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电梯小白”到“加梯达人”,徐汇的这群爷叔阿姨“老暖了”~

上海徐汇 2022-03-21



1月上旬,徐汇区田林街道的一隅,十几名安装工人正在紧张作业中,一台台崭新的电梯已拔地而起,带给居民更加方便自如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场景出现,背后离不开各方的辛勤努力。其中,就包括一群特殊的 “加梯达人”。



一人负总责、另一人持有银行卡、第三人保存着银行卡密码。在田林街道的每一栋单元楼里,都星星点点地散落着这样的加装电梯“三人小组”,他们由居委会、业委会以及志愿者共同组成,不少都是退休的爷叔阿姨。



按照一楼一方案、一户一方案,他们耐心地和每一户居民解释加装电梯的政策,将问题前置,将矛盾化解,将乘坐电梯的梦想变为成功圆梦的现实。“理性”与“感性”双管齐下的他们,正在深刻践行着“全过程居民自治”。

“没事找事”发挥余热

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爬上六楼后我就再也不想下来。” 


“因为不想爬楼,我不得不搬到女儿家去住。”


“即使是住在二楼,我也因为腿脚不方便上不去。” 


……


这一幕幕几乎每天都曾真实地发生在田林街道的每一栋楼里。


和上海大多数的老式居民区一样,田林街道的居民楼大多超过20年的房龄,居民的老龄化程度也非常高。因为没有安装电梯,很多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不得不成为“悬空老人”。为老旧公房加装电梯,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民生工程。
“我们的要求一直都是,不要带着矛盾去施工。”田林街道“加梯专班”工作人员张道庆告诉记者,虽然政策上每栋楼只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同意,并且筹款达到80%以上就可以施工。但在田林街道里,很多居民楼都达到了100%的同意率,“目前我们共签约了51个门洞,基本上都是百分之百的签约率。去年,不管是签约数、开工数、还是竣工数,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张道庆表示。
“超额完成任务”,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往往隐藏了不少心酸与汗水。而在这样的结果背后,更是离不开各方的努力,尤其是加梯“三人小组”的成员。他们奔走在第一线,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原田林十三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国芬,2016年就来到这里工作,她对小区的一草一木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笑言自己是“人退下来心退不下来的”孙国芬,这次也主动承担起了加梯的志愿者工作。因为居民白天上班不方便联络,孙国芬就等居民下班再去上门,常常忙到了很晚,但她却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我之所以热爱这份工作,是因为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也希望我们小区变得越来越好。” 


而田林十三村业委会主任王清源,退休后不甘心在家享清福,觉得“找点事干,对身体也有好处。”于是找到居委书记说:“我不要什么职务,有事情你让我做,我把事情办好!”就这样,这位眉毛已经花白的老人成为加梯工作志愿者。


宋利祥是42号楼的居民代表。虽然自己腿脚很利索,爬楼毫无障碍,但却目睹了不少老年人、残疾人上下楼梯极其不便的场景,心里很难受。当居民们得知要加装电梯时,他和大家一样兴奋,并下定决心做好这一工作,“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好事,况且自己也有老的一天,我有信心把它做好。”


就这样,以他们为代表的这群爷叔阿姨,从去年年初开始至今,放弃了安享晚年的生活,白天晚上连轴转,在琐碎、繁重的加梯工作中,一遍遍向居民解释,一次次上门宣讲,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理性”与“感性”齐下

再大的挫折也会迎刃而解


任何新生事物的落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与挑战。有些居民持观望状态,有些则明确反对,反对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人担心采光问题受影响,有人表示经济困难没法交款,还有人担心会影响房价。谈及这个问题,张道庆对记者表示,“其实很多居民也不是不愿意,只是他们对于政策还不够了解。”


针对一些居民摇摆不定的态度,孙国芬的解决方案是巧妙使用“感情牌”, “我们一直对低层居民用换位思考的想法,假设他们住在高楼,也会迫切希望加装电梯。对于这样的居民,我们只有耐心地去工作。”孙国芬表示。 


有一户居民,五十多岁,单身,住在四楼,不管各方怎么劝说,对于加装电梯这件事,他就是不同意,并表示有困难找单位解决就好。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孙国芬就上门对他说,“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还是得依靠志愿者,比方说,万一哪天不舒服了我们都可以陪您去看病,而且您这样的年纪也很适合来做我们的志愿者。”孙国芬没想到,居民听罢后便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来交款。



不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还是电梯的安全。退休多年的王清源,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电梯方面也曾是一名“小白”,但他始终秉持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电梯一定要选好牌子,安装公司也一定要信得过。于是,他以业委会的名义,召集了部分居民实地考察了电梯厂家和成功加装电梯的案例。在了解了现代电梯的运行原理、电梯构造,特别是现场乘坐了电梯后,这些居民的疑虑完全化解了。这批居民回来后,还主动宣传加装电梯的效益。 


当’“钱”字当头时,常常也会成为加装电梯过程中的“拦路虎”,尤其是那些迫切渴望加装电梯,但捉襟见肘的困难家庭。家住六楼的李建国一家,夫妻俩身体都不太好,平时靠低保金支付医药费和日常生活,针对这样的家庭,居委会帮他们找到了一些对口帮困的单位,帮助他们解决了一部分加装电梯的款项,能乘坐电梯上下楼,对于他们终于不再是奢望。 

“溢出效应”悄然浮现

居民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


在田林街道加装电梯的过程中,一部部电梯,不仅拉近了家与街道的距离,还拉近了居民之间心的距离。这群“加梯达人”们,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感动。


今年68岁的居民鞠锦林,在田林街道已经居住了十几年,上半年突然身体不适,长居国外的女儿在电话里都急哭了,是居委会的志愿者们一起把他送往医院,并悉心照料他,直到病情好转出院回家。刚开始加装电梯征集“三人小组”成员时,鞠锦林并不是很积极,因为担心自己身体吃不消。但恰恰是因为曾被居委会的志愿者们帮助过,他决定鼓起勇气去回报。于是他不仅加入了所住单元楼的“三人小组”,更是承担起组长的职责。爬上爬下地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最终成功说服了唯一不同意的一家,达到了100%的同意率,“没想到的是,因为做这个工作,我的身体反而变得好多了,心情也不错。” 鞠锦林笑着说。



而在宋利祥眼中,还收获了满满的信任。田林十二村有户居民,因为母亲爬不动楼,不得已搬到了有电梯的女儿家居住。这两天,她的老伴特地来到施工现场,在亲眼看过以后,十分满意地对宋利祥说, “等电梯装好以后,我们一定回家!”听到这样的反馈,宋利祥开心地表示,“你看,人心都是善良的,要将心比心。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在这个忙碌快节奏的社会里,不少人甚至连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更别说一栋楼里邻居之间互帮互助了,但因为加装电梯的缘由,邻里之间突然成为“命运共同体”,他们彼此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本是因为加梯才加入的微信群,日渐闪烁出更多分享生活的美好时刻。
如今,这样的暖意与收获仍在继续。田林街道的这群“加梯达人”们,依然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中闪闪发光,散发着温暖的能量。在田林街道的一栋栋老居民楼里,装载新电梯的幸福生活即将“一键直达”。1月份的上海,一阵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但这次,它吹来的却是春天的气息。

民心工程落地喜不自胜

让邻居之间“隔门不隔心”














田林街道有一张张鲜艳的“群英谱”,他们是遍布各自小区所在“热心达人”。在琐碎、繁重的社区工作中,他们一遍遍向居民解释,一次次上门宣讲,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使命担当,只有肩膀上的责任重于山。


“群众的事情一起办,群众的领袖有担当。”他们把家门口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争做社区工作的领头羊。2020年,紧邻蒲汇塘的爱建园、田林十三村、田林东路……纷纷开始腾笼换鸟,随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推进建设,田林首次启动了“共治+自治”的城市更新模式。



目前,田林街道共有67个住宅小区,辖区总面积4.19平方公里,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居住型社区。街道户籍人口78861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36.36%;80岁以上高龄老人6495人。伴随着居民年龄的增长,小区上下楼难、老年人就餐愁等问题,成为社区最突出的民生痛点。


2021年,田林有11个居民区实现了加装电梯零的突破,31台电梯建设完工,正在建设和报批的有20台,为超过400名“悬空老人”解决了下楼难题。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爱建园的老人们还收到另一份新年大礼,期盼已久的老年助餐点开张了,步行仅需15分钟就能在“爱馨域”吃上可口的午餐。未来,原钦青花鸟市场地块计划形成“花市+花房+花展”的景观园艺创意产业社群,孕育新型花市文化品牌,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核”、滨水开放空间以及特色花房展厅和花艺零售等功能。


点滴之功,润物无声。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因加梯、助餐、步优而更隽丽,邻里关系也更融洽。田林街道通过“一点一方案”,针对性地打造出一条高质量的“公共客厅”。居民们也集思广益,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办,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美丽家园、和谐邻里展示了人生价值。



为此,田林街道党工委不断听取各方意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切身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让社区共治、自治成为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落实的有力抓手。为减少工作在外子女的顾虑,将居家养老服务落到实处,真正提高社区老人的满意度,街道和居委、各共建单位充分挖掘辖区空间潜力,耐心细致地多方协商沟通,同心协力寻找解决之策,也终悟出了一条深入群众做工作的道理:“以心换心,方得人心。”


END



猜你喜欢:

卓越徐汇向未来丨“科创绣带”、艺术殿堂、产业高地……徐汇滨江还将给你哪些惊喜?

入境人员解除14天集中隔离后怎么办?上海完善“+7”管理服务

吃好夜饭就能打疫苗!这里的“疫苗接种服务圈”很暖心~

手机打到没电,嗓子讲到沙哑,90后小伙开启“白加黑”模式

收了四十多年的门票取消了,这张15元门票费用变迁的背后是……


综合自:周到上海 牛强、俞颖

编辑:宁平英

校对: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