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从业必读收藏版)

2016-01-30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

1月29日-30日,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对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做了总结,并分析当前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形势,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安排2016年工作。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要了解的:我国旅游2015年实现目标,2016年预期目标、重点工作、治旅方略,在全域旅游、带薪休假、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和观点,以及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的发展机遇、发展目标等内容…本期微信跟大家一起分享。


2015年我国旅游业继续实现稳步增长


旅游概况: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3.1%,居民出游率达到2.98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6.7%。


旅游投资:2015年全年旅游业直接投资超万亿,达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扩大10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呈六大特点(详情请点击阅读)


旅游业综合贡献:全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的4.88%;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


市场整治方面:国家旅游局与发改委联合开展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推出1800多家“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承诺单位,2000多家5A、4A级景区签订“三年不上涨门票价格”承诺。


厕所革命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底,各地已完工的厕所达22009座,占全年总计划的104.67%。安排国家旅游发展基金4.8亿元重点支持地方厕所革命,占全年旅游发展基金地方补助资金的60%。


旅游扶贫方面:支持国家重点扶贫县2000个贫困村通过旅游脱贫,并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主动提出“十三五”承担全国1200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的目标任务,占全国7107万贫困人口的17%。


旅游外交方面:国家旅游局先后与亚美尼亚、波兰、捷克等国签署了15个旅游合作协议和备忘录;


红色旅游方面: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0.27亿人次,同比增长13.23%;综合收入突破2611亿元,同比增长15.3%;直接就业140万人,间接就业540万人。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要全面把握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发展的眼光,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和主动化解国内外各种不利形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仅实现旅游业自身的发展,更要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世界进入"旅游时代",全球旅游呈五大趋势


科学制定“十三五”旅游规划、认真做好2016年旅游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旅游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未来,全球旅游有五大趋势值得重视。


1.各国纷纷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以增强本国综合竞争力。世界已经进入“旅游时代”,旅游基本实现了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大力发展旅游业,正成为世界各国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决策。


2.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旅游业发展逆势而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际游客达5.38亿人次,同比增长4%,预计全年增幅为3%-4%,继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


3.旅游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业态,也是许多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4.中国旅游对世界旅游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把脉世界旅游业大势,必须关注中国旅游走向。


5.国际旅游抗风险能力面临诸多挑战。暴恐事件、病毒疫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国际政治矛盾等问题形势严峻。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迎来六大机遇


一是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辟了广阔天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激发旅游发展动力。

二是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四是旅游政策红利正在加快释放。

五是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提供巨大发展动力。

六是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企业投资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


“十三五时期”实现旅游六大优化,旅游四项指标翻番


我国旅游发展要实现六大优化,到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旅游消费总额、旅游投资总额、旅游就业总量等指标实现比2015年翻一番。


一是优化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

二是优化旅游供给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旅游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

三是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实现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四是优化旅游服务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五是优化旅游创新体系,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

六是优化旅游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


到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旅游消费总额、旅游投资总额、旅游就业总量等指标实现比2015年翻一番。实现翻番,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搞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而是在质量和效益提升基础上的科学发展。


2016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


国内旅游43.8亿人次,增长9.5%;

旅游入出境2.63亿人次,增长5%,

入境1.37亿人次,增长2.5%;

出境1.26亿人次,增长8%。

国内旅游收入3.8万亿元,增长11%;

国际旅游收入1210亿美元,增长6.5%;

旅游总收入4.55万亿元,增长10%。

旅游投资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

旅游直接就业2816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合计794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0.23%。


2016年全国旅游15项重点工作


1.咬定目标,精准施策,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

2.扎实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工作;

3.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改善环境,提质增效,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5.持续推进“旅游+”,着力推动旅游创业创新;

6.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7.大力整治市场秩序,推进文明旅游工作;

8.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9.积极主动做好旅游外交,拓宽中国旅游国际舞台;

10.深化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旅游合作;

11.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综合效益;

12.加快旅游数据中心建设;

13.强化底线思维,防范风险,切实保障广大游客安全;

14.积极传递舆论正能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5.加强旅游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016年全国旅游54项“治旅方略”


1.出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南》;

2.规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3.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指导支持力度;

4.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宣传交流;

5.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6.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资源普查,找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对象;

7.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投入机制;

8.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指导。

9.开展旅游行业“万企万村”结对帮扶活动;

10.加强制度供给;

11.突出抓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12.优化旅游投资结构,推进重点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13.丰富旅游产品,实施品牌战略;

14.完善旅游投资统计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

15.加大入境市场推广力度;

16.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

17.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提升旅游购物比重;

18.推动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19.落实旅游购物退免税政策,新增一批进境免税店;

20.推进“旅游+”,开展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建设;

21.推进“旅游+互联网”;

22.推进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3.编制好《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24.完成重点旅游区域规划;

25.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

26.深化导游管理体制改革;

27.坚持文明旅游“两手抓”;

28.继续实施厕所革命建设行动;

29.实施厕所革命技术创新行动;

30.实施厕所革命管理创新行动;

31.开展厕所文明全面提升行动;

32.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33.谋划大局、服务大局,积极推进高层旅游外交;

34.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展旅游主题外交;

35.服务旅游产业对外开放,有效开展旅游务实合作;

36.着力提升入出境旅游安全保障和便利化;

37.深化内地与港澳旅游合作;

38.拓宽大陆与台湾旅游合作领域。

39. 加大合作开发市场力度。

40.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

41.积极发挥红色旅游扶贫富民作用;

42.开展红色旅游主题活动;

43.推进红色旅游国际交流合作;

44.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建设今年要初见成效,公布全国旅游基本数据,办好《中国旅游大数据》;

45.完善旅游安全法规制度;

46.建立健全旅游安全责任体系;

47.强化旅游安全监管举措;

48.完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

49.抓好10大“旅游亮点聚焦行动”、组织8大“旅游主题新闻宣传活动”;

50.构建7大“旅游新闻宣传平台”;

51.建设3支新闻宣传骨干队伍;

52.加强旅游研究;

53.实施旅游人才促进计划;

5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三大手段落实带薪休假,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通过三个方面推动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1.推动各级政府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议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


2.推动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3.推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每周法定40小时工作时、不影响群众办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员工错峰休假、弹性休息,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要实现七大转变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具体要实现以下7个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拆除景点景区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坚决遏制景区门票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改变我国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局面。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自由化和法制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四项基本标准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原则上为2-3年时间,从明年开始,国家旅游局组织验收并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成熟一批、验收一批、公布一批,坚持标准,动态管理。全域旅游示范区四项基本标准:


1.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要求;

2.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3.厕所革命及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4.建成旅游数据中心。


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国旅游业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旅游投资继续大有作为的潜力所在。当前,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旅游投资持续强劲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利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供给不足,应加强制度供给。2015年推出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就是推进制度建设、增加制度供给的有益尝试。加强旅游法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以旅游法为核心的旅游法规范体系;推进国办发62号文和旅游用地等政策的落地。抓好对各部门分工任务的督办落实;推动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深化旅游协会改革,充分发挥协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服务政府的作用。


突出抓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投资结构,推进重点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要建立国家重点旅游投资建设项目库,抓住国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机遇,增加项目储备,选报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功能强、综合效应好的旅游大项目、好项目入库储备,为争取政府性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做好项目储备;开好中国旅游投融资促进大会(“515大会”);基本完成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基金组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鼓励各地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推动对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重点项目,优先安排、优先落实土地和围填海计划指标。


要丰富旅游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品牌力”就没有“号召力”,没有“号召力”就没有“竞争力”。“要巩固完善提升5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等基础性旅游品牌;扎实推进研学旅游、“十大景区”系列品牌、国家旅游休闲区和中国国际海岛旅游目的地等新兴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培育工业旅游、科技旅游、国民度假地等旅游创新品牌,树立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和强大市场影响力的旅游产品线路、企业、院校和服务品牌;改革“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和“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举办方式,以地方为主、以企业为主,推动展会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本文内容来源新华网、中国日报等网络,由绿维创景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