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区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他完成了灵魂的摆渡几近虚脱
何笠农,1970年出生于甘肃陇西,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景德镇美协副主席,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青花的创新给何笠农带来了巨大声誉,但很快他就不满足于现状,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
《转经图》
▲
《辩经图》
《展佛图》描绘的是一场盛大的法会,《转经图》定格了一次虔诚的祷告,《辩经图》来源于两个青年僧侣辩论教义的瞬间,《姐妹》取材于两个赶着羊群相携而归的少女,《牧场》则是三位藏族主妇在牧场里辛勤劳作的画面……
这些题材无一不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是何笠农对藏地社会风情以及普通大众的热情赞美。
▲
《姐妹》
十年前,何笠农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藏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巨大吸引力和藏族同胞顽强的进取精神,带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激情。”
现在,何笠农有了更为深入的答案:“他们让我的内心感到安宁,幸福。”这种由表及里的体悟,折射出何笠农在艺术探索上的递进逻辑。
从最初只局限于用青花来表现雪景,到用青花表现人物与现实场景,同时还尝试了以粉彩传统工艺借古开今,为人们呈现了一个色彩斑斓、鲜活真实的地域生活图景。
▲
《花季》
总是在这样的季节和时刻/总是在野花的原野/芳香到达的每个地方/一种令人悸动的声音/在人群中穿行……/它在我毡房的外面躁动/在炉炕和茶壶上叮当作响/它让我嗅到一缕暗香/它让我听到幸福/怎样在秘密的渐生渐长
▲
《花季》题诗
这些题诗的语言清丽,干净,宛若跳动的音节,在心田上翩翩起舞,浸润每一寸灵魂。在过去很多关于何笠农藏族系列作品的解读中,大都着力于对其艺术技法和思想的探讨。
但我却固执地认为,和画面上那些色彩、线条相比,这些极具韵律感的题诗才是重中之重,它们是连接何笠农与甘南草原的纽带,是打开何笠农艺术世界的钥匙,是一个艺术家在技法之外的精神镜像。
▲
何笠农讲解作品
2017年,何笠农创作了反映藏区牧民生活的瓷板画《渡》。这幅画长5.2米,宽2.1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幅瓷板画。
▲
《渡》
整幅画面上,一共有21位康巴人物,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天真烂漫的孩子,有神情笃定的主妇,有矫健有力的青年,还有法袍飘飞的僧侣,大家或坐或卧,或站或靠,共同乘坐一辆敞篷卡车,赶赴灌顶大会现场。
在卡车车栏上,白色哈达向后飞扬,表现出车速向前疾驰的动感,将人物焦急赴会的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远处则是肃穆的群山和云层,更进一步映衬出这场法事活动的庄严与圣神。
▲
《渡》
有论者如是评价《渡》:“他们心中点着一盏不灭的明灯,安详就写在那些被高原紫外线雕刻的脸上。反观我们的周围,物质富裕了,许多人却并不快乐。到底失落了什么?曾经烛照心灵的美好情愫,我们还剩多少?面对高原,叩问灵魂,我们为之汗颜,我们真的需要一次壮阔的精神摆渡。——这正是作品《渡》给予我们的深层思考。”可谓中肯之语。
《渡》的创作从2017年开始,直到2018年才全部完成,历时11个月。
▲
何笠农讲解作品
“这十一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在画它。七八月里太热,索性就光着膀子,忘我地工作。”何笠农坦言,《渡》投入了他踏足陶瓷艺术以来所有的才情和精力,“等全部画完了,我感觉整个人好像被掏空了。从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但对何笠农而言,这只是一次总结,预示着他即将告别过去,踏上另一段艺术旅程。
本期主笔:云从龙
《见瓷如面》栏目组联系方式: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联系人:姚老师 0791-86849737 19170062717
金老师 0791-86847822 13361627000
其他人都在看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汪双申 责任编辑: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