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点燃红色记忆!第二季“梧桐·名家汇”收官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漫步在徐汇的“音乐街区”,从上海音乐学院出发,途径贺绿汀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驻足欣赏宝庆路6弄的音乐艺术家围栏……了解不同时代下的艺术家也都有其不同的历史使命。昨天(11月7日)下午,在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M+园区TRI第三空间,中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携学生做客“梧桐·名家汇”收官之作,从音乐结缘到上海音乐学院与时代的同行之路,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在梧桐叶飘落的时节,给社区居民和乐迷们带来了难忘的回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回放)
德艺双馨,传承恩师教诲
廖昌永出生在四川,自从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在汾阳路20号一待就是30年。在上海的滋养下,廖昌永对天平街道产生了浓厚感情,过去也会跟着恩师周小燕参加街道社区活动。在谈及恩师对其影响,廖昌永现场动容,据他坦露,上海音乐学院有个传统,老师与学生宛如家人,周先生在教授他们技能的同时,也在教如何做人。德艺双馨是关键,“先做人再做艺术家”这句话尤为深刻,周先生既是专业课老师,也是人生导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今,廖昌永也带教了不少学生,将周先生的言传身教进行传承。正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也不必不如师”,一起教学过程当中,其实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一一介绍起学生时,廖昌永熟练道出他们的优势与专长,现场他们也带来了精彩演出。而在最近特殊的两年里,上海音乐学院完成了线上招生,吸引了一批批优质学生。
在音乐界还有一个公认传统,演员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他要回去上老师们的课,廖昌永回忆起曾经每一星期都会去听周老师上课,在老师的监督下,检查唱歌技术是否变形?研究曲目是否合适?音乐事业是一辈子的事业,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与时代同频共振,
艺术点燃红色记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筚路蓝缕,一代代共产党人献身奋斗,音乐人用歌唱的方式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如何唱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廖昌永给出回答,一方面是要走出去,主动了解他们,唱好外国作品。另一方面是让他们走进来,通过舞台表演让他们了解中国,音乐家不仅是文化交流桥梁,也是文化使者。
文化背景的差异与语言的陌生,让中国人去唱外国歌并不是易事。廖昌永解释道,要让外国观众信服,那就要做到音乐风格准确与语言准确,这样表达出的人物是丰富的,情感是饱满的。在做了多次全球巡回音乐会后,廖昌永产生一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够在国际比赛,或者在国外乐团演出季保留剧目里面能够有中国作品?如今,在演出中,他保留了最起码1/3以上曲目一定是中国作品,让世界人民欣赏中国音乐。
今年疫情对于上海音乐学院来说是个挑战,而廖昌永带领自己的团队干了一件在艺术圈、声乐圈很了不起的事情,出版了一本教材专著《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该书采用了国际注音与示范朗读,最大程度准确还原汉语发音,可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唱家、爱好者学习,成为一本让全世界字正腔圆唱好中国歌的重磅教材。在疫情期间,他们还拍摄了歌剧电影《贺绿汀》,创作了5+2创造计划,完成音乐剧《忠诚》,歌剧《霓红灯下哨兵》……
今年,廖昌永复排了《长征组歌》,有纯学生版,有青年教师与年轻艺术家的合作版以及以廖昌永领衔,和黄英、周正、李秀英、刘英等专家教授们的群星版。廖昌永讲述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创作出这样一个有温度的作品就一定要深入生活,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更好再现当年红军长征场景,还请来了《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肖将军的女儿做创作背景分享会。在《长征组歌》开始巡演之后,长三角巡演在新华社端口达到1.13亿点击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我们的先贤,他们也愿意为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贡献他们的力量。”
廖昌永是音乐家,也是教育家。通过自己的眼睛多看多吸收,和这个时代同频共振,跟年轻人同频共振,共同探讨艺术优劣好坏,共同达到艺术繁荣。“我仿佛又回到我年轻时候跟周先生来参加天平街道活动,换了一个角色。那时候是周先生带着我来,我现在带着我的学生来。”分享会的最后廖昌永这样感触。
往期推荐:
用音乐打开耳朵感受爱 聆听96岁曹鹏的“心灵奇旅” “梧桐·名家汇”阅读“城市软实力”
《朱鹮》征服春晚观众,“灵魂舞者”朱洁静曾走进“梧桐·名家汇”讲述幕后故事
汇·软实力丨京生如是!京剧余派老生傅希如走进《梧桐·名家汇》边讲边演
记者:曹香玉、张文菁、施昱辰
编辑:曹香玉、陈思宜、赵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