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是徐家汇令人惊叹的“瞬间”,更是他心中的永恒!

徐家汇街道 上海徐汇 2022-09-02

“九栋楼”

TA/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从一张老相片聊起,乘上时光穿梭机,回到那个黑白照片的时代。一起来听,裕德路马蒋荣与九栋楼的故事。


是回忆,更是骄傲

今年71岁的马蒋荣聊起隔壁的“九栋楼”仍会立马两眼放光,话匣子瞬间打开。

1978年深秋,在福建南平参军4年的大弟马蒋华获准享受一次探亲假。他先回到绍兴山村做农活尽孝心,与父母共度美好的四天后,回程时特地坐火车到上海再转乘去福建,只为探望上海70岁的大伯(马蒋荣的父亲)。“我父亲看到军容严整的大弟很是激动。”本想多留大弟一天,但军区接到命令,大弟不得不立刻赶回部队。

大弟马蒋华是一名高山气象观察点的气象观察员,每天不辞辛劳翻山越岭为部队抄送准确无误的气象数据。作为哥哥的马蒋荣每念及此事,总忍不住心疼弟弟这份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我曾经和大弟说少跑几处不就省力省时省事了,毛估估就可以了,反正也没人知道。但弟弟极为严肃地告诉我气象观察数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前线的安全!”


1978年

马蒋华与马蒋荣父亲

在“九栋楼”前留念


我的兵弟弟虽然没有在部队立过大功,只是无数卫国戎边解放军官兵中的普通一员,但他永远是我们马家人的骄傲,也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尊重。”

说起往事,马蒋荣如数家珍。“大弟回来时看到漕溪北路平地矗立起了九栋大楼,感觉特别震撼。”马蒋荣便提议用九栋楼作为背景,拍照留念。“我特地去借了海鸥4A照相机,买1.08元一卷12幅底片的胶卷,拍了好几张照片,其中有我弟弟和我老爸的。” 但大多数相片都寄给了大弟,留在自己身边的仅有一幅。


马蒋荣

与大弟马蒋华


不过,其他以“九栋楼”为背景的照片还有不少。“当时的九栋楼是上海解放后唯一成批建造的高层住宅大楼,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近十年中许多电影电视的最佳‘取景地’,更是无数上海市民和外地来沪人员的时尚‘打卡点’。”马蒋荣如此介绍道。


以“九栋楼”为背景的电影《邮缘》剧照

我/与/九/栋/楼


是回忆,更是敬佩

“九栋楼”其中一栋的11楼住着一位老干部,对马蒋荣而言亦师亦友。

说起马蒋荣与“老干部”的相遇可追溯到文革以后。“文革结束后他到我们厂里任党委副书记,负责考核干部。那时,我是车间生产组长和工会组织成员的青年工人。他直接来我家同我亲切交流。”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我常去他家做客,他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家具也旧到褪了漆。”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这位老干部最贴切的写照。这样的清正廉明,马蒋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是敬佩不已。

我/与/九/栋/楼


是回忆,更是激励

“那时裕德路9弄开始动迁,直至离我家50米处停了下来。”当年每每下班路过,马蒋荣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瞧上几眼,就连当时每周仅有的一个休息日也“奉献”给了这片工地,兜兜转转,好奇地打量这块“新大陆”。

“九栋楼”就像马蒋荣眼里的孩子,他欣喜地看着它一天天茁壮成长。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些高层造得特别神速,三四天就能盖好一层,简直就是奇迹。”说到此处,他分外激动,又透着一股自豪。“当时盖楼用的自爬升吊车,是我国首次应用,我清晰地记得有本杂志还专门介绍过这种新型吊机。”

大楼日新月异,马蒋荣的心中也燃烧起“更上一层楼”的火焰。一同“奋斗”,仿佛彼此的承诺。


我/与/九/栋/楼


九栋楼,平地而起,扎在徐家汇的土里,更住进徐家汇人的心里。

马蒋荣见证着“九栋楼”的成长,而它也承载着他的过往。

亲情也好,友情也罢,都是马蒋荣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弥足珍贵。

照片定格人生的某些瞬间,但故事一直在延续。

如果“九栋楼”是一个人,他想大声地说:“前50年您见证了徐汇的崛起,再50年您会见证徐汇的辉煌!”



猜你喜欢:

滴!今天你扫码了吗?让扫码入场成为一种习惯

车辆占道、路灯失修怎么办?这个街道即知即改还路于民

申城有朵“玉兰花”,你是否在那里呐喊、加油过?

上海情怀本土特色!徐汇这四件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

夏日炎炎!电梯也要“防暑”检查?他们护您乘梯安全→



文稿:徐家汇街道

编辑:陈思宜

校对:王冰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