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这处邻里汇竟是邬达克“设计”,还有这些“海派气质”公共服务
近日,家住上海新村的居民连铭凤来到乌鲁木齐南路上的“66梧桐院·邻里汇”,听了一堂特殊的“家门口党史课”。讲述人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王旭,主题则围绕《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版本与传播。一个多小时的讲述,连铭凤和一同前来的20余名居民党员听后都深有感触,也更期待下一次在“家门口”的党史学习教育。
66梧桐院·邻里汇
今年以来,徐汇区天平街道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区域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在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开辟了党史学习的“第二课堂”。居民来到这个“家门口”的一站式综合性社区服务枢纽,不仅能满足养老育幼、一日三餐、观影理发以及文化生活等各类需求,还能开展各类党群活动。
“66梧桐院·邻里汇”所在的天平街道,整个辖区都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邻里汇所在的乌鲁木齐南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之一,其所在的建筑也颇有历史背景,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至今已有近90年历史。在徐汇区委、区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统筹,把最好的资源给社区群众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天平街道将这栋英式花园住宅修旧如旧,改建为一个由三栋建筑、一座庭院组成,总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枢纽。
设计细节中融入了天平地区的红色地标
社区食堂有风貌区绝佳的观景位
去年初,“66梧桐院·邻里汇”正式投入使用。今年以来,邻里汇服务不断升级,社区食堂、梧桐会客厅、家门口四史馆、汇治理议事厅、便民理发屋、“大课堂、小舞台”等各类空间和服务精彩纷呈。连铭凤告诉记者,邻里汇位于街道中心地带,从任何居民区步行前来都不超过10分钟,这让老百姓能更为便捷地随时来参加活动、享用便民服务。
家住岳阳路的葛文伟今年64岁,是土生土长的“天平人”。在他眼中,对居民来说,近年来社区变化最大的无疑是“66梧桐院·邻里汇”的开放。端午节当天,老葛在邻里汇一楼的社区食堂吃完午饭,花20元买了两甜、两咸共4只粽子回家,甜粽有蜜枣、红豆等口味,咸粽则是上海人最爱的咸蛋黄肉粽。天平社区食堂负责人朱云国告诉记者,端午节期间,所有粽子均在食堂现包、现煮、现卖。到了中秋、元宵等节日,食堂也会提供月饼、汤圆等传统美食。
端午节有现做现卖的粽子
而今,工作日中午,一过11时30分,都能在“66梧桐院·邻里汇”看到一幅“神奇”的景象:阿姨、爷叔们坐在食堂内一边品尝午餐,一边欣赏风貌区道路的美景,年轻的白领们则自动排成一列,在取菜口排队购买午餐。早餐时段,食堂专门开放的沿街早餐窗口经常大排长龙,1.9元一只的鲜肉大包是周边居民和白领的“最爱”。
“邻里汇的作用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满足居民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实事。”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说,无论是午餐时段老年人和白领的“错时用餐”制度,还是增设早餐服务和沿街售卖窗口,都是街道仔细了解居民诉求、老百姓积极提出建议、“用脚投票”后开辟的服务项目。邻里汇门前新开设的星巴克咖啡,也是一家特殊的“便民+公益”店。店内不仅有“手语咖啡师”服务听障人士,街道也与该店合作,常设就业岗位,为年轻人解决就业问题。
内部庭院
主楼二层有黑胶唱片试听
同样深受居民欢迎,越办越红火的还有“66梧桐院·邻里汇”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高路表示,天平街道居民老龄化趋势突出,对社区养老等公共服务需求度高。而历史风貌区内寸土寸金,公共服务空间有限,居民对生活品质,尤其是文化艺术生活又有高于一般社区的需求。因此,如何形成与衡复风貌交相辉映、多元功能融合、具有“海派气质”的公共服务,是天平街道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亟待完成的课题。
“天平好人·初心好事”园地
今年4月,天平街道通过徐汇区文旅局引进优质非遗资源,定制非遗主题系列活动“梧桐记忆·66非遗”文化展。端午节前夕,在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来自上海博物馆的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首次“组团”走进社区,居民们可以在家门口观赏古陶瓷修复、青铜器修复、古代家具修复、古书画装裱修复等上博“压箱底”的非遗技艺,还能体验榫卯拆卸组装、青铜器翻模工艺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粹。
在“66梧桐院·邻里汇”的主楼二楼,墙上一排绿色的便利贴引人注目。这是邻里汇专设的“天平好人·初心好事”园地,居民将自己对社区建设的建议写在“心愿便利贴”上,街道相关部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会主动认领。“想上一堂书法课”“想要一张医用护理床”“想带妈妈去一次忘不了餐厅”……每一个心愿下方都有人来对接。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创新、小载体大服务,“66梧桐院”里,一个“美好社区治理共同体”正在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淡淡艾草香、“粽”享邻里情,天平端午佳节活动精彩纷呈
来源:上观新闻 舒抒
编辑:叶芳芳、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