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建筑丨国内著名建筑师代表作赏析
现代中国建筑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主要有欧陆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异域风格、普通风格、主题风格六种风格,其中现代风格居主导地位。
弘一大师纪念馆位于平湖市规划中的东湖风景区中心。整个弘一大师纪念馆由三组建筑组成。沿公园入口主通道依次布置了管理用房、叔同书画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层层深入的公园最南端设弘一大师纪念馆。鉴于弘一大师特定的佛教文化背景,以及平湖市希望纪念馆成为该市的一张名片,建筑采用莲花造型,坐落在水面上,“水上清莲”的造型将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纪念馆的尺度是研究重点,它有两种尺度要求,即在公园内的尺度和其在东湖景区范围的尺度,根据各个角度的电脑合成分析,纪念馆的外径为48m,这样建筑高度与标冠高度衔接也比较合适。由于纪念馆建在水面上,公园内将尽量多地保留树林,郁郁葱葱的林木与建筑相互映射,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哈利路亚音乐厅位于举世闻名的风景区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 , 坐落在黄龙洞的洞前广场。剧场的整体形态设计的灵感源于当地自然景观特征,如同一片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岩层,凝望着索溪河上游的石英峰森林,背靠着苍翠的山崖。
剧场独特的斜坡形态表达了建筑的功能:最高端头起自建筑西北角,容纳了舞台表演的主要空间,充分地利用了形态所获得的层高,又以一个谦和的入口作为斜坡的终点。从入口往内是下沉看台,观众席位层层下降一直跌落至舞台。这样形态的绿色屋顶既将建筑对风景区的视觉干扰最小化,又减少了太阳辐射,并通过被动式冷却——这种在湿热气候环境内有效的节能方法,降低了室内温度。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运用了300万片旧瓦片,采用中国传统“大合院”的形式,使建筑仿佛自土地中生长起来。新校园建成后,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大学规划模式将被彻底重新构建。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襄垣建筑都是“回”的某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探香阁餐厅位于远香湖西岸与“紫气东来”绿地相接的湖口处的一片东南临水的缓坡地上,背后隔着一片小树林就是新建的嘉定图书馆。这个占据了十分关键的景观位置的小建筑却是将来呈现给湖东岸的整个嘉定新城天际线中唯一一个直接临水的房子。建筑师们在场地上错落搁置了五个方形截面的混凝土筒状结构体,它们与场地之间呈不同的倾斜角度,同时室内地坪也呈现与筒体的倾角相呼应的台阶状。
中间的四个筒体朝东面水,其中两个向下倾斜探向水面,两个向上倾斜探向空中,四个之间围合成一个向水面方向开口的下沉庭院,而最南面的一个则朝南向下倾斜面对一片洼地。五个筒体相互贯穿连成一体作为餐厅使用,也可兼容展示、工作室等功能。它们在纵横两个方向呈现给人的空间片段的叠加,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对于湖面、水岸、天空的不同体验。
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内蒙古大草原的起伏延绵的特殊地貌特征,场地自东向西形成了四百余米巨大的跃动曲线,整个建筑群就像从地面生长出来一样。图书馆和少年宫曲线型的退台设计,最大程度的促进了使用者、公共广场和建筑之间的互动。由室外延伸至室外的中庭最大程度地导入阳光,开放式的楼梯和连廊以及延伸进两栋建筑内部的流线型绿化区域和铺装部分,增强了空间上的视觉连贯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感的模糊空间。
新的图书馆、少年宫外立面运用了多种材料:石材、复合生态板、铝型材、预嵌玻璃砖混凝土挂板等,各种材料特征被高度协调在一个语境下,加强了之间的整体性与交融感。同时它们又彼此独立,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图书馆集中式大空间少年宫多为单元式小空间,结合中央公共广场产生了不同的形式特征。对于少年宫来说,内部C型院落与中心公共广场组成了一个环形交流空间,并且在环形的空间界面上通过不同高度、不同色彩、不同体块的造型进行视线引导,产生出适合儿童嬉戏游玩的各个平台。而中心广场作为一个虚空间正好能衬托出图书馆的体积感,站在中心广场之上迎面而来的是图书馆西侧主立面不同角度的石材缓坡,它们以一种热情开放的姿态呈现着,向城市传递着强烈的场域公共性。
这座住宅是马清运为自己的父亲在老家设计建造的,位于陕西西安东南方的蓝田市玉山镇。
蓝田玉山和秦岭山脉作为“父亲宅”的背景,形成了整个区域内巨大的景观变化,从陡峭的山峰到和缓的坡地、河谷,甚至延伸到一个资源丰富的中部平原。“父亲宅”坐落在河与山之间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地理位置,山间出产粗糙的石头,年复一年被河水从山体阶层间冲刷下来,行程光滑的表面,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资源。水和石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精确,以至于石头的尺寸与它的颜色,还有它被流经河水所冲刷的程度都精确相关。这反映出石头丰富的质地,由石头建造的房子因此在光和影的浓缩、在粗糙和光滑间,在不同的密度间游离。将石头在质地和建造方法之间的作用最大化是设计的首要原则。
要简化和统一建材的方法是使非本地的建材使用最小化。因此,使用外来的材料只能作为极少、极具差异性的元素。反之,使用当地材料(石头和木料)就是最大价值。对待石头的不同方法取决于在理论说教的框架内它在哪里出现。这种猛烈碰撞的有机物质经过排列和节选,给了“父亲宅”一个短暂的生命,包含着显著的现代形式主义。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海口市西部,新的城市组团北部,用地北侧滨海,周围与酒店、公寓、城市公园等相邻,包括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两大功能及其相关附属设施。建筑主体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手法,将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整合处理为一个巨大的完型体量,匍匐在南中国海滨,成为城市南北向景观轴线的结束与高潮。
作为新城中心区轴线的底景,这一庞大的建筑有着明确的、与新城中心合一的轴线,同时又因地形、海岸和内部功能而产生了丰富的非对称建筑形体,成为在规则韵律中富含变化、整体造型协调统一的一个巨型建筑体。
建筑造型是处于“像与不像”之间的抽象人工物。“海水”、“云团”、“沙滩”、“海洋生物”、“海上景象”……似是而非,但总与大自然海洋气质相契合。规律起伏波动的屋面壳体钢结构由等截面的密格式布置的圆形钢管梁(中部区域)和钢网架(边缘区域)组合而成,以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吊装就位的方式建造,既塑造出独特的建筑外观,也与室内空间高度统一,并营造出适应不同规模和使用需求的展览和会议、休闲、服务空间。
盐城市博物馆基地位于行政中心与内港湖的连接地带,原址为一个绿地公园。通过对现有场地内隐含的几何形态的三维分析,重新塑造一座城市公园,使博物馆与自然风景融合为一体。通过对场地的几何拓扑变形,在空间维度上创造出一个“双曲纽结”形成连续步行界面延伸至整个基地。
博物馆设计在连续曲面之下,利用起伏的地表高差巧妙解决交通、采光、通风。新的博物馆将形成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构成的“连接纽带” ,将南北、东西方向的城市空间融合贯通。尺度巨大的屋顶舒展、飘逸,从地面缓缓卷起,漂浮于广场之上,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极具视觉冲击力,形成一道独特的大地景观。一条舒缓的“桥”缓缓升起,穿越于屋顶之下,与北侧的政务大楼广场形成水平连续的城市步行系统,同时也为市民营造出一处休闲、交流、观景的“城市客厅”。
该项目由张家界市博物馆、城市规划馆、文化局扩展研究3部分构成。地处张清公路东侧,面对湿地河流,周边山峦叠嶂。门架形“山形”为基本单元,以序列化山形,起伏跌宕,蜿蜒迤逦,融入功能,在天际线上呼应了张家界山魂,并与远山近景形成叠合。
水:自主出入口建筑周边形成溪流,隐喻了张家界金鞭溪。
人文:取自土家族白虎图腾。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篱苑书屋所处基地背山面水,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松散。设计构思旨在与自然相配合,让人造的物质环境,将大自然清散的景气凝聚成为一个有灵性的气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情境。场地前的水面,水边栈道、卵石平展的铺排以及篱笆围合的空间,让书屋本身与自然环境结合成浑然的一体。
场景中,既遮阳又透光,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书屋也因此取名“篱苑”。由自然产生的建筑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篱苑书屋自始至终贯彻的设计思路是将人为的介入消隐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形体虽然简单,却不妨碍对话的丰富,步移景异透射出的是对传统的当代诠释。
武夷小学的新礼堂有520座的容量,可供学校及临近居住社区的使用。新礼堂可以举行舞台演出、放电影和学校的其他集体活动。礼堂与学校的教学主楼之间被一个矩形的广场分开,使礼堂特立独行的形象与不够突出的四层教学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红色折板屋面彻底改变了学校的环境特征。
礼堂的后墙及正立面与屋面连成了一体,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立柱支撑,与贴着红色面砖的侧墙形成了廊下空间,结合柱廊设计了残疾人坡道和台阶。建筑在西侧二层退进形成了凹龛,阳光可以透过玻璃外墙从东西两侧照射到带吊顶的入口大厅里。入口穿透由屋顶从正面翻折入地后又斜向升起的竖直墙体,这一姿态使入口成为了建筑物的有力标识。礼堂的连续屋面被认为是对在现代建筑中结合中国传统形式的一种调侃。
江苏常州恐龙谷温泉酒店位于常州新北区河海东路。是以温泉为核心,集温泉、SPA、餐饮、会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项目。规划上以“景观围绕建筑,建筑围合庭院”为布局原则。沿河海东路及四周的绿化带围绕着温泉接待中心、餐饮中心和温泉会所组成一组建筑。
这组公建和后面的汤宿区包围着室外温泉公园,使得建筑与景观相互渗透,互为景观。沿城市道路的公共建筑以金属和玻璃的纯净寓喻温泉的岩石和水,创造出一个富有创意的建筑造型,体现了“生态、自然、时尚、典雅”的创作主旨。
崔愷——鄂尔多斯东胜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北部,其中包括体育场、综合体育馆、体育商业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建筑设计中通过“弯弓”、“哈达”等蒙古族元素来塑造一个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体育中心。
为了应对鄂尔多斯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体育场外墙采用了较为封闭的处理手法,只以少量的异形洞口穿插其间,最终形成了浑厚而敦实的立面效果。而具有强烈收分的碗状形体,契合了体育场的功能性——与体育场看台趋势相同,并充分展示了体育建筑的力量与超大的尺度感。为了避免超大尺度形体给人带来的压抑感与乏味感,主设计师决定在立面上采用冰裂纹的处理。
有关“建筑”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