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其他

以春之名,邂逅专属ECNUer的浪漫→校友春日返校攻略

孟宪承书院征集“师范生校友导师”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3月29日 上午 9:41
其他

大夏百年 | 陈旭麓:以“新陈代谢”理解中国近代史

陈旭麓(1918—1988)历史学家。湖南湘乡人。1934年秋离开湘乡,于长沙就读孔道国学专科学校,后毕业于大夏大学历史社会学系。1950年代,以筹委会委员身份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筹建,后长期担任历史系副主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等职。1959年后,先后借调北京、复旦大学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工作,1978年回到华师大,恢复招收研究生,同时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为学术研究重点。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中心副主席、上海地方史志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论著大多融义理、考据、词章于一体,以思辨和文笔见称学界。著有《近代史思辨录》《浮想录》《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等。治史的眼睛
3月26日 上午 9:09
其他

华东师大这六年!一图读懂学校行政工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开幕“过去六年多,学校在改革中前行、在奋斗中前行、在压力中前行,更在希望中前行。”3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思群堂召开。会上,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作了题为《奋进一流征程
3月26日 上午 9:09
其他

院系动态 | 孟宪承书院征集“师范生校友导师”

薪火相传铸师魂,春风化雨育桃李为传承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夯实教育强国之基孟宪承书院正式启动“师范生校友导师计划”旨在让深耕教育的校友故事成为引导孟院学子传承教育家精神的无声素材让一代代的孟院学子从中获得榜样的力量诚挚的向校友发出邀请希望与您携手助力未来教师成长!一、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加入入选导师的校友,孟宪承书院将为其颁发“校友导师”聘书,并纳入书院“校友职前职后一体化”校友发展平台,为校友职后发展提供更多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二、项目简介作为全国首家专门为师范生设立的本科生书院,孟宪承书院深耕师范生养成教育,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卓越成长。自成立以来,一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大江南北扎根躬耕教坛的决心,怀揣强国有我的抱负,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见证并推动着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刻变革。孟宪承书院协同校友育人资源,建立校友组织,打造交流平台,助力教育筑梦,对接成长需求,搭建“师范生职前-职后”协同发展平台,共研共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优秀师范生校友们在毕业一课分享生涯发展“师大·寻甸”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专题研讨1、导师类别教技导师:聚焦教育教学能力指导,培养专业成长能力和持续学习意识;教研导师:聚焦教学研究能力训练,培养学术探究能力和创新发展意识;管理导师:聚焦学生管理能力提升,培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生涯导师:聚焦生涯发展引导规划,培养职业定位能力和自我驱动意识。2、指导方式线上沙龙:与师范生结对,通过线上会议、在线访谈等形式开展个性化交流;回访母校:返回母校,参与线下座谈会、交流会、主题讲座等活动;教研合作:与师范生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社会实践、主题调研等项目实践。3、保障支持孟宪承书院将为参与“师范生校友导师”计划的校友们提供经费场地、专家指导、活动统筹、成长座谈会等相关支持,以保障活动的顺利展开。欢迎加入孟宪承书院“师范生校友导师”计划让那些年的青春再次在母校的土地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来源
3月22日 下午 10:58
其他

华东师大2024年研考复试分数线出炉→附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在教育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A类考生)总分和单科要求基础上,现公布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即“复试分数线”。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扫描二维码进行查看1、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为进入我校相关招生院系-学科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单科线按照国家线(A类考生)要求)均可参加复试(“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及“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除外)。2、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及“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根据《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确定复试名单。(详见名单1、名单2)3、政策加分:符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已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当时未按要求填报的,不享受加分政策),请于3月20日(周三)16:00前(逾期不再受理;且仅受理加分前或拟加分后可达到我校复试分数线者),通过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报考项目选择“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复核、复试及录取”)提交加分申请和证明材料,我校将根据上级要求审核考生加分资格,符合资格的考生将享受初试成绩总分加分(单科不加分)。4、复试: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录取工作办法同期公布、各院系复试录取实施方案、进入复试名单等将于近日陆续在各院系网站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请考生务必及时关注。↑
3月20日 下午 5:04
其他

大夏百年 | 郭大力首译《资本论》全本

郭大力,原名郭秀勍,江西南康人。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翻译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院士。1923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24年到上海转入大夏大学攻读哲学。1928年开始,先后翻译《资本论》《恩格斯传》等,主要著作有《我们的农村生产》《西洋经济思想》等。郭大力一生从事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教研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主讲微党课《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历程》1“工人阶级的圣经”“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是人类思想库中的瑰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经典著作从问世后,一直没有中译全本,经过七十一年后才由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校友郭大力领衔翻译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曾经仔细地阅读过郭大力、王亚南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并细致地做了圈注和笔记。2求学沪上1905年,郭秀勍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其父郭传科为清末秀才。后来,他把秀字去掉,把勍字拆开,“京”在古文中可以解释为“大”,于是他就改名为“郭大力”,之后一直沿用。(严考亮:《郭大力生平略述》,《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这一说法还是有说服力的,郭大力读书期间,“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用更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情达意,在大学生中间尤其风行。郭大力作为上海大夏大学的先进青年,受这种风潮影响,改名为“郭秀劲”是可以理解的)1923年,18岁的郭大力从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24年,郭大力因参与学潮,随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教授和三百多师生来到上海,在新创立的大夏大学哲学系学习。初创的大夏大学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欧元怀回忆:“到上海是赤手空拳,一无凭借,后由各同学先缴五十元学费,租定前法租界贝谛鏖路美仁里(今成都南路132弄)二十四号一楼一底之民房为大夏筹备处……后来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租得三〇一号三楼三底之小洋房为教室,劳勃生路(今长寿路)致和里为宿舍,开始招生上课。”(欧元怀、李思廉:《新生指导会讲词(一):大夏大学校史》,《大夏周报》1948年第25卷第2期)王伯群后来也回忆道:“开创初始,赁屋而居,湫隘简陋,几无以蔽风雨,贷资而食,含辛茹苦,几无以继朝夕。举凡物资上应具之物,直可谓之一无所有。”(王伯群:《大夏大学五周纪念特刊·卷头语》(1929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Y8-1-219)用民房作筹备处,租房子当教室和宿舍,条件是艰苦的,郭大力却乐在其中,对学习从未松懈。郭大力遗孀余信芳也回忆道:“当时大夏大学没有校舍,就在曹家渡搭了一座小小的棚房,充当临时校舍。”这些棚房住着大量底层产业工人,郭大力与这些工人朝夕相处,切身实在地感受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青年郭大力大夏大学以“自强不息”为校训,首任校长马君武提出了“三苦”精神。1924年,校长第一次对全体学生与教职员讲话时提出了“三苦精神”,教授要苦教:要以教育为重,认真教学,不计较待遇之多寡;职员要苦干:要以校务为重,切实办理,不能因经费缺少即敷衍了事;同学要苦读:要以学问为重,认真求学,不能有缺课等情事之发生。马君武、欧元怀等进步思想和“三苦”精神对郭大力影响很深。后来,大夏大学在王伯群和其他社会贤达的支持下,选择中山北路靠近苏州河地方建设新校区,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一时群贤毕至,执沪上私立大学之牛耳,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这是后话。大夏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4年10月,大夏大学就成立了学生党团支部,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党团组织之一。大夏大学后来曾这样介绍这位优秀校友:“郭大力在校时叫‘郭秀劲’,毕业后曾于附中教过一个时期书,现在却以‘郭大力’三个字闻名。二十年来,他专从事经济译著及教书的工作,生活书店出版的《资本论》三厚册,就是他与王亚南氏合译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将来的成就,正未可限量。”(《校友消息》,《大夏周报》1947年第24卷第5期)郭大力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读书期间就已养成,大夏大学的苦学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大夏大学又有着光荣而先进的革命传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习哲学的郭大力开始涉猎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由此决心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大夏大学期间,郭大力在书店偶然看到马克思《资本论》英译本,浏览后十分喜爱,当即买下认真研读。他被《资本论》博大精深的内容所吸引,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非常需要这部剖析资本主义的经典著作(刘大明:《把火种“盗”到中国的人们——早期的翻译出版和全译本首次在中国出版纪实〔中篇〕》,《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2期)。不料这竟成了后来他终生翻译传播《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契机,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后来回忆到,读书期间受后来推崇辩证唯物主义并著有《新唯物论》的李石岑先生影响,“当时思想上震动很大,就下定决心翻译资本论”(熊德基:《忆郭大力同志》,《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经过大学几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郭大力深感要改变中国的面貌,非常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大学期间,他的英文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并自修德文,为其后来翻译《资本论》创造了条件。3初译《资本论》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事业遭受了很大破坏。出于革命需要,郭大力决心翻译、传播马克思的《资本论》。他回忆说:“我译这部书,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很理解它,也不是因为我已经有了翻译的能力。1928年,国民党全面背叛了革命,红色政权已在江西建立。当时,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郭宝璘:《为翻译马克思经典着作竭尽心力——郭大力传略》,《经济日报》主编:《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6页)为了给中国革命出力,他开始翻译马克思的《资本论》。1927年夏,郭大力毕业后在上海中学教英语,半年后解聘。1928年1月,郭大力带着教书积攒下来的一点钱来到杭州,租住在大佛寺的一间小屋。在大佛寺的油灯下,郭大力一边阅读马克思著作,一边开始翻译《资本论》第一卷。正是在这里,郭大力遇见了王亚南,后来成了他的终生好友与事业合作伙伴。王亚南从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大革命失败后,他因对“国民革命”感到失望,于是只身来到杭州,想暂时靠写小说谋生。两人年纪相仿,又都受过高等教育,一见如故,深入交流后更感到彼此意气相投。王亚南读了郭大力的《资本论》译稿后很感兴趣。于是郭大力邀请王亚南合作翻译《资本论》。郭大力故居内院“初生牛犊不怕虎”,郭大力和王亚南当年就译完《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后来回忆起来却“感到心悸”,一个是在寺庙中翻译一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实在是“一个滑稽的对照”。另一点是作为一个年仅23岁刚毕业的大学生,竟然敢翻译一部如此精深博大的著作。此前,侯外庐(建国后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和王思华曾翻译出版过第一卷,但那也是花费四年之久才完成的。郭大力和王亚南仅费一年就翻译完第一卷,不得不说有一种强烈的革命激情感召和催促着他。((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1001-1002页)郭大力译完第一卷后也不敢接着翻译了,因为他学的是哲学,而《资本论》牵涉很多经济学知识,尤其是古典经济学,且德文也不够好,又缺乏翻译基础,遇到很多困难。郭大力后来回忆说:“在那时,我对于这个‘大理论’——即《资本论》所从以出发的古典经济学,且也为这个大理论的主要批判对象——古典经济学,还是连初步的认识也没有。”(郭大力:《译者跋》,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12-515页)为了对读者负责,对《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负责,他和王亚南决定先暂缓翻译余下两卷,先翻译一些古典经济学名著,打牢基础。于是,译完第一卷后,两人就同去上海。在上海,两人与神州国光社等出版单位达成出版合作,开始合作翻译古典经济学名著,后来出版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等书。翻译完这些著作后,郭大力对于《资本论》中的古典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翻译功底也更加深厚,为他之后翻译《资本论》提供了条件。(白晓宁、阮李全:《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贡献摭谈》,《兰台世界》2014年第34期)期间,郭大力一边在上海大夏中学等学校兼课,一边自修德文。关于郭大力在上海兼课的学校,现有文章说法不一。郭大力女儿郭宝璘在《学习时报》写的回忆文章并没有点明是某个具体的学校。(郭宝璘、王希和:《全文翻译的准备》,《学习时报》2005年4月25日)白晓宁认为郭大力兼课的工作是经过同学介绍的,在大夏中学教伦理学,也就是郭大力就读的大夏大学新建立的附中。这一说法的可能性很大,郭大力家乡在江西赣州南康,距离上海很远,在上海能依靠的关系主要是老师和同学,所以经同学介绍在大夏中学兼课在情理上很有说服力。郭大力教授英文的学校是哪一所学校呢?有的说在上海光华中学(廖信春:《江西人郭大力:中文首译》,《党史文苑》2005年第7期),有的说在上海光夏中学(赖荣福、朱心佺:《郭大力传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主编:《南康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第7页),还有的说在上海光复中学(周红兵:《的翻译者郭大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西文史资料(第45辑)》,1992年,第61页)。光华中学是沪上名校光华大学的附属中学,后来与大夏大学附属中学合并,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光夏中学创办于1932年,在当时也颇有名气。(马学新等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58页)合作创办大夏大学的王伯群也曾为这所中学写过三周年的纪念文章。(王伯群:《光夏中学三周年纪念》,汤涛编:《王伯群文集》,上海:上海书店,2018年,第232-233页)至于光复中学,查上海当时没有这所中学。目前所看到的材料可以推想,郭大力在上海期间就职教书的学校不止一所,一个是在大夏中学教伦理学,一个是在光华中学或光夏中学教英语。教书期间,他与余信芳结缘,两人互生好感。之后,余信芳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教育系,郭也随之在暨南大学附近的真如火车站租房暂住。后来两人结婚生子,家庭负担日重,郭大力也曾在暨南大学代课,这一经历为其与读书生活出版社结缘埋下伏笔。(赖荣福、朱心佺:《郭大力传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主编:《南康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第7页)4首译《资本论》全本郭大力与王亚南在杭州相遇不久就分散了,王亚南先留学日本,后回国,又再次留学欧洲,直到1935年年底王亚南才回到上海。不久两人在上海相逢,郭大力告诉王亚南此前在杭州翻译的《资本论》译稿毁于“一·二八事变”的战火中,不甚惋惜。于是两人决定再次合作从头翻译《资本论》,此次翻译根据的是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校正过的最新德文版。翻译完毕,可是出版就难了。约1936年,郭大力曾带着部分译稿去敲各家出版社的门,包括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但都被婉拒了。当时,上海杂志公司的张静庐倒是有意出版《资本论》,郭大力也与他交谈过。但张静庐与时任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邵力子谈及此事时,却被泼了冷水,邵力子说:“我本人没有意见,但看你送审是否能够通过,这我就无法保证了。”(刘大明:《把火种“盗”到中国的人们——早期的翻译出版和全译本首次在中国出版纪实(上篇〕》,《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1期)几度碰壁让郭大力很是苦闷。在上海的法租界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创办的读书生活出版社中,黄洛峰正和艾思奇、郑易里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出版计划,计划第一条就是出版《资本论》全译本。可是这样一部艰深的大部头专业著作,德文原版1867至1894年间陆续出版后,中文译本至今只出版过第一卷,找谁翻译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他们也犯了愁。巧合的是,艾思奇有个亲戚在上海暨南大学念书,而他的一个邻居就是郭大力,艾思奇这个亲戚隐约知道上面的情况,于是促成了双方的会面,事情一下子发生了转机。为了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和郭大力签订《资本论》中文全译本出版合同,出版社每月提供郭大力40元津贴,并协助翻译完成后的出版工作。这让郭大力非常高兴,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资本论》的翻译工作,翻译进展非常快。(白晓宁、阮李全:《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贡献摭谈》,《兰台世界》2014年第34期)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上海也随即弥漫硝烟,轰炸声不绝于耳,街道满目疮痍。郭大力不得不将已经完成的《资本论》部分译稿先交给读书生活出版社,举家返回江西老家。出版社也派专人护送郭大力一家返赣,每月的生活费也照寄不误。郭大力顺利抵达南康后,立即开始了后续的翻译工作。此时王亚南也离开了上海。两人虽然分散,但依然继续《资本论》的译稿工作。(白晓宁、阮李全:《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贡献摭谈》,《兰台世界》2014年第34期)南康当时尚未遭到日寇入侵,但工作环境远不如上海。郭大力家的房子是黄土石英垒成的土屋,窗户很小,不够通风,冬天冷、夏天热,蚊虫特别多。屋内光线暗,地处偏僻又没有电灯,看书译书都是难题。尽管环境艰苦,但郭大力很享受这份安宁,他可以更加专注地翻译《资本论》。他每天译稿看书超过十二小时,几乎每天都要翻译上万字。间隔一段时间,他就用挂号信将译好的稿子寄往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他在和时间竞赛,分秒必争。《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大部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完成的。《资本论》第一、二、三卷1938年初版精装本书封1938年初,郭大力接到出版社的电报,出版社希望他能速去上海,协助《资本论》的排印出版等事宜。郭大力面临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很希望尽快出版《资本论》,完成多年的宏愿。但另一方面,当时上海大部分地方已经被日军控制,而且从江西南部到上海路途遥远,还要经过交战区,一路常有日军空袭和土匪抢劫,很不安全。郭大力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去,可尽管如此,为了让中国人民今早看到这部伟大著作,他还是毅然踏上艰险征途,绕道香港,两周后抵达上海,下榻于斜桥弄(今吴江路)仅两间小屋的读书生活岀版社留守办事处。(白晓宁、阮李全:《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贡献摭谈》,《兰台世界》2014年第34期)郭大力故居此时的上海已基本被日军控制,并对租界虎视眈眈。位于法租界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的工作处于秘密状态,虽然时刻担心日军进占租界,也从未松懈工作。1938年3月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鲁迅全集》20卷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印,于当年6月出版。郭大力刚抵达上海就和出版社达成共识,尽一切努力尽快出版《资本论》。于是刚安顿下来,郭大力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他一面抓紧译完《资本论》第三卷,一面重新仔细校订全书译文,同时还要设计封面装帧,审校排印出来的清样。困了,他就靠在桌子上闭一闭眼睛,有时甚至通宵达旦。郭大力工作的房间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行军床。饮食条件也不好,经常靠啃干粮充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郭大力终于完成翻译工作。《资本论》中译本三卷的翻译由郭大力、王亚南倾力完成,郭大力的贡献尤为突出。郭大力在1938年出版的《资本论》译者跋中说明了他们的分工:“就第一卷说,序跋以及由第一篇至第四篇是我译的;第五篇至第一卷终,是亚南译的。就第二卷说,序和第一篇,是亚南译的,第二篇第三篇是我译的。但到第三卷,因为亚南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缘故,他只能译极小的部分了(第六篇第三十七章至四十章)。其余的部分就都归到我肩上来了。我为使译名统一,笔调近于一致起见,曾对全稿负起责任。”((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1001-1002页)后来有人大致估计,出版的三卷《资本论》共98章,180多万字,其中第一卷前2/3由郭大力译,后1/3由王亚南译;第二卷前3/4由郭译,后1/4由王译;第三卷,几乎都由郭大力翻译完成。(刘大明:《把火种“盗”到中国的人们——早期的翻译出版和全译本首次在中国出版纪实(中篇)》,《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2期)连王亚南也经常谦虚地说,他是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助手。(林其泉:《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767页)这也是《资本论》出版时郭大力的名字在王亚南之前的原因。这个名字排序还闹出过笑话,当时很多读者都不知道两位译者的样貌,以至于有人认为郭大力“该是一位鬓发蓬松的长者,至少应该是比王亚南先生年老些”。(秦墨:《翻译“资本论”的王亚南与郭大力》,《人物杂志》1947年第2卷第10期)实际上,郭大力生于1905年,王亚南生于1901年,郭大力甚至比王亚南还年轻四岁。这部《资本论》所依据的版本是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校正过的最新德文版。郭大力在《资本论》译者跋中说明过:“我们根据的版本,是马恩研究院校正过的德文本。我们所加的若干附注,大都是根据这个版本实行的。……此外,我们还参照了两种英文译本和两种日文译本,不过当中只有一种英译本和一种日译本是完全的。”郭大力故居中还原他翻译《资本论》情景的蜡像在读书生活出版社的支持下,经过最后的审稿、校订、排版、印制,《资本论》中译本第一卷终于在1938年8月31日出版发行。1938年9月15日、9月30日,《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也紧接着出版了。经郭大力提议,书面设计和装帧尽量和德文原版保持一致,用细纹米色布作封面,居中套印三厘米宽、突出“资本论”三字的红带,庄严美观。(余信芬、郭宝璘:《把毕生精力都献给〈资本论〉在中国传播事业的郭大力》,孙连成、林圃主编:《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24页)他还写道:“最后我们应当感谢的是郑易里先生,他不仅是这译本的出版的促成者和实行者,且曾细密为这个译本担任校正的工作。黄洛峰、艾思奇、章汉夫诸先生,也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些先生的帮助下,这部《资本论》首印3000册,后又多次重印,前后一共发行三万多部。加上翻译精良难得,深受读者喜爱,在国内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从此,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全貌展现于中国人民面前。回眸这部马克思最重要经典著作首个中译全本在沪上问世的过程,不禁令人心潮澎湃。郭大力、王亚南合译的《资本论》全卷本(1938年版)(资料照片)《资本论》全译本从上海运往内地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资本论》的预约广告刊出后,反响热烈,当时在上海的宋庆龄预订了一套,汉口的冯玉祥和邵力子等也各自预订了一套。为满足内地读者的需求,读书生活出版社马上向内地发出2000套,整整6000册分装在20个大木箱中。由于当时武汉战事紧张,日军侵扰严重,这2000套《资本论》经由海路,绕道香港,预想经广州转送至桂林和重庆大后方。可是未曾想到,10月中旬日军突袭广州,这20个大木箱尚未抵达广州就沉入海底。尽管原本经费紧张的出版社遭此厄运,痛心万分,但他们将《资本论》运到内地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一面重印2000套,一面将上海剩下的1000套分批通过海防(越南)转送至桂林和重庆。其中一批在海防又不幸被法国殖民当局扣押,经黄洛峰托人疏通关系后才放行。(刘大明:《把火种“盗”到中国的人们——早期的翻译出版和全译本首次在中国出版纪实(下篇)》,《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3期)国民党当局也查禁《资本论》,有几千部在从上海运到重庆时被扣留。(林其泉:《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767页)经过多方转运,才有部分运送到大后方和解放区。总而言之,此次《资本论》三卷中文译本的出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余信芬、郭宝璘:《郭大力和》,《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1938年秋,完成《资本论》出版工作后郭大力应聘于赣县中学高中部任英文教师。他绕道广东北部返回南康,在大庾岭不幸遭遇匪徒。郭大力临危不惧,与匪徒斗智斗勇,最后不仅让自己成功脱身,在他的劝导下,这支匪队甚至走上抗日的正途。事后,郭大力将这则传奇故事刊登于国立赣县中学校刊第189和190期的专稿栏目上,并写信告知给当时的一些朋友,这封信札至今收藏在广东省档案馆中。郭大力脱险后更加专注于他的事业。他一面翻译《资本论通讯集》,一面又将已出版的《资本论》逐字逐句对照原文,一一订正错译、误排的文字。郭大力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修订工作,更正了1700多处错误,并按页行顺序编成一份长达33页的勘误表,于1940年5月寄给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社将这个勘误表随同《资本论》发行,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1940年春,郭大力开始翻译《剩余价值学说史》,于1943年译完。这部书被马克思拟列为《资本论》的历史部分,前三卷《资本论》为理论部分,因此《剩余价值学说史》常被称作《资本论》第四卷。此时赣南也不安宁,时常遭到日军空袭,郭大力任教的赣县中学也迁到离赣州市区40公里的山区小镇王母渡。郭大力一家也随校迁往,但郭大力任教的高中部在镇上,妻子余信芳任教的初中部却在距离小镇5公里的横溪。由于交通不便,郭大力每周六徒步前往横溪接妻子,星期一再送妻子回学校,足见伉俪情深。1940年下半年,郭大力应聘到广东文理学院教经济学。1941年,发生“皖南事变”,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郭大力只教了一个学期的书就不得不再次回到乡下老家,一直待到1947年。这段时间郭大力并未任教,甚至多次回绝蒋经国的盛情邀请,(熊德基:《忆郭大力同志》,《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他甘于清贫,更加专注于钻研马恩著作。1945年初,日军发动粤北赣南战役,试图作最后的反扑,郭大力一家不得不四处颠沛流离。为避免译稿再次发生1932年被焚毁的厄运,他总是将译稿随身携带,贴身保护。后来怕带在身上也不够安全,于是将译稿藏在坛子里,埋在菜园里和树底下,直到解放前夕才最终出版。1947年,郭大力受王亚南邀请,来到厦门大学教经济学。两位因《资本论》结缘的译者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友谊。当时有人说:“早晨只要你起得早,也到厦大的海滨去漫步,一定可以看到王郭二先生在边走边谈,几乎天天如此。”(秦墨:《翻译“资本论”的王亚南与郭大力》,《人物杂志》1947年第2卷第10期)1949年春,两位合作伙伴又一起被中国共产党邀请到刚刚解放的北平,开始了在新环境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事业。5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奋斗终身1950年6月,郭大力任中央马列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讲授《资本论》与“帝国主义论”。1953年至1954年,郭大力第一次对《资本论》译文修订后重新出版。1955年郭大力入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首批学部委员,继续为传播共产主义而奋斗。1957年10月11日,郭大力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数年,郭大力对《资本论》译文进行第二次修改,1963年《资本论》译本二次修订本第一卷出版,第二卷、第三卷又相继于1964年、1968年出版。20世纪60年代,苏联出版了《剩余价值学术史》(即《资本论》第四卷)的新编德文本。此时,郭大力在“文革”中虽遭批斗致病,仍对原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文译本进行重新校译。郭大力终生节俭,甘于艰苦朴素生活,却两次将节省下来的工资与稿费共七万元,上缴组织作为党费,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很大一笔钱。1976年4月9日,他心脏病发作逝世于北京,终年七十一岁。郭大力、王亚南的《资本论》中译全本影响了几代人。由于战事紧张,中间几经曲折,《资本论》在上海出版两年后才流入延安。毛主席在1942年之前看过这部《资本论》。在1942年2月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毛主席说:“或许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呢?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5页)毛主席看过的这部《资本论》至今保存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毛主席在扉页上写下三条批注:“1938”“1867”和“在71年之后中国才出版”。前一个日期是在上海首次出版的日期,后一个日期是在欧洲首次出版的日期,这两个日期凝聚着毛主席对于出版这部共产主义经典著作的殷切盼望。毛主席非常重视这部经典,对《资本论》第一卷第1至12章大部分内容(包括部分注释)用铅笔进行了圈画和标注,并且阅读过程中纠正了译本中的错字,将漏字一个一个添加上去,还改正了译本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视频:郭大力与《资本论》中文全译本(来源:赣州广播电视台)毛主席还经常在他的文章中引用《资本论》,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引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的内容:“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毛主席专门为这个引文加上注释,注释中提到“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这部《资本论》正是郭大力、王亚南所翻译的。(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9页)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特意将《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商品交换的一段话摘录并印发党内阅读,并为其拟了“从生产出发,还是从交换和分配出发?”的标题。(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68页)郭大力把自己的一生,同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为了把这部伟大巨著完整、正确地翻译成中文,奋斗了整整48个春秋。他辛勤笔耕,从来没有假期,在这个艰巨而光荣的工作中,寄托着自己的全部理想,全部乐趣。在翻译和校对译稿的过程中,有时遇到不易解决的疑难词句,他从不轻率从事,总是反复推敲。他曾不止一次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不光是词语要译对,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其精神。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常常食不甘味,寝不安眠,直到找出满意的处理方法才欣然下笔。看到他常常这样过分地认真,王亚南曾开玩笑地呼他为“郭傻子”。对此,他毫不介意,甚至还以“傻子”自居。郭大力毕生致力于《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的翻译与教学,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对朋友说:“只打算终生翻译马恩的著作,尽我力之所及,能干多少就干多少。”(熊德基:《忆郭大力同志》,《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终其一生,他既是一位精益求精的翻译家,又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家与教育家。为纪念郭大力,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三江乡斜角村还保留着郭大力故居。今年,郭大力故居还获授南康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大力领衔首译出版的《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至今依然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在当代发展的基本遵循。《资本论》中剖析资本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郭大力在翻译《资本论》过程中展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一抹亮色,是当代青年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斯阳、余维鑫来源:《档案春秋》2021年6月刊视频来源
3月18日 下午 11:33
其他

家校社共育!华东师大开设“家庭教育”微专业

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和教育集团承办的“与孩子共成长——走向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暨“家庭教育微专业”首期结业典礼、第二期开班典礼3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并通过华东师大视频号面向社会直播。首批有86名家长学员顺利结业,获得了华东师大家庭教育微专业证书。家庭教育微专业领衔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贺岭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左志宏副教授,以及微专业主持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来自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海口、宁波等地200多位学员、家长、教育同行参加了线下活动,另有4.2万观众在线观看了活动直播。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我们期望与家长一道,共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表示,应加速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夯实家庭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助力家校社共育,家长应有新观念,教师应有新本领。
3月18日 下午 11:33
其他

亚欧校友Raphaelle Quintard:我在世界贸易组织工作,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赋能

自2020年6月以来,亚欧商学院已有四届优秀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或进入大中型企业工作,朝着自己的理想奋力前行。学院一直挂念且关注着每一位AEBSer的发展,并以“亚欧优秀校友跟踪报道”的形式展现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通过采访分享亚欧毕业生在全新环境中的学习生活点滴、海外求学经历、职场工作心得,发挥榜样的力量,助力广大学子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规划大学生活。Raphaelle
3月15日 下午 7:53
其他

华东师大2024届毕业生首场春季招聘会举行

3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2024届毕业生首场春季招聘会在普陀校区体育馆拉开帷幕。277家世界五百强、上市公司以及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点企业进校招揽人才,带来6000多个用人需求,涉及教育、高端制造、金融、新能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校内外1500余学生参加招聘会。春季大型招聘会的召开代表新学期的“促就业”工作的全面启动。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各招聘单位展位前人头攒动。“本次招聘会的参会单位质量都很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吴同学表示,“节省了不少求职过程中的筛选成本,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
3月15日 下午 7:53
其他

大夏百年 | 百岁院士陈子元:心心念念的始终是“安全”

“老百姓需要安全的农产品,农民也需要安全的耕种环境,这可不是小事。”▲陈子元利用程序控制模拟生态箱进行化学农药实验。陈子元,1924年10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农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第一名中国科学家。2024年2月5日,杭州校友代表余龙进、于晓研看望陈子元院士。2023年6月9日,雷启立副校长一行看望陈子元院士。“做了一辈子核农业研究,现在回头看,让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成就啊,都是为国家效力,成就也是大家的。我老了,做不了什么了,现在的年轻人做研究很厉害的,将来我们用的农药会越来越安全,想到这,我就觉得自己有成就感呢。”见到陈子元时,他正在浙江医院住院休养。100岁高龄的陈先生依旧逻辑清晰、表达流畅。陈先生的小儿子说,得知有记者来采访,陈先生提前几天就和家人一起回忆梳理当年做科研的经历,偶有些记忆上的模糊和反复,但他始终心心念念的就是一个词——安全。下乡去,才找到了研究方向“一提到核,大家好像都觉得挺遥远,而且可能会有点顾忌,觉得有辐射、不安全。那要是说核农业,可能大家就觉得更陌生了。”回想起自己和核农业的初识,陈先生记忆犹新。1958年11月,陈子元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专家讲习班”。彼时,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被提上日程。陈子元参加的这次培训也缘起于此。“那几年,中国发展核农业的劲头很足。培训结束以后,我们还建了自己的实验室。”陈子元口中“自己的实验室”是于1959年建成的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也正是今天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核农所”)的前身。实验室建成的开始两年,在许多人眼中,那几乎就是农业最高科技的象征,能够参与其中进行科研工作更是倍感荣幸。但经过最初的“热度”,期待一夜之间出现奇迹的思维渐渐“降温”。上世纪60年代初,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核农学研究面临“退潮”,陈子元所在的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在核农业技术应用研究上也陷入了彷徨境地。尽管研究课题不少,但是许多项目都停留在小试验阶段,进入大规模试验后则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经过研究获得的一些具有学术和理论价值的资料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农业生产产生真正的助益。作为实验室的“大家长”,陈子元知道,必须充分考虑到核农学科研工作的特点,找出对促进农业生产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搞研究的不能一直闷在实验室里头,要走出去。搞农业研究的,就要到乡下去,要知道农业生产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技术。”说起核农学研究聚焦在农药残留领域的经过,陈先生不禁感慨。结合彼时国内发展状况,经过反复斟酌思考,陈子元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走出实验室,下乡去,通过实地调研找课题,突破核农技术研究。1961年夏秋之交,陈子元带领团队正式下乡调研。“下去一看,问题一下就显现出来了——安全啊,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太重要了。”陈子元说,当时浙江省的农业很发达,农民们对农药的认识也正在经历变化。“开始的时候,为了省钱,大家都不愿意用农药。可是有人尝试用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考虑效果,不考虑安全,一用就过量。”在嘉兴和金华一带,陈子元和他的科研团队亲眼看到了化学农药中毒带来的危害。“有的作物农药施多了,叶子直接就枯死了。还有的农民施药不小心、操作不规范,皮肤受损的情况很常见。”经过多次调研,陈子元和同事们了解到,当时,国内还有部分地区同样存在农业生产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问题。过量用药虽然减轻了病虫害损失,达到了增产效果,但残留农药对农作物和农产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有些甚至直接威胁人畜安全。陈子元敏锐地意识到,农药的残留与防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正是核农学的突破口所在。“特别是茶叶、水稻这样的作物情况更迫切,水果、蔬菜在吃之前还能再洗,但茶和米不行啊。老百姓需要安全的农产品,农民也需要安全的耕种环境,这可不是小事。”▲1962年,陈子元进行农药残毒研究。陈子元的小儿子说,那时,陈子元经常出差调研,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我们都还小,也不知道爸爸是去干什么,只知道他到乡下去了。后来,我们长大才知道,到乡下去,爸爸才找到了研究的方向。”标记农药,“自己来”“要用原子核技术研究农药残留,必须要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说到技术原理,百岁高龄的陈先生突然起了兴致,像是给学生讲课一样讲起了标记农药的作用。“用放射性的同位素替代化学农药分子里面的某些原子,这样农药就有了放射性。这种农药可以自动‘揭穿’自己在生态环境里的动态变化过程,到哪儿了、量多少,都清清楚楚,还能拍照片——这就是核素示踪。”▲1971年,陈子元向研究人员讲解农药残留问题。方向有了,挑战也来了。当时,国内并没有现成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全部需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供货不及时,采购周期通常都在3-4个月。“我大学学的是化学,我就想着我们能不能不用国外的,自己来,自己合成标记农药。而且当时的状况,我们也等不起。”现实需求不等人,农药不规范使用带来的问题已经在爆发。陈子元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浙江金华等地在水稻抽穗后使用化学农药“西力生”防治稻瘟病,但由于喷药次数多、浓度大,谷物受到污染,部分村民食用后出现了不适症状。此外,在金华和嘉兴等地,因施用农药“稻脚青”不当,个别地区甚至还出现了砷农药中毒事件,人们不得已想出了用机器磨掉大米表皮以降低毒性的权宜之策。“当时,粮食并不富足,人更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必须尽快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控毒方法。”陈子元受命对此展开科研攻关,进行相关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方法研究,以解决大米粮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自己合成有机砷标记农药,难度大,风险也大。合成所需的砷-76还得从北京运过来。”陈子元顿了顿:“孩子,你们现在做研究的条件好了,但也要记得做好防护啊,马虎不得,你一定要记住啊,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许是回忆起往事,记忆上有些跳脱,陈先生一时把记者当成了科研的后辈,提醒再三。▲陈子元与同事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合成研究。陈子元的学生、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徐步进说,当时,虽然大家干劲十足,但对于放射性辐射问题许多人还是心有忐忑。“有同事私下里讨论,放射性辐射的实验会不会影响生育。陈先生听说以后,就说反正他已经有孩子了,他不怕,很多实验都是他亲力亲为,自己带头做。陈先生已经100岁了,这也说明,只要尊重科学,就没有问题。”合成有机砷标记农药所需的砷-76辐射剂量较高,半衰期较短,从北京运回后必须马上开罐合成,稍有耽误就有报废的可能。合成操作需要在很短时间内进行,并且要保证连续完整。面对短时间连续合成的困难,陈子元一如既往亲自“操刀”,其他人员予以配合。“当时还没有‘机械手’,要安全地把砷-76从铅罐里取出来,必须接触距离要远、时间要短,剂量也要少。时间是算好的,强度是多少,承受的辐射量是多少,就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了。”就这样,陈子元穿着铅制围裙,戴着铅玻璃防护眼镜,拿着竹竿作的遥控棒把砷-76从铅罐里给拎出来,迅速放到实验台上合成。经过自主研发,陈子元和同事们使用多种放射性核素合成了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有机砷等15种同位素标记农药。不仅节省了大量外汇,还填补了国内的研究空白,为同行业研究工作创造了基础条件。利用自主合成的标记农药,陈子元团队和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机构联合攻关,对农药在茶树、桑树、稻、棉等农作物上的吸附、残留、转移、消失和分解等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中国开拓出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物质对人畜、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新领域。标准之路1972年6月的一天,陈子元突然接到通知——彼时的国家农林部科教司让他尽快赴京汇报工作。至于汇报什么工作,陈子元离开浙江时也是一头雾水。到了北京,陈子元直奔原农林部科教司,时任科教司司长臧成效开诚布公,原来是我国出口的部分农副产品由于农残超标遭遇退赔。不仅仅是茶叶、烟叶,由于农药污染,导致鸡、蛋等出口产品的农药残留也出现了检测超标的情况,产品要么被进口国海关就地销毁,要么被“遣返”,外贸出口遭受严重不良影响。在我国工业建设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出口农产品以换回工业机器和设备、技术,出口农产品也是国家换取外汇的主要方式之一。早期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物资中,粮食、油籽、牲畜、土产、经济作物等都属于农产品,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出口对我国工业化建设和外贸发展至关重要。为尽快找出应对之法,规范我国的农药使用,国务院决定由多个部门和研究机构联合组成农药小组,负责研究有关农药生产、使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协作问题。陈子元这才明白,科教司想要听取的正是浙江农业大学这些年来关于农药残留问题研究的情况和进展。“一直干的就是这个工作,熟悉啊,不用特别准备。一次的时间根本不够,后来我们一连去汇报了好几次呢。”接连听取了几次汇报,臧成效司长也向陈子元透了底:鉴于国内农业生产上农药使用的现状,国家有意制订一个农药安全使用方面的标准,因为浙江农业大学起步较早,希望浙江农大做好接受课题的准备。同时,臧成效还向陈子元发出邀请,去第32届秋季“广交会”,讲一讲农药残留方面的防治知识和我国开展的有关研究。北京之行后,陈子元回校就开始着手准备,从制定研究方案到实验用器材和设备的完善,从进一步的调查到资料收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11月,陈子元应邀赴“广交会”进行交流。“当时的情况下,去‘广交会’的目的就两个,一是让国内的企业、进出口公司、研究单位对农药残留问题重视起来;二是告诉外商、告诉世界,中国已经在做研究和防治了,你们可以放心。”1973年,农林部明确表态,启动全国“农药残留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重点研究项目,由浙江农业大学陈子元担任项目第一主持人,牵头开展研究。“陈先生,您觉得一部标准做下来,最难的是什么?”“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就没有什么难的。单位多啊,人也多,方方面面一百多人呢,大家都不容易。”标准研究工作一干就是6年,其间涉及到全国43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自农业、化工、卫生等多个领域近2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大家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例如,在核农技术单位做放射性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化工领域的科研力量进行非放射性大田实验采样,分析农药降解之后成为何物,以及对作物、环境有何影响。对象作物被食用后,卫生单位要跟进流行病学方面的检测。农业部门则需负责动物试验,粮食做成饲料后其农药残留成分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如何,最终如何与人产生联系,这些情况也必须一一研究清楚。▲陈子元在基层走访。“那时候不像现在可以随时打电话、发邮件、发微信,大家想交流交流主要就是写信,再有就是定期开会,一年至少开一次。”在陈先生的记忆中,大家始终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大家都知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科技工作者也有工作热情,那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经历1974-1979年的全国大协作,共计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正式编制完成。该标准经1979年部级鉴定后在全国试行,1981年起在全国执行。由于标准符合国情、切实可行,1984年,该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正式被批准为国家标准于当年5月正式发布,次年3月1日起实施。跨界结缘“研究就是一点点往深里走的,最开始是探测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然后扩大到土壤里的残留、水里面的残留,最后一步步扩大到农业环境、农业生态。”在后续的研究中,陈子元逐步将关注领域扩展到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核农学的研究和应用拓展到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农业范畴,并且覆盖到生产全过程。“农业要发展,要安全地发展。”他缓缓说道。▲1994年,陈子元和同事在核农所放射性网室内观察实验植物生长情况。根据采访前和医生、护士及陈先生家人的沟通,鉴于陈先生的身体状况,采访每进行十几分钟,陈先生就需要稍作休息调整。“5.6,今天不错。”休息间歇,护士进病房为陈先生测量血糖。“你看现在多好,核技术应用越来越广,工业上有,医学上也有,这医院就能做核磁检查。”虽说是休息,但趁着测血糖的工夫,陈先生还是和大家聊起天来。“农业是大学科,是大农业,更需要交叉,需要各个专业的研究者。我大学是学化学的,后来去搞核农研究,一搞就是几十年,这是缘分啊。”1944年7月,刚满20岁的陈子元从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化学专业毕业。由于教职有限,学校虽有意留他在校任教,但却一时无法安排合适的位子。一向欣赏陈子元的化学系老师李博达给了陈子元一个新的选择——去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附近的“四维化学农场”担任化学技师。当时,四维农场正在研究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这和陈子元的毕业论文《植物的化学培植》不谋而合。冥冥之中,陈子元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已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陈先生自己有跨学科的背景,所以他对核农学的研究态度一直特别开放、包容。”徐步进说,“以核为本、多科结合、为农服务”既是核农所办所宗旨的一部分,也是陈先生学术生涯的写照。“陈先生那时常和我们说,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土壤、化学、植物保护、动物免疫,这些都和我们搞核农的有关。不仅是技术手段要结合,各学科面临的问题也要综合起来,找到面向农业生产的共同课题,把各学科的尖端技术落实到农业生产上,才是根本之道。千万不能把自己孤立在一个小实验室里。”▲陈子元参加科教兴农和青少年科普等工作。徐步进说,不仅仅是跨学科,对于不同国家在核农学上的研究进展,陈子元也十分关注。“陈先生懂英语、德语、俄语和日语,记得那时在所里工作时,他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比正常上班时间早到至少20分钟,不干别的,就是自己学外语。他还随身带个巴掌大的笔记本,看到听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随时都会在小本子上记下来。”“现在不用本子哩,都用手机,还能做视频。”陈先生笑道。护士说,之前身体状况好的时候,陈先生偶尔还会用手机软件把照片做成短视频,用微信分享给老友。“您对未来的核农学发展有什么期待?研究了几十年的化学农药,在您心里,希望农民用的农药是什么样子的?”“期待啊,年轻人就是期待,就是希望,他们会做得更好。农药残留的问题还要继续研究下去,要说心愿,也许有一天,太阳稍微晒一晒,农药里面的有害成分就很快分解消散了,对人、对环境都没有损害了。安全、低毒、高效,这就是好农药。还有,要便宜,让农民可以无忧无虑地用得上、用得起这样的好东西。”(感谢中国核学会对本文采写的大力支持。)总策划|何兰生总监制|王一民监制|白锋哲
3月14日 上午 9:36
其他

赓续百年大夏精神!华东师大面向全球征集作品

活动主办方将根据提供者意愿,采取捐赠、复制、借展等方式予以接收。凡征集到的文献或其它资料,主办方均登记造册,并开具接收单。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每一位文献提供者(组织或个人)颁发证书,以示谢忱。06
3月14日 上午 9:36
其他

植树节,来校友林认养一棵树吧!

2022年,软件工程学院“软件林”认捐挂牌仪式▲
3月12日 下午 9:15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华东师大人的两会好声音(三)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16名华东师大人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30名华东师大人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勤履职、建诤言、献良策,用心用情履职尽责。让我们一起聆听全国两会期间华东师大人的声音吧!2024
3月11日 下午 5:37
其他

华东师大人的两会好声音(二)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于3月4日正式启幕。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16名华东师大人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30名华东师大人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勤履职、建诤言、献良策,用心用情履职尽责。让我们一起聆听全国两会期间华东师大人的声音吧!2024
3月10日 下午 1:32
其他

我们必须谈论痛苦 | 古尔纳对谈格非,开启跨越大陆的文学交流之旅

“我们谈论的不是过去,而是仍在继续着的东西。”当古尔纳对谈格非国际国内顶峰作家相会将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呢?3月6日下午,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见证了两位来自国际国内顶峰的作家——古尔纳与格非的思想交汇,一场以“我们必须谈论痛苦”为题的对谈开启了跨越大陆的文学交流之旅。这是诺奖得主古尔纳首次中国行的首场活动。这场文学盛宴吸引了数百万线上线下的观众参加,激荡起文学正当时的樱桃河畔和创造华东师大作家群与批评家群奇迹的丽娃河畔的同频共振。该活动由华东师大党委宣传部、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澎湃新闻主办,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远读批评中心、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回避痛苦的人,无法真正写作。而在写作中探讨历史与时间的人,更能体会痛苦的价值。”华东师大副校长雷启立指出,“两位作家的演讲既是创作者对于创作经验的分享,更是文学教授基于人生体悟和批评实践的自觉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致辞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认为,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位作家的作品都聚焦于“命运”和“痛苦”这两个核心主题。“这场对谈不仅是两位杰出作家之间的对话,更是跨越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两类生活的沟通与交流。”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致辞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来自非州桑给巴尔岛,是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凭借其“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而荣获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出身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他在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其作品中“交织着解放的渴望和梦想的激情,在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呼应着宏大的历史运动、艰巨的价值思考”。古尔纳声称,“你必须谈论那引起你痛苦的事物。”格非指出,“生命有很多痛苦,这个痛苦是固定的。”两位文学巨匠的顶峰相遇和灵魂对谈,引领观众探索创作的奥妙,感受生命的力量。“新作中的‘痛苦’比旧作还多一点,越写作还越‘痛苦’,难道写作不是一种缓减痛苦的方式吗?你们拿起笔的时候是因为痛苦吗?”对谈主持人、华东师大毛尖教授如此问道。古尔纳回应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体味,这不同于年轻人的焦虑,生命经验的累积会让人反思、感知痛苦的力量。“什么是痛苦,为什么我的作品里面要写痛苦?”格非认为,痛苦来自于“不可抵达”,“痛苦就是某种幽暗,就是你身处其中,不明原因,不可抵达。正因为光不可抵达,所以你才会去寻求光。你要寻求光,你必须到幽暗中去寻找。”对谈结束,线下线上的观众踊跃提问,现场气氛极为热烈。当文学青年遭遇文学巨匠,一场灵魂碰触灵魂、心灵点亮心灵的文学梦工厂仿佛从幻想进入现实世界。正如校友格非老师的万花筒之喻,参与这场文学盛宴的观众们,就是聚集在同样一个时空里共同在感知、触摸和理解文学梦的万花筒。在对谈开始前,古尔纳作了演讲,讲述了来自印度洋彼岸的中国故事,其演讲由澎湃新闻记者丁雄飞翻译。古尔纳表示,从小到大他都对关于殖民存在和殖民活动的历史叙述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是促使他写作的动力之一;他在十八岁那年离开了当时正处于动荡中的祖国,离别的经历,以及渴望重拾对被他遗弃之地的认识和理解,则是另一重动力。为向古尔纳致敬,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学生将其长篇小说《砾心》中的一个片段改编成了戏剧《从头乱到尾》。古尔纳评价道,学生的表演很有力量感,充分表达了故事中人物的痛苦感。学生话剧表演--《砾心》片段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华东师大远读批评中心聘书颁发仪式,古尔纳、格非受聘为远读批评中心荣誉作家。附:华东师大副校长雷启立致辞全文(标题为编者拟)也是“师者的本分”尊敬的古尔纳先生和夫人,尊敬的格非先生(我们亲爱的刘老师),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首先,热烈欢迎古尔纳先生和夫人、欢迎格非先生光临华东师范大学,欢迎世纪出版集团阚宁辉总裁、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副总编辑黄昱宁女士,欢迎线上和线下的所有观众。古尔纳先生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2022年至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推出了10部古尔纳作品,包括享誉世界的代表作《天堂》《海边》《砾心》等等,让中文世界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横跨了不同地理空间、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古尔纳先生的作品,向中国读者展现了相对陌生的非洲殖民历史,但另一方面,小说常常涉及“记忆”“爱与软弱”“身份认同”等话题,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生存困境。因此,当我们阅读古尔纳的小说,会感受到,这些永恒的文学主题,将我们与远方相连。上海的出版社也是了不起,尤其是我们的杰出校友阚宁辉总裁领导的世纪出版,总能在第一时间让14亿中国人民共享诺奖作家的巨大成果。尊敬的古尔纳先生,我们上海是一座伟大的文学城市,华东师大是热爱文学的大本营,您一定要有心理准备,您的作品通过华东师范大学,通过上海,会受到中国读者无比热烈的追捧和响应。今天您的演讲有数百万的读者在线上,您这个春天在中国的旅行会很辛苦,也一定会很幸福。古尔纳先生是肯特大学的教授,今天莅临华东师大演讲授课,是我们的荣幸,但到著名的师范大学来授课,也是“师者的本分”。特别欢迎您,您早就该来了。著名作家格非先生是我们非常尊敬更特别热爱的华东师大的老师和校友。他1981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华东师大学习工作生活了20年。作为我们的亲老师,格非是我们中文系85级同学行走江湖的通关密码。走到哪里都要念叨的。他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当年同学们在一舍传阅您的油印本《没有人看见草生长》《追忆乌攸先生》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还有著名的《迷舟》《青黄》《褐色鸟群》都诞生在丽娃河畔。2015年,格非以《江南三部曲》获得茅盾文学奖。格非先生的作品以百年的跨度,在历史运动、地方经验与个人成长的映照中,处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性命题,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更重要的是,格非先生,就是我们亲爱的刘勇老师,2001年移居北京去清华大学任教之后,其实一直以他的风范、思考影响着华东师大,彰显着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学力量。这不是说,自他之后“华东师大作家群”撒豆成军,因为之前有施蛰存、许杰,有徐中玉、钱谷融先生,也不是因为自格非先生之后连续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都有咱们华东师大人,而是因为,刘勇老师须臾不离的本职工作是老师,作家格非是业余的。近二十多年来,格非先生经常把他在清华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思考带回到华东师大传授。我所经历的,2017年10月29日,刘勇老师回来谈“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探讨如何有效地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中开展文学教育。2017年,格非回华东师大谈“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2021年10月16日70周年校庆,刘老师有感于“师范大学”之难,克服疫情困难回来和我们专门讲“师者的本分”,成为40万华东师大师友和数百万华东师大之友讨论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问题的重要文献。2021年,在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格非作了题为“师者的本分”的演讲格非先生的新作《登春台》刚刚面世,在小说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很像是可以醒在不同时空中的梦的万花筒。”这句话体现了时间经验在人的生命里的交错绵延。古尔纳先生也有一句关于时间经验的深刻思考:“我们谈论的不是过去,而是仍在继续着的东西。”
3月7日 下午 5:26
其他

大夏百年 | 王伯群与丽娃河畔的教授们

这是一个关于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的故事大夏大学自创办之始,作为董事长和校长的王伯群素来重视教授资格素质。在大夏有“三大元老”“八大金刚”之说。在管理方面,王伯群聘请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德工学博士、政治活动家马君武担任校长,留美博士、教育家欧元怀任副校长,纽约大学硕士、教育家王毓祥担任秘书长。在教授方面,王伯群聘请一批出身世界名校毕业生担任教授,如柏林大学博士夏元瑮,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蔡宾牟,康奈尔大学博士邵家麟,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吴泽霖,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刘湛恩、邰爽秋和王国秀,芝加哥大学博士孙浩烜和韦悫,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博士卜愈,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吴浩然。国学家孙德谦、陈柱尊、王蘧常,新闻学家谢六逸等也担任大夏大学教授。王伯群礼敬教师,他与大夏大学教授的故事,感人肺腑,一时为人传颂。王伯群(前排中)曾被任命为黔中道尹王伯群夫妇与孩子们一、含泪为孙德谦教授写诔词1928年,受大夏大学校董张君劢的推荐,59岁的孙德谦被王伯群聘为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孙德谦(1869—1935),字受之,号益葊,江苏苏州人。自幼“性好读书,于学则无不窥”,十三岁读毕五经,十九岁补诸生。曾受聘为江苏和浙江通志局编纂、江苏存古学堂教员和东吴大学教授。孙在学术研究上,有《枫园艺友录》《太史公书义法》《汉书艺文志举例》等。与彼时的张尔田和王国维齐名。王国维对孙德谦的骈文极为推崇。孙德的学问名闻海外,德国汉堡大学重金求购《太史公书义法》以教授学子,日本的福田千代、德国颜复礼等学者多次登门请益。王伯群相当敬重孙德谦教授及其才学。他念孙教授常患胃病,特建议将上课教室从三楼改至二楼,课时从最初的十二小时减至九小时。但孙从不因其病痛而缺课或迟到,乃“愈奋发,力竭嘶声,往往踣地不肯去”。1934年9月,王伯群73岁的母亲病逝。孙德谦素闻王校长是大孝子,每当公务归家,必先叩拜母安;每逢节日,必率全家大小跪拜请安。他遂代表学校撰《大夏大学全体公祭王太夫人文》皇皇祭文。祭文回顾王母首创地方女子学校、独自养育五个子女,含辛茹苦奔波跌宕的一生。一年后的1935年11月,孙德谦教授竟也不幸在其沪寓病故,享年66岁。王伯群惊闻噩耗,不胜悲痛。清方文在《述哀》诗云:“诔文既欵恳,挽诗并愁绝。”王伯群含泪为孙德谦先生撰写诔词,以致哀悼。孙德谦教授故逝三天后,大夏在群贤堂212教室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全体师生和国学界诸友前来悼念。12月19日,大夏教务会议召开常会,决议收购孙德谦教授“遗书十四百余册石印本,经费由教员专题研究内拨出三百元,并交由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及师专国文组将下学期购书费拨充”。孙德谦在大夏前后任教七年余,对大夏充满情感,对王校长尤为尊重。翌年3月27日,其家属秉承孙教授遗愿,将所藏书籍全部捐赠学校。《大夏周报》曾做详细专载:“本校已故文学院教授、当代国学大师孙德谦先生,学识渊博,中外驰名,生前如日本汉学家福田千代、德国汉学博士颜复礼等均来华聆教,足证孙先生造诣之深。去年九月病殁沪寓,本报曾出专号纪念,兹闻其家属秉承孙先生遗志,将遗书计1847册廉价捐赠本校,现已全数运到图书馆编目庋藏矣。”孙德谦先生的捐赠图书,至今仍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散发着智慧而隽永的知识光芒。王伯群(后排居中)夫妇与大夏大学教职工合影二、酬和陈柱尊教授《夜起读书》1925年2月,受大夏大学之延请,陈柱尊担任教授兼国学系主任。陈柱尊(1890—1944),原名陈郁瑺,字柱尊,广西北流人。自幼勤于国学,博闻强记,师从唐文治,为南社重要诗人。他早年留学日本,一生所作诗歌逾万首,著作一百余种。陈柱尊教授有深厚的国学修养,王伯群的一些重要文稿,经常请他协助润色。1930年9月1日,王伯群得陈柱尊所赠《十万卷(楼)说诗文丛》《庄子内篇学》《清儒学术讨论集》《待焚诗稿》等著作,阅罢后,禁不住赞叹“回环拜诵,钦佩莫名”。1934年3月2日,王伯群又得陈柱尊教授《待焚诗稿》第二卷三册赠书,“仍然表示自己外行,不能作和。”3月5日,再读陈柱尊《待焚诗稿》二集,见诗文痛讽时政,毫无顾忌,于“九一八”东省沦亡尤为痛切,“非特变风变雅直屈贾之长叹息,以至于痛哭流涕也已。”是年9月,王伯群在翻读《大夏周报》时,见有陈柱尊《夜起读书》一诗,联想到内忧外困之政局,遂下决心和之,既表心迹,又示愿望。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陈柱尊没有随大夏西迁贵阳,而是一度避居上海租界。1940年,被汪伪特务挟持到南京,委以文物委员兼博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不过,陈柱尊拒不到任。后应南京伪中央大学之聘,担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春,他称病辞职返回上海。同年秋,因脑出血突发病逝。他与王伯群同年辞世,但享年只有56岁,实在令人扼腕浩叹。三、为夏元瑮教授申请救命血浆大夏大学初创时期,王伯群聘任曾任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同济大学校长的夏元瑮为教授。夏元瑮在大夏前后教学工作跨越20年,可谓大夏之功臣。夏元瑮(1884-1944),字浮筠,浙江杭州人。美国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入柏林大学继续深造。1924年9月,受聘为大夏教授,教授现代物理。先后出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和文学院院长,并推为大夏校务委员会委员,参与校务的管理与决策。1937年底,大夏迁到贵州后,夏元瑮曾短期担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湖南大学和重庆大学教务长。1938年,王伯群力邀夏元瑮重回大夏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且付于教务长之重任。每当王伯群赴重庆参加重要会议,总是请夏元瑮代管校务。夏元瑮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上常常不拘小节。而王伯群经常如兄弟般关心他的生活。1943年2月,王伯群闻夏元瑮“失窃多次,殊属可怜,当以棉衣一件,皮鞋一双赠之”。夏教授收鞋而退衣,函谢至挚。次年4月13日,王伯群访夏元瑮,闻“夏丁忧,继母丧”,特唁之。1941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教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宣布实行“部聘教授”制度。王伯群接教育部通知后,马上组织力量为夏元瑮教授申请部聘教授资格。夏元瑮长罹胃病,1944年8月6日,他的胃病不幸复发。王伯群在接到贵阳医学院夏元瑮病危通知时,马上通知大夏总务长王裕凯全力救治。他自己一面前往医学院省视,一面召集理学院数名学生前往献血。8月16日,王伯群闻夏元瑮病情转剧,医生禁止他们接谈,他至感怆然道:“夏之学问性情皆不可得,万一不测,不特大夏损失,亦中国之损失。余丧一良友,尤觉可痛。”翌日上午八时,王伯群接夏元瑮死亡通知书,悲痛不已,恸哭道:“呜呼,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如夏君者,直可谓一善人矣。而死至如此之惨,可为之痛哭。”夏元瑮辞世后,王伯群自任治丧委员会筹备会负责人,当决用30万元厚予丧葬,并决定在大夏礼堂举行葬礼,以示优崇。王伯群请姚华老师的次子姚銎代撰挽夏元瑮院长挽联。联语:“后素继前功难得中外知名师表长留诸生仰,同舟期共济何意幽明异路儒林叹逝吾道孤”。原为“吾道穷”,王伯群以“穷”字不吉,乃改为“孤”字。8月23日,王伯群赴大夏主祭夏元瑮追悼会,来宾数百人。为解决夏元瑮教授家属的后顾之忧,王伯群在大夏专门发起遗属养育金运动,建立夏元瑮教授奖学金。令人浩叹的是,在夏元瑮病逝几个月后,王伯群也同样因为胃部大出血,遽然而逝。大夏大学教授黄敬思博士,在王伯群逝世三周年之际,深切怀念他与王伯群校长的交谊,他写道:溯自获交先生,垂二十年,今者瞻仰遗容,言岂尽意!亦知文学殊不能表达,惟“公诚”二字庶足以私谥。为国悼遗贤,为校存永念,爰作哀辞,用申景仰。来源
3月7日 下午 5:26
其他

用人单位看过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2024届毕业生春季联合招聘会

加入我们,共求卓越!华东师大2024年春季校园招聘启动→欢迎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选才!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3月6日 下午 9:21
其他

普陀区与华东师大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

区校合作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3月1日,在上海市普陀区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工作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框架协议》。区校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旨在聚焦新质生产力,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发挥双方优势力量,共同为提升区域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关键支撑;同时面向产业实际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为产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文高,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寿面出席会议并见证签约;普陀区副区长肖立、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分别代表区校双方签署协议。华东师大作为全国第一批成立微电子专业的学校之一,五十多年来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依托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学科,成立了具备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硕博点、微电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该学院以推动和服务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和己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国内多家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华东师大普陀校区所在地,近年来,区校在融合中发展、在携手中前进,奠定了深厚的合作基础。此次双方在区校战略合作大框架下,签约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将不断促进教育、科研、产业和应用的紧密结合,尽快在普陀区形成集成电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努力为上海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来源
3月5日 上午 9:22
其他

提升数字素养 点亮智慧服务 | 校友基金党支部开展学习人工智能系列活动

近日,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发展基金工作办公室党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持续推进数智跃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提升工作,围绕“人工智能、量子思维、老子思维”开展了系列培训和学习活动。1月12日,支部同志参加了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召开的“数字素养与数字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会,通过线上培训,大家对机关行政管理人员培养数字素养的重要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思考。1月19日,支部邀请信息办唐博远老师开展题为“由泛而专:浅谈生成式AI”人工智能系统培训。唐博远老师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讲解和分析,让大家对人工智能当前的发展现状、可应用领域、存在的风险等有了一定的了解。2月28日,支部牵手学校办党支部、教育学部机关第一第二党支部、教育学部高峰博士后党支部、学校统战机关党委党支部,共同开展“探索人工智能
2月29日 下午 9:30
其他

华东师大面向全球招聘 | 加入我们,共求卓越!

University新时代是万马奔腾竞相跃的时代是乘风破浪起风帆的时代瞻山识璞,临川知珠你的那一份光亮值得在华东师大夺目绽放华东师大向海内外万千英才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月28日 下午 1:47
其他

新学期即将开启!这些重要信息不要错过

你的『春日好运』开始派件华东师大2024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权威发布!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2月25日 下午 9:15
其他

华东师大2024年春季校园招聘启动→欢迎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选才!

尊敬的用人单位:感谢贵单位对华东师大的信任和支持,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生成才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为满足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及用人单位的招才引智需求,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便捷、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华东师大将启动2024年春季校园招聘工作。为保障线下校园招聘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现将相关事宜说明如下:招聘活动安排01校园专场宣讲会即日起接受在线预约,2月28日起用人单位可进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
2月25日 下午 9:15
其他

华东师大x上海少儿图书馆→公益讲座:早期思维启蒙,家长何为?

儿童早期发展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生能力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华东师范大学在儿童早期发展研究及实践领域的优势,为更好地搭建儿童早期研究与社会服务平台,华东师范大学于2023年正式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婴幼儿教养研究院,专注于0-6岁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专业咨询服务与资源开发。2023年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婴幼儿教养研究院联合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幼有优育
2月24日 下午 9:3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恭祝海内外校友元宵节快乐!平安喜乐!

2024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恭祝海内外校友元宵节快乐平安喜乐
2月24日 下午 9:37
其他

祝贺!我校校友杜春晖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

Fellowship)获奖名单。据统计,2024年共有126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其中有29位华人学者。祝贺华东师范大学2010届物理系本科校友杜春晖获奖!Chunhui
2月23日 下午 1:58
其他

华东师大校友会恭祝海内外校友龙年大吉,新春快乐!

YEAR-辰龙献瑞•龙腾春望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祝愿海内外华东师大校友在新的一年里如龙腾飞,事业有成如龙出海,财源广进如龙入云,身体康健龙年快乐,阖家幸福
2月9日 下午 3:07
其他

祝贺!我校校友、华领医药创始人兼CEO陈力获评首届上海杰出人才

日前,上海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开展首届上海杰出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我校1982级化学系硕士校友、华领医药创始人兼CEO陈力博士获评首届上海杰出人才。陈力于1982年获中国郑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之后留校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执教有机化学和微量有机合成。1988年赴美Iowa
2月6日 下午 4:48
其他

华东师大海南研究院举行超快科学与量子感知国际会议

忽而春风,为所有美好的开始【龍】重登场!华东师大年夜饭菜单抢先看今日小年→各地ECNUer新年活动进行中,共迎新春佳节!华东师大实施“数智跃升计划”!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2月5日 下午 4:18
其他

【龍】重登场!华东师大年夜饭菜单抢先看

留校的同学们过年在学校吃什么?2024年除夕至大年初三免费美食套餐菜单抢先看!年夜饭菜单【龍】重登场!5菜2主食1汤1饮料水饺or八宝饭1盒糖果(含水果)飞龙在天套餐白果炒虾仁鲍鱼烧小肉清蒸小黄鱼蚝油炒牛柳塔菜炒冬笋番茄土豆小排汤家乡鲜肉水饺可乐一杯米饭、花卷龙行龘龘套餐香辣飞鸿大虾蒜蓉粉丝扇贝皇自制咸蹄膀黑胡椒牛肉粒姜汁炒小菠菜菌菇草鸡汤自制香糯八宝饭雪碧一杯米饭、花卷飞龙在天套餐龙行龘龘套餐少数民族风味餐6菜2主食1点心1汤1盒糖果(含水果)龙岁呈祥套餐蚝油牛肚干煸辣子鸡红烧鱼块锅包肉干锅土豆片粟米西兰花手抓饭、牛肉水饺小油酥西湖牛肉羹龙腾于天套餐天山烤羊排香辣大虾卤汁鸭块星星鸡排香菇牛肉莴笋炒蛋手抓饭、牛肉水饺小油酥牛肉汤龙岁呈祥套餐龙腾于天套餐除夕糖果礼盒(当晚领取具体以实物为准)大年初一午餐套餐A:黄油焗大虾、香菇蒸滑鸡、本帮红烧肉、酸辣土豆丝、菜心炒香菇;黄豆猪手汤;米饭;香蕉一根。套餐B:荠菜溜鱼片、孜然小酥肉、菠萝炒牛肉、木耳炒山药、姜汁炒菠菜;黄豆猪手汤;米饭
2月4日 下午 7:13
其他

今日小年→各地ECNUer新年活动进行中,共迎新春佳节!

今天,是北方小年明天,是南方小年新春序幕开人间小团圆无论身在何方海内外校友始终心系母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共叙同窗情谊助力母校发展迎接新春佳节云南校企座谈会为更好推进与云南省科技厅以及在滇企业科技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施国跃一行于近日到云南调研,并在云南天森集团召开校企合作及校友座谈会。通过此次调研,学校进一步了解到在滇校友在科技创新和企业需求方面的具体情况,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此次活动也为校友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强了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期待在未来实现更多领域的合作,共同书写校企合作的新篇章。广州校友年度总结暨薪火相传计划推进会日前,广州校友网球俱乐部与华中师范大学广州校友网球俱乐部举办迎新年网球联谊活动。校友们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充满活力的比赛。大家在切磋网球技艺的过程中相互鼓励、互相支持,共同成长,不仅展现了出色的运动水平,更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广西校友年会暨迎新会近日,广西校友在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来宾市、梧州市等地陆续开展了校友-薪火相传系列活动,陈禄青、莫声光、广西教育研究院姚进宏教授、钦州市谢立品副市长、象州县马平镇书记覃家张等校友骨干参加活动。同时,广西校友还在南宁市举办了校友年会暨迎新会,30多位校友代表参加了活动。济南校友年度总结暨薪火相传计划推进会辞旧岁,贺新年。济南校友年度总结暨薪火相传计划推进会议在济召开,校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分享新年的欢乐与幸福。会议由林聚任会长主持,来自各行各业的8位校友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四川十周年纪念&校友新年活动天涯路远蓉城聚,瑞雪共叙华师情。四川校友年会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光华东山学校隆重举办。光华东山学校副校长王宇,对外经贸大学四川校友会、华中师范大学四川校友会、西南大学四川校友会等兄弟校友会代表莅临会场。华东师大100余位在蓉校友欢聚一堂,共襄年会盛举,畅叙校友情谊。新加坡狮城上海人春节晚会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加坡校友会参加了狮城上海人春节晚会,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加坡校友会会长王林发、副会长包虹、秘书长姚和平等十余名新加坡校友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浓浓的新年气氛中,校友们畅叙同学之情,共谋发展之道,共话美好未来,电子系王平、中文系郑子懿代表新加坡校友会上台表演了节目,赢得了阵阵喝彩。澳大利亚迎新年联欢活动新春来临之际,万象更新,龙腾虎跃。澳洲校友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同贺新春,共话发展。会长徐甘明,秘书长沈援,财长林船鱼,理事胡皓、李琛,名誉会长陈曙玲,上届财长史成及广大校友和亲友参加了联欢活动。本次活动还特邀了大学联盟其它师大在澳校友会代表参加。加拿大第七届加拿大中国高校联合春晚第七届加拿大中国高校联合春晚在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何伯钊剧院成功举行,由复旦大学多伦多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多伦多校友会、加拿大同济大学校友会、上海财经大学加拿大校友会、华东师范大学多伦多校友会、上海大学加拿大校友会联合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校友谢征导演精心编导,447位来自各高校的校友倾情演出。更多阅读齐聚一堂贺新春!各地校友新年活动火热开展中华东师大实施“数智跃升计划”!祝贺!华东师大4人入选“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勇担使命展作为!看华东师大代表委员上海两会履职风采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2月2日 下午 7:50
其他

华东师大实施“数智跃升计划”!

华东师大实施“数智跃升计划”将推进数智跃升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路在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治理体制、数据体系、师生素养等方面实现“数智化”突破创新01探索融合推动育人模式转型升级与科研范式创新推进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交叉(AI
2月1日 下午 6:58
其他

勇担使命展作为!看华东师大代表委员上海两会履职风采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月23日-27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月22日-25日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段纯刚、林和春3位市人大代表,陈振楼、徐斌艳、贺樑、姜雪峰、周立旻、吴瑞君、吕长虹、李大力、陈俊、柯政等10名市政协委员分别出席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在沪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梅兵列席市人大十六届二次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在沪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张文明列席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履职会议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委员围绕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社会关心的老年教育、视障大学生就业、灵活就业女性权益保障、科创、科普、上海城市建设韧性基座、人工智能、沪上教育大师“数智人”建设、教育财政管理等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长期研究,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履职、参政议政,不少建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书面建议和提案近30件。他们纷纷表示,未来大家将继续凝心聚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扎实的履职作风,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建言资政、凝聚共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委员这样建言孟钟捷代表·关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品质老年教育的建议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带来的建议,聚焦高品质老年教育建设。他认为,在实现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增量扩容、助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支持十分重要。他建议政府研究出台鼓励高等院校参与老年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明确高等教育支持老年教育的职责、体制、机制,探索将各高校老年大学纳入本校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的路径。他还建议,可选择2-3所上海知名高校利用自身力量,对标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第三年龄大学系统,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的老年教育机构,并在老年教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与辐射的重要作用。同时建议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积极推动老年教育课程建设提质增效,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老年教育赋能,加强老年教育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段纯刚代表·突破壁垒,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兼重点建设办公室主任段纯刚在市人大专题审议会上作题为“突破壁垒,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发言。他认为,上海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已经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为了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还需要在制度和管理上进一步优化,先行先试,突破壁垒,释放科研新动能,多管齐下以实现创新策源功能,从而引领世界科技。他建议:生态圈模式发展新赛道产业,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协同与演化,共同受益;多形态方式设立新研发机构,一方面保证从长远上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正规军”,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前沿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特定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多种形式成立研究中心或联盟;多元化形式培养科研各环节人才,确保建立结构完整的科研人才队伍;花园式营造学术科研环境,为科技创新策源打下良好的人才和环境基础。·领衔发展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可持续运行段纯刚表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是人类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更是推进我国科技走向高水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他建议必须提升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可持续运行能力,提高自主维修维护及再制造能力,加强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体系建设,为相应的国产设备替代性研发争取宝贵的战略发展期。同时,建议对高端大仪维修维护及再制造做出政策倾斜,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扶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这一领域。此外,还建议成立维修维护基地,建设共享服务平台等。林和春代表·关于促进视障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林和春指出,要形成多方合力,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他调研发现,相对其他肢残、听说残等群体,视觉障碍大学生的就业面更加窄。“我们既要关注‘大多数’求职者,也不能忽略‘小数’。”林和春说,这次两会上,他提出建议:希望可以通过强化“一对一”精准服务,多渠道拓展困难群体的就业。同时,引导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一些针对视障学生的定向实习项目,让视障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获得专业技能等。陈振楼委员·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的若干建议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在日常观察和实地考察中发现部分中小河道水质不稳定和间歇性反复现象比较突出。此外,还存在河岸带硬质化现象比较普遍,未能发挥生态缓冲和面源污染阻控作用;河道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塑滞后,水体自净能力未能有效恢复;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方式单一,影响河道水生态修复的成效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他建议,针对水质不稳定、容易反复的中小河道,应尽快开展汇水区域管网雨污混接、错接、漏接以及渗漏问题的普查和整治工作,切断可能的污染来源。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部分硬质化河岸带实施近自然生态化改造。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地貌和肌理特征,因地制宜地营造形式多样、各种水陆动植物协同共生的小微湿地生态景观,改善河道生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提升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河湖底泥内源污染原位治理技术的科技研发和示范,大力支持开展河湖泥水原位一体化共治技术的探索创新和联合攻关,有效破解底泥内源污染治理难题。徐斌艳委员·关于突破新时代年轻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徐斌艳希望为年轻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设立专项支持计划与奖励,推动女性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技管理和重大决策,增强女性科技人才科研自我效能感;建立“重返科研岗位计划”,助力年轻女性科技人员平稳过渡“科研缓冲期”,如设立女性职业发展基金、事业单位幼托所、女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等,帮助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尽快回归科研工作;要破除社会刻板印象,避免宣传中的职业角色性别化,鼓励以女性形象作为研究人员的代表,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日常的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反馈的全过程中,建立制度化的促进性别平等的渠道。贺樑委员·关于完善青少年自伤行为预警机制的建议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指出对诸如自伤行为这类显性问题的主动发现、早期发现,相关机制尚待提高。他建议切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增强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意识。创新方式方法,建立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支持体系,普及自伤行为的自我检查、发现及其应对的心理学科普知识。建议增加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的服务时间,提供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为青少年提供安全、保密的环境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困扰。同时,搭建健康积极的联谊或展示平台,组织友好社交、技能才艺、娱乐活动,加以心理疏导,提升自我认同和社会融入度。学校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关注青少年自伤重点个案及其追踪状况,并形成适合中小学心理预警的专门指导意见。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充分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怀,要耐心倾听和理解青少年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提供关爱和疏导。·关于关注聚焦“破四唯”,建立成果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议针对人才评价“破四唯”后“立新标”不到位、评价方式创新不到位等情况,贺樑提出研究设立后评估指标、创新有效且成果导向的评价机制和量入为出的成果评价机制等的创新思路建议。·关于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自主创新发展的建议针对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自主创新发展存在差距被拉大的风险的情况,贺樑建议上海率先行动,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扭转我国目前的不利局面。·关于塑造全球舞台上的中国声音,加强上海英语辩论人才培养的建议我国不仅参与国际问题的决策和治理,还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和全球问题的解决,且官方和民间的国际博弈日益增多的趋势下,针对能在国际舞台上把中国的想法和理念,有说服力地告诉世界的人才紧缺的情况,贺樑提出加强拔尖英语辩论人才的培养的思路建议。姜雪峰委员·建立好的科创环境如同种树,需要全社会来浇灌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发现,上海正在不断孵育着良好的产学研生态环境,而恰如种树,是否能让树苗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浇灌”。姜雪峰表示营造产业与科学的桥梁这件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参与;科学可能在不断地前进,企业和产业也不断地在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就像血管伸到皮肤和肌肉里一样,它要慢慢地成长,也需要全社会的耐心培育。同时社会要有兼容并包的容错能力,当整个社会能形成兼容并包的状态时,才能产生强大的创新创业产学研结合的企业,紧密顺畅地将上书架的东西变成上货架的东西,把在书本上发表的论文,变成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理解科学本质全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姜雪峰提出,要理解科学本质全貌,才能做好科普的“加法”。他表示,应该让科学回归兴趣和好玩,让科学立体化、真实化、具体化,先激发兴趣、再引发思考,给学生提供浸润式的科学创造场景。他还建议家庭、社会、学校、科研工作者等多主体要共同参与到科学教育之中;要让职前教师接受科研训练,同时接受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相应训练。在高等教育阶段,让科学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以此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的科学教师。·“内卷”伤害最大的是整个教育体系姜雪峰认为克服“内卷”的最佳办法,就是多样化、多元化、多维化,要回归到整个评价体系里面。“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是立体的,是丰富的,是多元的,我们如果用单一的维度评价他,一定会对他造成伤害——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姜雪峰希望教育系统增加评价的维度,不仅仅关注孩子的智商,还要关注情商,对音乐的感知,对社会担当的感知,对群体交往的感知,对美感的感知,音感的感知,综合维度出现,才会获得完整的人。周立旻委员·勇破障、敢担当,以优化政策匹配度、构筑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周立旻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专题会议上建言表示,创新成果转化中的政策匹配,是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的关键环节。为此,周立旻建议深化政策理解,提高政策适应性;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合力支持;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实施流程。·关于充分挖掘上海大科学装置潜能,支撑开展原创性科研的提案周立旻建议,更好利用好大科学装置,为青年学者提供大科学装置使用的独立申请通道,支撑原创探索,鼓励勇闯无人区。同时,加大国际化利用效率,建议大科学装置向全球青年学者开放,以吸引全球青年学者来沪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前沿研究。·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发挥沪上计算机学科优势,构建上海人工智能“101”人培养计划周立旻在提案中指出,上海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优势平台数量有待提升、特色化发展有待强化。提案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引导构筑计算机等信息学科高端人才培养的平台。此外,支撑特色发展,形成领域特色鲜明的计算机类学科发展上海特色,在国家计算机“101”计划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上海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划,优先编制上海地区性的计算机学科“101”计划等;强化国家实验室的引领作用,构筑多层次合作的计算机类学科共建/共享人才培养平台。·面向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如何加快构筑上海城市建设韧性基座科协界别认为,当前上海正在积极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在落实城市总规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因此,应正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尽快采取相关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快构筑城市建设的韧性基座,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提案执笔人、市政协委员周立旻指出,当前气候极端化和疫情疫源给上海城市建设、社会经济运转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加快韧性城市建设迫在眉睫。提案建议加强上海陆上后备水源地的开发,加大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建设;应对突发极端降水,建议加大区域应急蓄水场的建设;同时加快上海城市降温体系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管护。吴瑞君委员·人口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上海生育友好环境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认为应对青年人不婚、晚婚以及不想生等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其中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重要的基础,为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快推进计生协会改革转型,在机构设置层面推动生育观念从计划生育向促进生育转变。借鉴浙江等地的经验,将计生协会更名为人口家庭协会,通过职能调整,将工作重点放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第二,重塑积极健康的婚育观,着力营造婚育友好的社会氛围。一要将忠诚、责任、亲情的家庭理念和生育的社会责任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帮助形成正确的婚育观。二要通过开设婚姻家庭课程、组织婚姻辅导讲座等,加强正面引领和专业指导,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第三,促进家庭和社会领域的性别平等。在家庭层面,鼓励男性共同参与育儿和承担家务责任,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完善中引入性别视角,加强对女性各项权益的保护。倡导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便利条件,以帮助夫妻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居家养老要未雨绸缪,打好提前量吴瑞君表示,“居家养老还要未雨绸缪,打好提前量,思考当下的资源如何与未来的发展更好对接。”属地老人数量是合理化配置居家养老资源的重要指标,有关部门在预测老人实有人口时要精细化操作,既要考虑老人数量的变化,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在吴瑞君看来,这样的预测至少要提前5年,并且需要一直跟踪、动态预测,才能为居家养老资源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更好完善上海养老体系建设。吕长虹委员·聚焦基础教育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吕长虹特别关注“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他认为学习的功利性太强会影响拔尖人才的培养,希望学校和家庭多组织孩子去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好奇心、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分组会议上,他提到,希望政协在基础教育纾困、布局基础研究先行区等方面深入调研,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李大力委员·关于支持基因治疗准入支付,打造上海先进疗法医学港的建议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大力建议,在《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措施基础上,持续深化与落实相关产业促进精神,以准入支付创新为抓手,围绕基因治疗打造上海先进疗法医学港。一是基因治疗设备和耗材加强国产化替代,降低成本,增加可支付性。二是创新复合支付模式,完善多元保障机制。三是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探索先进疗法“在沪出海”。·完善灵活就业女性权益保障李大力调研发现,在灵活就业中女性依然存在性别歧视等问题,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未得到充分解决、育儿支持较弱。他建议完善女性灵活就业政策,为该群体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通道,尤其是在我国全面推行“三孩政策”后,灵活就业对育儿女性而言具有特殊的价值。建议结合灵活就业女性的特殊需求,发挥数字性别红利以改善就业歧视、为妇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更好维护女性的就业权。同时,建议现有灵活就业险中除了能报销部分的生育医疗费用外,还能给予生育的灵活就业女性一次性生育津贴,以保障她们在怀孕分娩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建议给予灵活就业女性中的二孩、三孩母亲一定的托育费用减免,降低她们的育儿负担。陈俊委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俊教授认为,要通过弘扬美德、传播正气、奋发作为和加强制度保障等,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他建议充实高校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力量,夯实传播的主阵地、主战场;加强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学习,不宜凭兴趣做简单化取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建培训等活动中;政府财政做些托底保障;充分运用新兴传播方式,采取贴近市民生活的、容易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做出一些创新探索。·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需要全面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系统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需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加快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些年,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看到自身的短板,合理借鉴其他省市的有益经验,内化转化吸收,更好地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柯政委员·关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财政管理制度的建议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兼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柯政调研发现,近些年,市财政局在优化教育经费管理上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但当下教育财政管理仍有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预算评审周期过长、材料准备行政成本高,还有经费下达时间晚,致使学校不得不临时突击花钱等方面。他建议继续优化教育专项经费评审办法,“应授权给教委,由教委评审后向财政局备案,财政局按一定规则进行抽查和事后绩效评估”。他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经费自主调整空间,尤其对大家反映强烈的、调整需求量比较大的限制或限额进行适当放宽,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调整空间。此外,他还提出,财政预算通常根据自然年进行,而教育系统通常根据学年来做规划,现行很多教育经费管理问题,都跟这个矛盾有关。“上海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建立基于学年的教育财政预算制度。”·做好高层次人才的住房保障柯政指出,住房问题已成为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要矛盾之一。他建议通过大幅提升住房补贴,让各层次人才在上海都能租住得起体面的房子,并制定根据服务年限给予“退休奖励”的标准,让房子问题不再成为人才选择上海的障碍。30余名师生参加区人大、政协会议此前,在1月上旬各区人大、政协会议召开。华东师大30余名师生作为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普陀、闵行等区人大、政协会议,他们立足自身岗位、积极履职尽责,紧紧围绕各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学校工作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多份提案和社情民意,贡献华东师范大学方案和智慧。来源|统战部摘编、整理丨余卉
1月28日 上午 8:07
其他

《文汇报》2024上海两会特刊​:整版聚焦华东师范大学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与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华东师范大学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特色探索高校。
1月26日 下午 5:53
其他

齐聚一堂贺新春!各地校友新年活动火热开展中

何苗壮:科研的魅力,抗体蛋白工程的艺术华东师大诚邀全球英才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校友们快去体验!华东师大学子设计龙年贺岁公交彩车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1月26日 下午 5:53
其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揭晓→邀您一同品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揭晓啦!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继续迈步向前,以专业严谨的态度,打造更多体现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的优质图书。期待在更多的好书中,与你相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TOP
1月25日 下午 7:25
其他

丽娃学子 | 何苗壮:科研的魅力,抗体蛋白工程的艺术

何苗壮,1985级生物系校友。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院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简称NIH)、国家癌症研究所(简称NCI)终身高级研究员、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副主任、抗体治疗研究室主任和NCI抗体工程中心主任,国际抗体学会、华人抗体协会和美国科学高等教育基金会(FAES)的董事会成员。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Antibody
1月25日 下午 7:25
其他

华东师大诚邀全球英才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

转自华东师范大学人才招聘平台更多阅读助力产学研联动发展!华东师大药学学科发展大会举行欢迎校友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火热招生中,打通科创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祝贺!任友群校友担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大寒
1月23日 下午 7:32
其他

校友们快去体验!华东师大学子设计龙年贺岁公交彩车

飞龙贺岁上海龙年“气氛组”上线!公交彩车已经穿梭在上海大街小巷啦~原来,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发起首届上海公交车辆“2024喜迎新年”车身创意设计大赛近日揭晓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学生王昕获得本届大赛唯一一等奖设计学院学子还获得二等奖1项
1月23日 下午 7:32
其他

助力产学研联动发展!华东师大药学学科发展大会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发布“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华东师大-大零号湾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成立推进未来药学产学研发展1月19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AI赋能下的未来药学产学研发展论坛暨华东师范大学药学学科发展大会”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二楼会议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曹宏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徐玉芳,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赵亮,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药用植物研究所执行所长、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员,华润医药集团等企业负责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施国跃,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名誉院长管又飞,药学院院长、临港实验室副主任李洪林,校长顾问斯阳等出席了大会。“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发布会上发布了“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并围绕AI赋能下的未来药学产学研发展开展了研讨。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AI落地的重要应用场景。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中医药产学研学科交叉团队以AI技术实现了传统中医药走向数智中医药,使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有机融合,体现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精神,对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有很好的社会意义。“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发布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的瑰宝之一,对于全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命、健康、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中医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网页、小程序截图“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临港实验室、华润江中现代中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发,它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中医典籍及1000多本古籍和中医药文献为核心数据基础,以高质量中医药知识图谱为知识宝库(含>8万方剂,>2千证候,>9千中药材,>4万中药成份,>1.8万靶点,>2千疾病),采用预训练和微调并结合检索增强生成和插件调用等技术,通过方剂推荐、中药性质解读(包括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药物组成、炮制方法等)、证候辅助诊断,实现中医药领域知识智能问答、健康咨询、中医药知识图谱动态交互三大核心功能,助力中医药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临床辅助诊疗和中医养生保健,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的参数量在同类大模型中堪称最大规模,中西医均拥有140亿以上参数。产学研联动发展与大零号湾签署合作协议科技创新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也是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抓“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适宜创新创业、各具特色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闵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就是其中核心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推动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早有先例。2020年,由华东师大牵头的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启动,该专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基于前沿超快激光技术的“超限制造”技术,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专项汇聚了包括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上海迪赛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华东师大-大零号湾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1月22日 上午 8:11
其他

祝贺!任友群校友担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热烈祝贺我校校友、原校领导任友群担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日前,中央批准:任友群同志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郭新立同志不再担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职务。1月20日上午,山东大学召开教师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同志到会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总督学王嘉毅同志,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宇燕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同志主持会议。中央组织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山东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山东大学领导班子成员,部分近年退出领导班子的老同志,教授代表,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同志,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任友群同志简历任友群,1969年4月出生,在职研究生,教育学博士,中共党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1987级计算机技术本科、1996级高等教育学硕士、1999级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校友。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江西省上饶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祝
1月20日 下午 7:16
其他

丽娃学子 | 王林发: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林发,1977级生物系校友,国际著名病毒学家,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2016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高级首席学家和联邦科工组织的CEO科学带头人(CEO
1月19日 下午 2:17
其他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 ​校友基金办公室党支部召开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新时代党员政治品格,1月17日,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发展基金工作办公室党支部组织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主题党日活动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有关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论述精神。当天下午,支部集体前往闵行博物馆参观“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精品文物展”,将理论学习与展览参观相结合,推动学深悟透、入脑入心。2011年开始发掘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遗址。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堪称一部反映汉代鼎盛时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参观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上百件精美文物,同志们不仅全面了解了海昏侯国以及初代海昏侯刘贺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的传奇人生经历,也深入探寻了刘贺的生活状态、风雅意趣与精神追求。现场部分展品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使全体党员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坚定了文化自信。支部党员合照支部书记朱捷表示:本次参观让我对汉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件展品都如同一部历史长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支部党员宛姝表示:在这片苍茫大地上,孕育滋养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在华夏热土上繁衍传承。今天,支部组织党员同志参观仅当了27天皇帝的西汉刘贺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览,参观中,看到了透雕龙凤虎纹玉佩等上百件精美文物,我也被大汉时代的强盛和文化所震撼。海昏侯墓的发掘实证了大汉的盛世繁荣,更启迪着今日国人,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自传统中汲取精华,在传承中赋能未来。支部党员宋小蒙表示:参观海昏侯展览也让我反思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和欣赏上,更应该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时,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其他党员同志也纷纷发表感想,表示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切实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本职、开拓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为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图
1月19日 下午 2:17
其他

丽娃学子 | 邹丽:热爱驭心 冲破禁锢

意绘江山华东师大发布新国标:每天运动70分钟,视屏不超2小时丽娃学子
1月17日 下午 6:54
其他

期待你的加入!华东师大校友会招募学生助管

。同时请在简历中备注能够值班的时间,以半天为一个标准,比如周一上午、周一下午;3如有作品请同简历一起投递至邮箱。文
1月17日 下午 6:54
其他

丽娃学子 | 孙甘露:创革先锋 意绘江山

孙甘露,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其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现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浦东新区文联主席、《萌芽》杂志社社长、《思南文学选刊》杂志社社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历史被岁月冲刷。在时间的磨砺中,各种流派先后涌现,但孙甘露坚守自我,“先锋”依旧。潜心创作的数十年间,他以笔绘骨,以文赋魂,将那群伟大而隐秘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重聚笔墨间,将时代的画卷又展开在世人面前。或许,匿于黑夜,盛放于光明,是烈士们的过去,是孙甘露院长的现在,亦是他所期盼的青年作者们的未来。妙笔生花
1月15日 上午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