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奋斗者|从援鄂到援藏,徐汇95后男护士马骏驰一次次说:我来!
作为一名95后的男护士,他率先出发壮志凌云,他援鄂出征义无反顾,他直面疫情勇往直前……
逆行
马骏驰是个阳光、乐观、充满正能量的“暖男”,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和热爱。作为科里的技术能手,重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有困难请他帮忙时,他会说:“没事,我来。”
急诊手术需要人加班时,他会说:“没事,我留下。”
节假日需要有人代班时,他会说:“没事,我晚点回老家。”
他不断进取,屡次代表医院参加全国品管圈大赛并多次获奖。
春节前夕,医院召集赴鄂医疗队成员的通知一出,他第一时间向领导递交了援鄂请战书,他说:“作为堂堂七尺男儿,当志存高远,在时艰疫情前面,理应迎难而上,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保家卫国,驰援一方。”
同时为了表示出征武汉的决心,他第一时间主动退了回山东老家的高铁车票,他在发给护理部主任的报名微信中这样写道:“我主动向您请缨,自愿去抗击新冠病毒的第一线。首先我是一名男性,在体力和适应能力上会有一定的优势,其次我单身未婚暂无后顾之忧,这不是我一时冲动,只是觉得作为一名护士要有自己的职业存在感和自豪感,我也与爸妈商量了,他们表示支持!”
“当我看到小马同志的请战书,心里既感动又担心”,护理部主任杨雅说:“同时也为我们护理团队中有这样志存高远、勇于冲锋的护士而感到骄傲!”
就这样,2020年1月27日19点,他逆行踏上了赴武汉的征程,只为履行医者的责任和实现平凡而远大的志向,为他的成长印上帅气的印迹。
事实上之前他并未告诉父母,临别远行,他才拨通父亲的电话:“爸爸,你在一线工作一定要好好休息,我也要奔赴一线了,原谅我没有事先告诉你,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支持我的,我们父子齐上阵必胜,你们放心!”
成长
到达武汉,经过简单的整顿,他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楼的ICU病房,开始了全面的培训和高强度的工作。到达武汉的这11个小时,他们根本没有机会休息,快速盘整、搬运物资,因为急需护士,他们必须以最快速度上岗。
刚进病房,大男孩直接就傻眼了,情况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每人负责一个病房,他分管的病房4张床都住满了,一位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一位病人神情淡漠;两位患者使用呼吸机,其中一位老先生处于昏迷状态,满身管路,另一位阿姨,因为缺氧,不能平躺,只能端坐,情绪烦躁。因为是隔离病房,没有护工,没有家属。护士除了要完成日常治疗外,还要充当护工、家属,给4个病人喂饭、换尿布,每2小时翻身拍背,每4小时帮助他们全身俯卧位,这些都是他一个人来做,护理任务极其繁重。
短暂的傻眼之后,马骏驰快速调整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因为病人那种求生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感觉得到:他们不想死,都想好好地活着!而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生的希望!
作为一个传染病病房工作的“新人”,他不敢掉以轻心,顶着重重的压力,投入学习中去,休息的时候,他整理笔记,查找资料,特别对于不懂的,他虚心地向其他老师求教。有志者事竟成,胆大心细的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了重症护理的各项操作,在面对一次次自我挑战,他做到了,顺利地融入一线工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最开始防护物资是很紧张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防护物资,他们尽可能延长进入病房的时间,为了避免因中途上厕所而浪费一套防护服,这个男孩也学会了“精打细算”。比如第二天是早上8:00到下午14:00的班,那么他会提前做准备:前一天晚上8点过后不吃东西,10点之后不喝水,第二天的早饭也只是稍微吃点干面包,实在渴的不行了,就含一口水在嘴里润一润,咽下去了吗?没有,之后再吐掉。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6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能去上卫生间。防护服是不透气儿的,他们不停地穿梭在病房,一趟班下来,里面的衣服全部湿透,护目镜上也是雾蒙蒙的一片,佩戴上双层手套,在完成打针抽血这些精细工作时对这个男孩是一种多大的考验啊。
冬日的武汉清晨,来的着实晚了些。当大多数人都倦怠在暖和的被窝里时,ICU里似乎没有黑夜,上大夜班的马骏驰,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是病患们跳跃的生命迹象,手脚间穿梭的是日常的琐碎:留取各种标本、补液、翻身拍背吸痰、血糖监测、出入量的评估、护理文书记录等等,一切忙碌而有序。
乐观积极的他总会竖起大拇指或用微笑来给予病人鼓励,想法设法地让病人恢复信心,往往也能收到病人的感谢。他说:“病人的配合真的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和力量,让他战胜了最初的恐惧及担心。”
说是6个小时一趟班,其实时间远远不止这些。他们要提前1小时去医院,因为要换工作服,穿隔离衣、防护服,下班后还要花半小时到1小时脱防护服,因为他们每脱一件物品都要消毒洗手,还要更换隔离区域。回酒店后,还要做一系列的消毒清洁,才能上床休息。
在武汉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这样度过的。繁琐、单调、累,而且因为日夜不停地翻班,作息不规律。尽管这样,但他从来都不畏惧,他在这场“战役”中找到了作为一名护士的职业存在感和自豪感,他在这场“战役”中找到了作为一个男人成长中应该承受的使命和担当。
割舍
工作中,数小时的连续作战,他顶住了;疫情中,不可预测的危险,他顶住了;生活中,水土不服的反应,他顶住了。
可谁也没想到,他日夜牵挂的父亲突然患病入住ICU,父亲一直都是他的榜样,整个家庭的支柱,一时间,他不知所措。
马骏驰的父亲是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公安局鲁桥第一派出所的一名辅警,在一线兢兢业业工作了30年,在2003年非典时期,他就主动请缨到检查站工作,站在了抗击非典的一线,今年他又站在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第一线。1月29日,在抗击疫情连续值班后突发脑出血住进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在推进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意识模糊的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马骏驰的妈妈:“不要告诉儿子,不要影响他的工作”。
最早得知这个消息的是大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雅,她立刻汇报院领导,并通过多方途径、几经辗转同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ICU主任取得联系,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回复说:“你们放心,也让小马同志放心,马骏驰的父亲我们一定照顾好!”为了让马骏驰的父亲尽快康复,后方已多方联手,一张暖心网在三地之间拉开。
杨雅主任担任起联络人,密切跟踪病情及治疗进展,给予专业的护理、康复指导建议:“您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告诉我,我们会竭尽全力给予支持!请您放心!”同时,也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马骏驰,解决他的后顾之忧,鼓励和帮助他顺利渡过难关安心于前线的防疫工作。经过精心和周密治疗,马骏驰父亲顺利地脱离了危险期,从ICU转入普通病房,最终顺利出院。
“孩子,你不要牵绊,千万不要因为爸爸影响工作、影响身体,你爸爸在这里得到了尽心的照护,很多人都在帮助我们,我真为你自豪,所以你也应该同样尽心地照护好病人……”马骏驰的妈妈在微信中说道。
志未酬,不能回!
对不住患病的父亲和辛劳的母亲,却对得住悉心照顾的病人。马骏驰深信:暂时的割舍是为了更好的重聚。
65天,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里,马骏驰将泪水和汗水化为力量,在工作岗位上全力以赴。“看到一个个经过治疗,情况逐渐好转的病人绽放的笑容,听着他们说出的一声声谢谢,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家庭的重新团圆。
入党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不分昼夜地倒班,大家都很累。但他发现,很多老师除了救治病人,还争着在做很多“分外”的苦活儿、累活儿:搬运医疗用品、整理捐赠物资、照顾年轻队员。当医疗队发出让队员分开居住以防交叉感染的通知时,又是这些人首先响应,搬到了离医院十几公里的一个酒店,而把距离医院近的住处留给了他们。
这些人就是共产党员。
看到这些,他仿佛一夜之间突然长大。明白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这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信念。共产党员就是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遗余力的冲在最前线绝不后退的一批人。“我要像她们一样!”1月31日,他正式向上海援鄂医疗队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并在2020年3月7日中共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党员大会上,在临时党总支书记郑军华的领誓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入党一年来,马骏驰勇于担当、积极向上,获得了“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徐汇区杰出护理工作者、新时代最美逆行者、大华医院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带队
65天的驰援后,他平安回到了生活、工作的徐汇,然而此时的疫情防控工作仍不能松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大华医院迅速成立核酸采样点,每天要执行区内外近千例的核酸采样工作。马骏驰听到这个消息,又坐不住了,第一时间向组织和单位提出请战,在他的坚持下他成了大华医院核酸采样小分队的队长,勇挑重担,负责检测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护理分队要和各个单位、各个部门打交道,很多来支援工作的都是新手,马骏驰要手把手地一个个做培训。徐汇区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护理分队的周小燕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马骏驰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能把每个环节都协调好,非常有责任心。”上海入冬以来最寒冷的日子,气温已降至冰点以下,他都主动承担外出采样工作,在户外的临时帐篷里,为了缩短大家在户外的等候时间,中饭也是匆匆对付下已是常态,无孔不入的刺骨寒风让洗了一遍又一遍的手失去了知觉,但他仍然专注地完成每一次采样。
现在马骏驰的工作要确保团队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要带领出一支会防护、能采样、懂防疫、擅合作的护理队伍。马骏驰现在岗位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从发热预检分诊、疑似确诊患者的护理到全区各个点位的核酸采样,团队的职责从院内覆盖到整个徐汇区。
马骏驰说:“带领一支队伍明显感觉自己的压力大了,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很多,这就让我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必须要总结采样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痛点,广泛听取小组组员的意见,和其他采样工作的前辈交流,我也尝试性地构建了区域性‘新冠’采样专项工作模式,我们这支小分队也获评了徐汇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今后希望能够把采样小分队打造成防控工作中的基础堡垒和核心,贡献出我们的青春力量。”
(左右滑动进行翻看)
几个月来,马骏驰的团队负责徐汇区10余家隔离宾馆、数十家企事业单位、留验采样点,共完成院内采样15万余人次、院外采样1万余人次。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院长吴克明对马骏驰的工作表现也十分满意,他说:“迎进博会期间,马骏驰带领团队完成徐汇区政府参展人员、徐汇区进博会交易团近2000人的核酸采样工作。春节期间一个月内圆满地完成院内37000多人次的采样工作,整个团队在高强度工作中实现了无漏诊、无感染的目标。”
坚守
2021年的春节,他依然没有能安稳地过个年,带领着大华医院的护理队员们和其他单位的小伙伴一起在浦东机场支援海关防疫工作,负责入境人员的核酸采样。当大家围着桌子吃着年夜饭的时候,当大家看着春晚欢天喜地的时候,当大家趁着假期在家休息的时候,他和他的队员们带着护目镜和口罩、穿着防护服和隔离衣,在每个深夜等待着一架架飞机的降落,因为那是大家开始工作的信号。
(左右滑动进行翻看)
马骏驰在工作中,不但技术过硬,还是位暖男。赴浦东机场海关执行核酸采样任务队员吴丽告诉记者:“在浦东机场半夜值班,马骏驰都是守在最靠外的门口,遇到夜晚航班落地,总是先出来工作,如果一个航班旅客不多,他就自己一个人顶着,这样可以让同伴们多休息一会,如果遇到大批旅客进港,再发信息叫队员们。有些旅客回来的时候已经坐了十几小时的飞机,遇到长时间的流调、检测,甚至会出现言语过激行为。马骏驰都能耐心地向旅客解释,尽量让大家都能轻松完成采样。”
马骏驰说:“对于我们来说,抗疫就是责任。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是守护国门,守好入境的第一道关,虽然支援工作非常辛苦,但每当听到旅客在离开前说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新年快乐!’,当天的疲惫就一扫而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守护好祖国的大门,护佑人民的安康。”
援藏
有一种高度,叫做海拔4350米;有一种距离,叫做离家4438公里;有一种压力,叫做气压61Kpa。
这里,就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
2021年,为进一步改善优化西藏萨迦县医疗事业发展,徐汇区组建第六批援藏医疗队伍,选派5名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前往西藏萨迦开展为期半年的援助。作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马骏驰加入到了此次援助行列之中。
4月29日,马骏驰等人乘坐航班来到了驻地海拔最高的萨迦县,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
援藏,是不一样的挑战。对于马骏驰而言,虽然有过援助武汉、援助浦东机场的经验,但是这次与之前不同。
初到西藏,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生活适应关。从平原到高原,海拔陡然升高,再加上干燥、强紫外线,发生高原反应在所难免。从下飞机那一刻起,马骏驰就开始出现高原反应,出现了头昏脑涨、浑身乏力的现象。待到安定下来,高原反应渐渐加重,出现了头痛、行走时喘气、晚上失眠等等,最后不得不靠吃“散利痛”和吸氧等一系列措施,才得以慢慢缓解。
虽然离家千里,马骏驰仍记得临行前,区卫健委领导的指示“要带着使命去援藏”,院领导叮嘱“要把大华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面对藏族同胞期盼信任的眼神,马骏驰对自己此行的目的愈发清晰。
如今,已担任大华医院“新冠”采样部护士长的马骏驰将继续奋力前行,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相关链接:
百年初心奋斗者|从武汉到西藏 95后马骏驰:男护士就应该紧要关头冲在前面
Male nurse makes his mark during battle against COVID-19
带领团队披坚执锐,看“徐汇区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护理分队”队长马骏驰的迭代成长!
媒体聚焦 | 95后男护士马骏驰:战“疫”援藏全都冲在第一线
文稿、图片:徐汇区大华医院
编辑:陈思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