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建校95周年|听中国画学院名家校友忆在校生活
中国画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久,底蕴最深厚,且从未间断的教学系部,在95年的教学与办学历程中,培养和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校友,他们成为这所光荣学校的历史。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二级学院之一,中国画学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校庆活动。日前,校友座谈会和校友雅集在中国画学院举行。
座谈会现场
校友座谈会由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韩璐主持。他表示,“母校,是莘莘学子们永远的家,无论曾经奔赴何处,无论取得多大功名,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母校都是最包容,最有爱,最能触动内心柔软地带的客观存在与精神道场。今天是校友回家的日子,我由衷祝贺母校95周年华诞。”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说道,“时代在变化,传统笔墨在新时期的传承,需要由老前辈们指引方向。中国画学院要坚持守正创新,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五周年,庆幸的是我们中国画的根脉没有断,所有师生要在最古老的专业里传递新时代的声音。”
在学子的心中,母校不仅是教育学习之所,更承载了历届校友的美好回忆。叶尚青、李子侯、马其宽、徐家昌、姜宝林、卓鹤君、何水法、唐勇力、张伟民等老前辈们回忆学生时代峥嵘岁月,感怀恩师,感谢母校,共同回顾学校发展历史,展望学科发展前景。老先生们就如何画好一笔一墨展开讨论,鼓励在场学生们守正创新,创作展现新时代的风貌的作品。现场气氛热烈,在场的年轻同学们集体向老先生们鞠躬表达敬意。
叶尚青首先发言,笑称自己已经94岁高龄,主业是在家里养病,画画都是业余的。看到在座的各位师友精神丰沛,他内心由衷感到高兴。
李子侯畅谈道,在那么多年轻学生面前,虽然自己年纪大,但是思想不一定大。如今自己每天在医院、公园、家中三点一线,生活简单规律,偶尔画几笔意笔。希望年轻一辈更加努力,出更好的作品,将中国画的种子撒遍全国,把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传播开。
马其宽鼓励青年学生为艺术奋斗、为国家争光。感怀栽培自己的老先生们,自己上学期间深得一流教授的真传,为自己没骨小写意基本功的塑造打下好的基础,寄语现场的同学们精勤学业、求知进取。
徐家昌感概时光飞逝,中国美术学院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领军人物。在新时代,中国画要薪火相传,青年学生要多向老先生学习,在全国的美术界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姜宝林讲述了自己1962年入学之后的学习生活趣事,回想当时在校的老先生们的上课的细节和习惯,“潘老作画的时候有很多的小动作,会反映出他的个性。陆先生上课,你们经历过了才会知道他是相当严格,正因为这种严格的教学,我们学到了很多,相当感激……老先生们的教学各具特点,他们甚至会讲课讲到下午一点,学生是一句话都插不进去。”姜宝林回忆道。
卓鹤君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之情。他说道:“感谢母校培养了我,能留在学校里教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今天在学校碰到山水专业的同学很开心,面孔虽不熟悉,但是大家以后碰到我叫我老卓就行了。”并且勉励在场同学多画画,多参展。
唐勇力表示看到老先生们很激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九十年代前后的读书生涯,老先生们对于教学都非常认真,经常会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
/最忆是南山/
78届校友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何水法:
1977年,何水法与恩师陆抑非先生合影
1978年,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平等竞争决策,我才有了参加考研的机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文革”之后中国花鸟画专业的首届研究生。两年的在校苦读,得到陆抑非、诸乐三先生的悉心教导,令我受益良多。
陆俨少先生(左)与何水法(右)
第二,中国美院讲究“传统”的教学理念。当时在校上学生临摹课时,陆抑非先生多次提议我到浙江展览馆临摹六尺整张的吕纪《双雉山茶寒雀图》。一开始我没去,后来他发脾气地命令我,“你一定要去临的,不能怕艰苦。”我说“我一定去。”就这样,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到浙江展览馆跪在地上临摹。三个月后,临摹作品得到了陆老的肯定和好评,这幅画我现在还留存着。他还教导我们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去临摹,我又一次跪在展柜外的地面上临了六尺的林良《双鹰图》和崔白的《疏枝寒雀图》,那时邓白先生还在故宫专门为我们讲解。这段经历对我收获很大。
沙孟海先生(左)与何水法(右)
1980级校友
浙江画院原副院长、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张伟民:
研究生阶段陆抑非先生题赠的教学思想,张伟民奉与大家共勉:“獭祭而成,信手拈来。此对吾辈天资并不聪敏,而好学不倦到老弥笃者,一道韬光无悔之妙路。未眠老弟以为如何?甦叟。”
我是1980年恢复高考后首届分科招生进入浙江美院国画系,人物画八名,山水花鸟画专业各四名。虽只招四个学生,花鸟专业教师就有十位老师轮流授课,老一辈有诸乐三、陆抑非等前辈。无论青年学子还是先生们都铆足了劲,把学习作为人生起点,把教学视为青春再现。作为教研室主任的卢坤峰先生亲任班主任,专业上实行从入学第一节课到毕业创作一贯制的导师负责制,学校给予我们的是难以复制的教学条件和绝好的学习机遇。更有幸的是,系里藏画是由潘天寿任院长时偕老先生一起收集起来的历代古画,作为摹学的范本,成为实现“重传统、厚基础”教学理念的直接条件。记得曾经有扬州八怪之一黄瘿瓢的一套册页和任伯年的原作,装在画案前的壁柜供我直接摹写,让前来教室参观的赵无极先生,对我们学习古代绘画能有如此条件而羡慕不已。
张伟民 乱红飞过秋千去 195×173cm 纸本
今天参加95周年庆典看到学校环境越来越好,同学们知识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创作主题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感到社会对中国画的创作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画出这个时代的中国画?的确不容易,我作为在这里的一个中间辈,希望比我年轻的同学们在学传统的同时,要把目光放得长远,知识面更宽,在新的时代发挥你们的青春才智。
1984级校友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何加林
后排左起:何加林、林海钟、张谷旻、陈向迅、卓鹤君、郑力、张伟平
何加林与他的大学同学
1990级校友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
我1986年进附中,1990年入读国画系人物专业,那一年国油版雕工加上史论和师范总共只招了78人 ,现在每年本科大约有一千六七,还不算硕博。国书院从今年六月份开始独立为中国画和书法两个学院,高院长说中国画学院现在是整个学校最年轻的学院了。最古老的专业,现在成了最年轻的学院,机会和挑战并存。
盛天晔近作
我有幸进入中国最好的学府最好的专业,有幸遇到马玉如先生和刘国辉老师,一个在附中时启我于蒙昧,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时提掖照拂引我到光明的方向去。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传统中国人的正直、善良和如婴儿般的纯真,他们也使我窥见了艺术荡涤情志摇撼心魄的美,使我相信,人间的真、善、美,是真的可以上达天听,与天地同频,与宇宙同脉的。九十五年前孑民先生的那一句“以美育代宗教”,一千年前的横渠四言,以及更早的“成教化,助人伦”,不正是“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吗?
绘画的目的,是藉由绘画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技进乎道,通过绘画使自己百十年的生命接上人类万千年的文明,一灯照隅,万灯照国,蝶翅的微弱振动,或许就能带来一场风暴。
人人都是接力者。我愿为人人,扇动微薄的蝶翅,成就世界之美好。
2010级校友
浙江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池长庆
2010年,池长庆随导师闵学林赴安徽写生考察
池长庆 寒铁 144X210cm 2021年
“以书入画”是宋元以来中国画创作的道统,赵之谦、吴昌硕等金石家笔下所探索的“金石入画”,又是清代道咸以来中国画笔墨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基因,由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们所创立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派大写意花鸟画正是这一基因的延续。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做到了把中国书与画互通,把文与艺相融,真正贯彻和践行了潘天寿先生所主张的弘扬中国笔墨精神的教育思想,我们则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得益者。在母校建校95周年之际,“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正是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学子们为艺的路径与动力。
池长庆 舞谷雪后花 180Ⅹ97cm 2022年
▼点击下图订阅2024年《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