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董其昌到傅抱石丨108件精品呈现“六朝古都”的400年绘画史

美术报 2023-02-22

编者按:“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废六国故邑,在东巡时改金陵为秣陵。此后,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名士、文人学者多聚于此,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高门大院中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文人墨客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演绎着他们的惬意人生,留下了绚丽炫目的风雅景致。


明末以后,富庶的商品经济、悠久的文化传统、秀丽的名山大川,赢得了诗人画家不绝的歌咏描绘,使这座城市滋生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孕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书画创作也不乏名家。文化的昌盛,经济的繁荣,生活时尚的风流,与书画相关行业的便利,富商大贾和书画鉴藏家的存在,使金陵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不但孕育出一大批本土画家,也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风貌有别于娄东的“南宗”、扬州的“标新”。清初之际,这里涌现出一个才华横溢的绘画群体,髡残、石涛、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先后来宁,或定居,或客留,可谓盛况空前。正如“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所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他们流连于山川草木间,沉醉在故国情思中,舞文弄墨,赋诗作画,或卖字鬻画,或课徒授业,虽然艺术风格不尽一致,既有“南宗”“吴门文氏”的清雅,也有“院体”的谨严富丽,亦有山野的逸趣,或文人画家,或职业画家,或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多种艺术思潮交相辉映,各派画家过往相从,他们共同的文化追求、切磋交流,相仿的审美趣味代表着当时金陵画坛一种较为普遍的艺术倾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局面。


明清是近代中国社会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思想、政治、艺术层面皆可感受到与唐宋异样的景象。经济和地域对于学术、艺术的影响较之宋元更为明显。金陵,江南十四郡之首,因其政治因素,即明代的南方政治中心,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之后,城市的印象似乎从原先的政治中心转换为令人不忍思忆的“景观城市”。地理空间留存下来的文物、故事,乃至山水草木,无不充满丰富的寓意、象征。士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体现出了他们敏锐于时代变化又超越时代精神的文人气质。



7月17日,“从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绘画四百年特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 ,展览由南京博物院、何香凝美术馆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展出的作品覆盖了展馆1-8展厅。


2020年、2021年,何香凝美术馆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了“家在娄水边——从‘四王’到近代娄东专题展”及“领异标新——‘扬州八怪’与扬州三百年绘画特展”,系统梳理了“娄东画派”、扬州地域绘画的整体面貌。两个专业机构的合作给区域文化艺术带来良好影响和社会效益,丰富了大湾区民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激发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诚。





展览现场


2022年,沿着两个机构的合作计划,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南京博物院与何香凝美术馆联合主办“从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绘画四百年特展”。本次展览展出南京博物院藏明清及近现代作品77件(套),合共约180幅作品。展品涵盖一级、二级的古代艺术精品,如董其昌、龚贤、樊圻、蔡泽、高岑、邹喆、魏之璜、魏之克、髡残、程正揆、程邃、张风等四十多位,集中呈现了16-17世纪金陵画坛盛貌。近现代名家有“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喦、张文俊、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以他们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60年代初,曾创造了跨越六省的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呈现出新时代的笔墨语言。中国画改良运动的历史语境中,他们的作品所反映的“新旧变革”是中国画创作的“现代图式与绘画语言”的探索。





展览现场


与金陵厚重的历史、人文相比,仅有四十多年城市发展史的岭南深圳稍显“青春的稚嫩”。人口平均年龄为32岁的深圳,向来以创新、包容、多元文化为城市的品格。而深圳高达两万亿的生产总值是可见未来城市文化艺术和城市文明建设的保证。两座城市相距千里,以艺术之名的交流,恰是古典与现代的一种对话:从古典上下文理解当下的文化创新,也在当代的时空中看到古典的价值。


冀望以持续的古典艺术专题展,为深圳的城市精神建设和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展览板块


金陵前贤


明末,金陵文化界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他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倘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松江董其昌曾短暂为官南京,半官半隐,成为17世纪初文人逸士的典型,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所作山水画风在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从16世纪末开始,各地的职业画家为繁荣的商业文化吸引,纷纷流寓南京。伴随着晚明个人主体意识的兴起,以吴彬为代表的画家们追求奇趣的美学品味,一种所谓“夸张变形”的画风开始流行。而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悠游翰墨,多沉浸于嘉靖以来的吴派风格之中,基本上保存着细腻典雅的痕迹。 



明  董其昌  山水图(局部) 1599年




清   高岑 山楼登眺图



明  董其昌   仿黄公望山水图 



清  龚贤  茅舍树木图




明  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册


金陵八家


“八家”之名,初见于康熙初年,周亮工《读画录》记载,王弘撰《西归日札》则有《善画八大家记》流传,后张庚《国朝画徵录》、乾隆十六年(1751)《上元县志》等转述,说法略有出入,但揭示出17世纪中后期金陵绘画的主流审美趣味。所谓“金陵八家”,实是对于当时金陵画坛主要人物的总称,因画风相近,将之归纳一起,视为“八家”,代表者如张修、谢成、叶欣、樊沂、樊圻、吴宏、高岑、胡慥、谢荪、邹喆、陈卓、武丹、蔡泽等人。他们取法两宋院体,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的一种风尚。同时,他们又善于延续明中期以来的文派特色,设色清丽,富有诗情,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从而将怀旧书写转化成冷清的孤寂。



清  髡残   松岩楼阁图轴




清  龚贤 夏山过雨图




清   周璕  云龙图


金陵别样


17世纪的中国历经着有史以来罕见的巨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七处、程正揆、程邃、胡玉昆、张风、髡残、龚贤、吕潜、石涛等人构成了一连串的遗民画家序列。与职业画家不同,他们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往往以水墨方式抒发文人思想,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他们大多追求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表达了一种沉痛的文化失落感。正因为他们,金陵开始出现了一种纯粹形式上的复古主义的绘画风格。



傅抱石 山居图轴   1946年




钱松喦  金陵雄姿图轴  1970年代


金陵余绪


17世纪末,随着第一、二代画家的逐渐凋零,金陵画坛开始出现衰落的境地。明末清初金陵画家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虽然秉承家法,但大多亦步亦趋,其画学枯萎,画路窄贫,画风纤靡。而画面气格日渐卑弱,笔墨亦日渐疲软,结构缺乏变化,有成绩者可谓乏善可陈,高荫(高岑子)、高遇(高岑侄)、何亢宗(高岑徒)、邹坤(邹喆子)、樊云(樊圻子)、郑淮(樊圻徒)、胡濂(胡慥子)、陆逵(胡慥徒)、龚柱(龚贤子)、宗言(龚贤徒)等人,传移摹写,一切都在规矩之中。除金陵八家弟子外,柳堉、周璕等人独辟蹊径,跃出八家之囿。




亚明  游赤壁图轴  1980年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图片丨何香凝美术馆公众号   编丨唐永明  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画扇解暑
100件/组作品,在湖州展出的少儿美术双年展看点多
沧浪远眺 致敬百年苏州美专——全国油画名家写生邀请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幕
梵高《农妇头像》背面发现了一幅隐藏自画像
金石平生契——齐白石周铁衡艺术特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幕
佳士得发布2022全球半年报,41亿美元创下自2015年来新高
国博重磅大展开展!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