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集聚群|浙江“四馆一中心”打造文化新地标

施涵予 美术报 2023-12-26

2023年8月29日,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之江文化中心正式面向社会开放。由浙江博物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和公共服务中心共同构成的“四馆一中心”,集自然、人文、艺术、生态于一体,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的全新文化地标和“文化浙江”的金名片。



之江文化中心


之江文化中心占地面积258亩,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集聚群。“四大馆”沿着一条主路均衡分布,巨大的中心庭院以“四馆”围合式布局呈现,江南山水的诗意与现代创新的活力和谐共生。


这里是浙江新的文化窗口,也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空间。全国首家全面智慧化省级图书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全国规模最大省级文学馆,都变得近在咫尺。


浙博之江新馆大升级

“159”展览体系亮点众多 


“四大馆”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场馆是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今年5月4日,陪伴杭州人十四年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正式闭馆。曾经因武林馆区体量有限,十万余件珍贵藏品只能陈放于库房、难见“天日”;如今,崭新的浙博之江馆区接过接力棒,以更大的面积、更新的策划、更先进的技术,继续讲述浙江故事和中国故事。




浙博之江新馆


8月29日下午14时,之江馆区正式开放,早已等候在馆外的人群满怀期待地有序入馆。馆长陈水华亲自为第一位观众祝女士赠送鲜花以及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元龙泉窑舟形砚滴”的精美复制件作为迎客礼。


浙博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新馆展览策划以“思想高度、学术深度、人文温度”为原则,构建了“159”多样化的展览体系。15个展览精彩纷呈,多件镇馆之宝重磅展出。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真迹首次常规展示,一年定期展出一个月。



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


一楼和二楼是浙江通史展"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展出文件2000多件(组),比武林馆"越地长歌"通史展大了一倍。以时序为脉络,呈现浙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遗存和文明印记,用考古成果和文物构建浙江宏大的历史,突出浙江历史的高光亮点。



宋·韵


三楼的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从青瓷、海洋、宋韵、书画和名人等具体视角,解码浙江独特的文化基因。其中"宋·韵"展厅中的四面亭将过溪亭、风波亭、放鹤亭、清照亭融为一体,分别展示《苏东坡屐笠图》《岳飞书“还我河山”》《林和靖孤山放鹤图》及清刻本《金石录》等实物。



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展


9个功能拓展和体验陈列,既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又兼备科技感和体验感。从古琴、漆器、婚俗嫁妆的展览,到浙江人文、富春山居图、中国历代绘画等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妙趣横生。



太古之音——古琴与中国人的音韵世界


其中"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数字体验展"是中国博物馆行业内首个由云上展览到线下实体展发展而来的沉浸式数字展览,通过裸眼3D、动态捕捉等交互方式,向观众呈现自先秦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女性的生命群像。该项目历时3年经由策展、设计、原创音乐、美术、数字艺术、数字人文等多个专业的国内一线专家、团队共同打造。策展人、浙博副馆长蔡琴这样阐释《丽人行》沉浸式美术影片的三幕情节:“走近——走进——出走,既是对古代女性群像的时空演绎,表现了女性为自我解放和社会进步在历史长河中付出的不懈努力;也是对人性进步与成长的暗示,即烂漫的——束缚的——寻找自我的成长路径。”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数字体验展


在之江馆区,文物有了更大更安全的技防“屏障”,包括近40间实验室、修复室、文保处理室,以及专门为大型出土文物规划的前期处理室与冷冻脱水室等。在展陈方面,新馆也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据陈水华介绍,通史馆、专题馆的展柜采用低反玻璃,清晰度更高、亮度更好,不反光,也不容易留下指印。此外,观众在手机上打开“云上浙博”小程序,只要靠近展品,语音导览就会自动播放,带来智能便利的观展体验。



江南秘色——浙江青瓷文化陈列


目前,之江馆区需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入馆,开馆首日,从周二至周日的名额就已被约满。考虑到老年观众线上预约存在诸多困难,浙博推出新举措,60岁(含)以上观众进入之江馆区、孤山馆区无需预约,可直接在门口闸机处刷身份证入馆参观。据悉,馆里后续将逐步提升预约人数。


“四馆一中心”相连共生

照亮公众美好生活


之江文化中心,集聚着“四大馆”硕大的文化能量场。


浙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杭州也在2012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身份的城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围绕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创意研发等五大功能开展建设。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非遗有哪些类型?基本陈列以“口传·印记”(民间文学)、“手艺·生活”(传统技艺、传统美术)、“身心·智慧”(传统医药、体育游艺与杂技)、“演绎·风韵”(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仪庆·精神”(民俗)五大板块充分展示了浙江省内丰富的非遗资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总序厅“中国时间”


总序厅中雕刻二十四节气的“中国时间”,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舟山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定制打造舟山绿眉毛海船“东海渔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顺奎为非遗馆专门制作的全国最大首饰龙灯等等,都是备受关注的标志性展品。传统戏台 “非遗之眼”,不仅向观众开放参观后台空间与服装道具,而且每天都有戏曲表演,活态展示非遗文化。观众还可以在馆内亲手体验不同的非遗工艺。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


已有123年历史的浙江图书馆(前身为 “杭州藏书楼”),在之江文化中心增添了第五个馆区,并将作为主馆进行使用。之江新馆定位为一座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的全省重要的知识信息枢纽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开设了多个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兼具传统和现代的主题阅读空间。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献中,读者也不用担心迷失,凭借新引入的虚拟导航技术,用手机就可以导航定位到要找的书。数字赋能是浙图新馆服务的最大亮点,也贯穿着整个之江文化中心。



浙江文学馆 浙江现代文学体验厅



浙江文学馆  儿童文学空间


文学点亮人生。浙江省文学馆经十余年筹备,是规模仅次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国内单体文学馆建筑,定位为集文献保存、文学产业基地、展览、资料档案于一体的综合省级文学场馆。九层的文学馆中,不仅展示浙江古往今来的非凡文学成就,还有数个研究机构入驻,并且开设教室、沙龙、剧场、作家工作坊等,面向公众“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览”,让文学之光照射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目前,浙江文学馆部分展陈尚在施工阶段,预计将于九月下旬正式对外开放。



公共服务中心 艺展中心


连通四馆的公共服务中心,以“一廊、四坊、十二院”为主要板块结构布局,是满足居民与游客多种需求的当代文化生活聚集地。“一廊”贯穿之江文化中心东西向,串联艺展中心、生活集盒、浙里食局、文创市集等“四坊”,十二座下沉式景观“潮院”,可满足戏剧表演、主题发布会、户外快闪活动、市集、文化雅集等多种空间功能需求。

之江文化中心logo


四束光自一个中心发出——这是之江文化中心简洁而醒目的logo,由杭州G20峰会和第19届杭州亚运会会徽设计团队、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袁由敏团队设计。袁由敏表示:“时代的光芒照进了幽暗的历史,科技之光可以探索深邃的未来,文化是照见内心深处的理性之光。文化人不是被动观看,更当是为生活时代的黑暗所吸引而引领大众进行主动探索。现代之光让‘文化照亮美好生活’。”


自古以来,之江孕育了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随着之江文化中心的建立,又开启了新的篇章,滋养这片大地上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之江文化中心

▼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美术报》



  通讯员丨李恬怡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展区申办签约完成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的国际化之路
“印·世界”“一带一路”图形印系列名家作品展开幕
多图丨盘点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意笔精微——刘万鸣艺术大展”明日开展
蹊间闲吟——林尔甲骨文篆刻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启幕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