核对药物


虽然2016年起就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但在传染病病房,马骏驰还是一名新手。可情况紧急,护士人手不足,年轻的他需要同其他人一样,肩负起一整个病房的运转。


“我负责的第一个病房有4张病床,刚去的时候都住满了,有病人已经生活不能自理,还有两人需要呼吸机,其中一人已经全身插管,处于昏迷状态。”然而,顾不上内心的冲击,马骏驰需要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隔离病房没有护工和家属,护士们除了日常治疗,还要负责为病人喂饭、换尿布、翻身拍背,病房里的大小事都落在马骏驰一个人肩上。


在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工作间歇掩藏不住的疲惫


马骏驰(右)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与并肩作战的伙伴


穿防护服从事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6小时一班下来,医护人员们的衣服已经干、湿了好几轮,口罩在脸上的勒痕久久不散。在金银潭的第一天,马骏驰发现摘下口罩后,自己和同事们的嘴上都泛起了一层白膜,身上的皮肤都被汗水泡发了。


就在这紧张而艰苦的环境下,马骏驰还有更重要的发现。“重症病房要不分昼夜地倒班,每个人都很疲累,但总是有很多前辈在完成救治工作的同时,争着搬运用品、整理物资,关照我们年轻队员赶紧休息,有事让他们来。”


很快,马骏驰知道了这些前辈的共同点:都是共产党员。想要“加入他们、成为他们”的决心,在他的心中迅速播撒。


2020年3月7日,一个令马骏驰毕生难忘的日子。在中共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党员大会上,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24岁的马骏驰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遗余力地冲在最前线,绝不后退的一批人。”当天晚上,马骏驰把这句话写在了“抗疫随笔”中。


“火线入党”



成长与担当



援鄂期间,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插曲让马骏驰迅速成长。2020年2月4日,晚上8时下班后,正在刷朋友圈的小马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身为辅警的父亲在抗疫一线连续值班,突发脑出血住进了ICU。担心影响儿子工作发生感染风险,马骏驰的父母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这一消息。


一夜之间,父子俩人都因为抗疫身处ICU。马骏驰担心千里之外的父亲,但看到眼前的病人和病人背后的一个个家庭,年轻的小马瞬间明白:用自己片刻的分离,能换来更多家庭的团员。“爸爸说了,我们现在是上阵父子兵,没有打不赢的仗!这场‘战疫’,一定会胜利!”马骏驰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时光如驹,援鄂的65天迎来了尾声。在这65天中,马骏驰和队员们参与和见证了第一例无创呼吸机的使用、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患者出院,看着新增病例从4位数降至3位数,再到归零。“樱花开了,热干面醒了,我们的任务也完成了,武汉要重启了!”所幸,小马的父亲也转危为安,逐渐康复了。


马骏驰(左一)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和并肩作战的伙伴们


大华医院是徐汇区最早的核酸检测点,每天要执行区内外近千例的核酸采样。回到上海,面对仍在持续的防疫工作,尤其是境外输入的防控,马骏驰再次请缨,成为大华医院核酸采样小分队的队长,带领起一支24人组成的年轻采样团队。


相较“战况”凶险的援鄂一线,身在上海的日常采样则需要细水长流的坚守。“带领一支队伍,身上的压力明显更大了。”马骏驰说。为了保证采样工作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环节都不出纰漏,他和队员们不断学习,从发热预检分诊、疑似确诊患者的护理到全区各个点位的核酸采样,逐步锻炼出一支会防护、能采样、懂防疫、擅合作的“金牌护理队”。


截至目前,马骏驰团队负责的徐汇区10余家隔离宾馆、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和留验采样点,共计完成院内采样15万余人次、院外采样1万余人次,实现了无漏诊、无感染的目标,小分队也因此获评“徐汇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



带领采样小分队奔赴徐汇区各采样点


马骏驰(中)领衔徐汇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


马骏驰(左)在院内采样点进行工作流程优化



回归常态



马骏驰和团队小伙伴们的成长,令大华医院院长吴克明深感“年轻一代,未来可期”。今年春节,大华医院要派驻医护人员前往浦东机场支援入境人员的核酸采样。这一次,又是马骏驰和他带领的青年突击队主动请缨,为守护万家灯火,毅然在机场度过了新春佳节的日日夜夜。


采样队队员吴丽一直记得寒冬腊月中的一个细节。“我们在机场值班,半夜里小马队长都说,让他守最靠外的大门,这样一有航班落地,他就第一个出去看情况,如果人不多,他就自己一个人顶着,让我们多休息一会儿,旅客来了再发信息喊我们。”而当部分旅客因经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长时间的流调、检测,出现态度不佳的情况时,马骏驰每一次都耐心地向对方解释,抚平旅客情绪。


马骏驰(左)在浦东机场为入境人员采样


2021年春节期间,带领浦东机场采样小分队


然而,当别人问起“小马,你脾气怎么这么好”时,小马本人却说:“去年我在武汉前线,今年守护国门,抗疫是我们的工作,更是重要的责任,这样一想就不会有情绪了。”看似重复、琐碎的采样工作,也有让这个年轻人感到心潮澎湃的时刻。每当有旅客在采样结束后,对他和伙伴们说,“小伙子,你们辛苦了,新年快乐,谢谢”,马骏驰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有非凡的价值,肩上有重大的使命。


身为护理岗位稍显“稀有”的男生,又长期身处“战疫”一线,身边不少朋友都问过马骏驰一个问题:你那么年轻,一线又那么危险,你不怕死吗?


“问我这些问题的人,有些曾经是同行,但已经转岗了……我觉得,当初选择护理专业,就是为了救死扶伤,疫情当前,不就是我们发挥作用、发挥价值的时刻吗?”回答这个问题时,马骏驰显示出了超乎年龄的稳重和睿智。他说:“我希望大家听到我和小伙伴们的经历,不只是敬佩,而是我们能将这份信念传承下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


为“小马护士长”点个赞吧!



猜你喜欢:

徐汇滨江的建筑工人们说——“看个小毛小病不用出门了”
中式点心配咖啡,法国面包节空降上交音乐厅,徐汇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美食
五月情暖母亲节,浓浓关爱暖人心 | 我为群众办实事
学习走访徐汇滨江,青春光采绽放基层
红色电台之百名党员讲百年党史第一期:我与母亲唱红歌



来源:上观新闻 舒抒

编辑:陈思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