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极限52小时:没站在光里,也是英雄!
李阳生很累,除了累,他更担心别的。
过去一个多月,他来到方舱医院医护和工勤人员居住的酒店,成为提供后勤保障的“大管家”。这天,四个工勤人员核酸检测阳性,居住酒店的所有服务人员全部判定密接并转运,店里只剩下了李阳生。
一个管理者,没有了兵;一场战斗,只剩了一个人。
这一天
核酸检测结果一出来,李阳生的心里一沉,他知道最坏的情况发生了。
他是徐汇区应急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处理突发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来到酒店之后,他详细了解过这里的情况。酒店只有1名酒店管理人员与自己对接;三餐和核酸检测无法与同居住在该酒店其他楼层的人员实现完全物理隔离;能提供的客房有限,只能满员居住,一旦发生异常,会造成大面积减员,且无法实现就地隔离。
李阳生做过准备。酒店的闭环防疫方案是他向方舱医院指挥部汇报后,中山医院专家到现场研究制定的,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保障安全。他还制定了酒店疫情防控“七条”措施,比如严禁串门,只要离开房间,必须时刻正确佩戴口罩;使用微波炉时由监控室规划路线,避免交叉感染……酒店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七条措施。
应急预案是一早就做好的。工勤人员每天一次核酸检测,发现阳性感染者后,如何确定密接、转运,接下来如何调整工勤人员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计划。计划是李阳生做的,他对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但计划并没有说,如果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应该怎么办。
他可以向西岸方舱医院的指挥部求助,但那里十来位管理人员需要对2000余名病人负责。分发早餐担心人群拥挤,卫生间使用高峰期担心突发冲突,下雨担心漏水、线路安全。每个人都在抗疫一线上,扛着数倍于平时的压力积极抗疫,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徐汇应急人精神。
李阳生没有求助,在他心中,责任与担当,没那么复杂,就是坚持下去。3月12日离开家后,他就像升级打怪一样面对各种难题。最开始借调在重大办,在徐汇各大工地间巡查防疫与安全举措的落实;接着回到应急管理局本部7*24小时集中办公,确保防疫物资迅速到位;随后他开始入驻酒店,成为防疫一线人员的“大总管”,一个人负责两个酒店一共260余人的后勤保障,目前这所酒店只是其中一个。
酒店的机器陪着他,从一个监控视野走向另一个监控视野。晚上八点,这是平时下班的时间,他继续在前台值守、消杀;半夜,他和从方舱回来的工勤人员打招呼,满足他们的需求;早上六点,他推着餐车出现在不同楼层,弯腰放下一份份早餐,直起身子时抬起胳膊抹一把汗;七点,他在清理垃圾,把黄色的医废和普通垃圾分开、消杀,然后拖走一个一个垃圾桶。
指挥部不知道、同事不知道、家人不知道,太阳照常升起,物资正常配送到酒店门口,方舱体系照常运行,工勤照常工作,下班后照常吃饭、休息,就是普通、平静的一天。
极限52小时
4月17日下午,李阳生还没有下班,一个紧急通知打破了平静。
由于社会面防控压力增大,密接和阳性人员转运压力陡增,酒店转为集中隔离使用。通知上说,所有工勤人员需转移至其他集中居住点,通知还说,宿舍是教室临时改建的,房间由2人一间变为10人一间,床位变为窄窄的行军床。
方舱医院的工勤人员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招募而来,口罩后面是一张张青涩的脸,大多都是90后、00后。他们有年轻人特有的可爱和朝气,碰见李阳生会主动打招呼;也有年轻人都有的活泼好动,总想点个外卖或者出去走走。李阳生知道,他们背井离乡,为了驰援上海,也为生活。
260余人,一辆大巴车55个座位,有的人在班上,有的人在休息,林林总总几个小时转移到了新驻点。宿舍居住条件变差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变高了,大家心里有落差,有委屈,也有焦虑。方舱里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很辛苦,回来又会错过饭点,有的人只能吃泡面;看不见的病毒让人害怕,停工更让人不安。
李阳生的神经绷起来了。他给大家做动员,先找队长做工作,再跟组长谈心。保障工资支付,制定更细致的个人防护规范,进行更严格的安全管理。等到所有人安顿下来,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天的深夜。
终于能回去休息一会了,李阳生看了一眼手机,4月18日24时,距离16日20时已经过去了52个小时。随后,他倒在床上,一觉睡下去,但早上6点多就醒了过来。新驻点的条件相对较差,许多东西都需要采购,微波炉、插线板、给大家改善生活的物资;有人过敏了需要送医,阳性和密接转运后队伍需要调整……他的心里装了太多事情,有时候很早就会忽然醒过来,再也无法入眠。
极限工作时间刷新了李阳生的意志力和经验,他心中也平添几分豪气,这么难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件事情藏在他的心里,在他这里,事情已经干好了,就结束了,他得往前走。
新驻地没有李阳生的办公室,他在操场边、小河边给大家开会,遇到下雨就转为教学楼楼道;他叫得出每一个小组长的名字,有时也跟这些孩子聊两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有人关心;他坐在台阶或者花坛边端着盒饭大口扒饭,时间总是很少,事情总是很多。
新驻点也没有李阳生的房间,没有多余的车可以给他使用,每天工作结束后,他需要骑45分钟共享单车回到住的地方。半个月前,安静的马路上只有他一个人,这些天,车和行人也多起来。他蹬了一下自行车,心想,胜利在望,咬咬牙就过去了。
您的“头等”大事已经安排上了!小区解锁专属“Tony老师”→
记者:王旭
编辑:宁平英
校对:王冰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