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丽娃学子 | 王为松: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点击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2024-04-23


王为松,1985级中文系校友,编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四批领军人才,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任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等。



王为松校友


缘起中文


王为松校友1989年毕业于中文系,三十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2019届中文系的毕业典礼上,他提到了自己当年的宿舍——中北校区的一舍303。谈到母校,他神采飞扬,思绪回到了当年的丽娃河畔。

“丽娃河边,仿佛能看到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钱谷融等先生留下的足迹,夏雨岛上,仿佛还散落着夏雨诗人挥洒的诗句。”这是王为松刚入学时在写作课上写下的文字。“作为一个懵懂的中学生,对华东师大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一个个具体的名字,除了中文系的几位老先生,还有古籍所的徐震堮,哲学系的冯契,历史系陈旭麓,地理系的胡焕庸,生物系的张作人……”这些名字与这座学校紧密结合,从文史楼、图书馆,甚至还能感受着他们的身影与气息,这是王为松校友初到华东师大的欣喜。

入学之后,王为松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文系的魅力。在他对母校的描述中,八十年代中文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可见一斑:当时文化热、方法热带来知识的更新,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说,莎士比亚活到今天也成了文盲。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到九舍楼下的师大书亭去转转,看有没有新书上架,或去问询期待已久的新书什么时候到货,文史楼与食堂之间的海报栏几乎每天都有讲座预告,中午刚贴出的讲座海报时常被下午的海报覆盖。王晓明、夏中义、宋耀良、许子东、童世骏、高瑞泉、许纪霖等教师,都曾在316教室介绍新观念、新方法、新思潮,和新书、新电影、新作家,而志在必听的学生则在晚饭前就拿着书包到教室里去占座位,感受一个“全新的、更大的世界”。

青年时代的王为松校友

老师们的激情与学生们的热情彼此辉映,一些全新的感受在王为松心中悄悄发芽。辅导员刘勇(格非)为他们介绍新的作家和新的作品:纪德的《窄门》《地粮》,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花园》,黑塞的《在轮下》,老舍的《猫城记》,沈从文《边城》,钱钟书的《围城》,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这些中外文学经典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大门。王为松至今还记得王晓明老师谈读书时所说的话,大意是:阅读塑造我们的世界观,构成我们审美经验的基本面。以至于多年以后,王为松校友自问:如果没有书,我会在哪里。

提到中文系的教育,王为松校友说,比起教学生知识,中文系的老教授们更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徐中玉先生注重让他们在自由讨论中辨识,钱谷融先生一句“为人且须谨慎,为文何妨放宕”让他记了一辈子。除了学习和阅读,王为松校友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相当重要。辩论和创作、编排话剧,都让他开阔了眼界,改变了思维,切身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和母校的血脉相连带给王为松校友深切的滋养与力量。他坦言,毕业工作多年后,遇到困惑和难题时,会首先想到母校的老师,哪怕仅仅是聊天,也能从老师的片言只语的点拨中得到启发,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与方向。跟王元化先生聊天,跟陈子善老师逛书店淘旧书,听刘大为老师谈摄影与古典音乐……中文系的老师知行合一,不仅教会他做人、做事、做学问,也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在毕业后能够坚守常识与底线,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


深耕出版


离开中文系后,王为松进入了出版社。一到出版社,老编辑就给他三句忠告:“无论将来做什么,要想成功,此三者缺一不可:主观要有兴趣,客观要有条件,所做的工作要有前途。”提及选择在出版行业深耕多年的原因,王为松坦言,自己一直在“被选择”。面对人生抉择的岔路口,他似乎从未主动做出选择,而一切却总是水到渠成。“当然,我一路上做的许多事也为‘被选择’提供了可能性,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高中时就曾写过一篇作文,叫做《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头脑》。”正因如此,无论做什么工作,王为松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

进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后王为松从工作实际与自身兴趣出发,在《语文学习》月刊上开设了两个栏目,一个是“现代作家剪影”,首先是回母校请自己的老师,介绍当时语文课本中提到——好些都是鲁迅文章甚至是注释里提到的,但往往又语焉不详的作家,如林语堂、周作人、叶灵凤、邵洵美等等;后来又请北大钱理群老师开设“名作重读”栏目,从新的视角阐释课本里出现的文学名著,譬如曹禺的《雷雨》片段,莫泊桑的《项链》等。这两个栏目受到了中学语文老师的欢迎,他也因此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这些都始于他的本心与兴趣,并有充分的条件去实现,最终一点点将他指引到真正属于他的方向。

王为松,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以专业学术打造出版品牌,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风尚。”这是王为松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提出的口号,也是他对出版行业的新认识和新期待,出版的品牌应该建立在专业学术的基础上。他曾经将“底气”作为出版的一个关键词,一个编辑的“底气”就来自“专业学术”。在拥有专业深度的同时,也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把握时代风尚,理解大众需求,这便是“社会责任”的由来。面对信息碎片化造成的挑战,王为松校友十分乐观。他表示:“编辑出版其实是通过对知识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形成二度创作,为读者服务因此,编辑这个环节仍然被需要。”而把握好出版的核心环节,应对好挑战,则需要专业与视野提供底气,这也是王为松校友对更年轻一代出版人的期许。

对于年轻人对读书的疑问——读了记不住怎么办?王为松校友认为读书与吃饭一样, “我们吃的东西,慢慢就形成了我们健康的体质,我们读的东西,也会使我们的灵魂不断成长。”关于具体阅读的方向,他特别强调了文学经典具有的超强的力量。阅读文学经典,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这正是一个人的“底气”。

王为松校友(左)与王元化先生


立足未来


在2022年华东师大毕业典礼的致辞中,王为松提到了“常识”与“底线”的重要性,他解释道:“‘常识’就是知道应该做什么,‘底线’就是知道应该不做什么。”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标准,恰恰是应对与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核心。而在2019年中文系的毕业典礼致辞中,他强调“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应急于做出判断,“有没有判断的能力?有没有用来判断的知识?”只有认真思考过的、承担责任的判断才是真正的判断,否则就是武断与莽撞。

王为松在2022年华东师大毕业典礼致辞

对于还处在大学阶段的同学们,王为松校友送给大家三句对他来说终身受用的话:一是“有心则不难,有趣则不烦。”只有出自热爱,投入心血,才能把事情做好。二是“凡事常怀敬畏之心。”只要有敬畏之心,就会认真准备。而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则是通向被选择的“捷径”。三是EB怀特归结的生活的主题:“面对复杂,保持欢喜。”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来应对各种麻烦与挑战。

后,王为松说,如果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他希望推荐既是中文系的老师的书,又是当代顶流学者的力作,既是学术专著,又是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普及读物,既能体现当代学术思想的地位与影响,又能因为这本书依然深刻地贴合今天的社会而能让当代大学生从中受益——为此,他推荐王元化先生的《思辨随笔》。

王元化《思辨随笔》



在王为松校友的叙述中,对中文系的特殊情怀和记忆贯穿始终。无论是中文系老师们的指导、领路,还是文学作品的鼓励、指引,都深刻地影响着他。如今,他也将这份情怀传递下去,为华师大文脉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懈努力。






文 | 刘锦帆、李胜蓝
采访 | 刘锦帆
编辑 | 李胜蓝
转自《丽娃学子》第43期砥砺初心-强文兴体栏目




《丽娃学子》

稿

《丽娃学子》投稿邮箱:

lwxz@admin.ecnu.edu.cn


请在投稿邮件主题中注明“《丽娃学子》投稿”,文件名统一命名为:“投稿栏目名称+姓名+作品名称”,并提供作者简介、地址、联系方式。



更多阅读

卓越传承:从丽娃河畔到彩云之南


丽娃学子 | 方洪波:在创新变革中坚定信念


爱在华东师大,未来等你开场!2023年校园苏州日成功举办


今日立冬 | 天水清相入,秋冬起始交


ECNUers,一起来看看本周有哪些学术文化活动吧!



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
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