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美院建校95周年|听中国画学院名家校友忆在校生活

美术报 2023-12-26

中国画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久,底蕴最深厚,且从未间断的教学系部,在95年的教学与办学历程中,培养和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校友,他们成为这所光荣学校的历史。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二级学院之一,中国画学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校庆活动。日前,校友座谈会和校友雅集在中国画学院举行。

座谈会现场

校友座谈会由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韩璐主持。他表示,“母校,是莘莘学子们永远的家,无论曾经奔赴何处,无论取得多大功名,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母校都是最包容,最有爱,最能触动内心柔软地带的客观存在与精神道场。今天是校友回家的日子,我由衷祝贺母校95周年华诞。”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说道,“时代在变化,传统笔墨在新时期的传承,需要由老前辈们指引方向。中国画学院要坚持守正创新,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五周年,庆幸的是我们中国画的根脉没有断,所有师生要在最古老的专业里传递新时代的声音。”

在学子的心中,母校不仅是教育学习之所,更承载了历届校友的美好回忆。叶尚青、李子侯、马其宽、徐家昌、姜宝林、卓鹤君、何水法、唐勇力、张伟民等老前辈们回忆学生时代峥嵘岁月,感怀恩师,感谢母校,共同回顾学校发展历史,展望学科发展前景。老先生们就如何画好一笔一墨展开讨论,鼓励在场学生们守正创新,创作展现新时代的风貌的作品。现场气氛热烈,在场的年轻同学们集体向老先生们鞠躬表达敬意。

叶尚青首先发言,笑称自己已经94岁高龄,主业是在家里养病,画画都是业余的。看到在座的各位师友精神丰沛,他内心由衷感到高兴。

李子侯畅谈道,在那么多年轻学生面前,虽然自己年纪大,但是思想不一定大。如今自己每天在医院、公园、家中三点一线,生活简单规律,偶尔画几笔意笔。希望年轻一辈更加努力,出更好的作品,将中国画的种子撒遍全国,把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传播开。

马其宽鼓励青年学生为艺术奋斗、为国家争光。感怀栽培自己的老先生们,自己上学期间深得一流教授的真传,为自己没骨小写意基本功的塑造打下好的基础,寄语现场的同学们精勤学业、求知进取。

徐家昌感概时光飞逝,中国美术学院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领军人物。在新时代,中国画要薪火相传,青年学生要多向老先生学习,在全国的美术界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姜宝林讲述了自己1962年入学之后的学习生活趣事,回想当时在校的老先生们的上课的细节和习惯,“潘老作画的时候有很多的小动作,会反映出他的个性。陆先生上课,你们经历过了才会知道他是相当严格,正因为这种严格的教学,我们学到了很多,相当感激……老先生们的教学各具特点,他们甚至会讲课讲到下午一点,学生是一句话都插不进去。”姜宝林回忆道。

卓鹤君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之情。他说道:“感谢母校培养了我,能留在学校里教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今天在学校碰到山水专业的同学很开心,面孔虽不熟悉,但是大家以后碰到我叫我老卓就行了。”并且勉励在场同学多画画,多参展。

唐勇力表示看到老先生们很激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九十年代前后的读书生涯,老先生们对于教学都非常认真,经常会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

在随后的雅集笔会中,老先生们在册页中留下了对中国画学院的祝福。叶尚青老师首先落笔——“活到老画到老”质朴天然;徐家昌老师画的秋柿,并写下柿(事)如意;马其宽老师现场作画“松菊犹存”,祝福中国美院九十五周年纪念日;陈穆之老师的“金石气”苍茫浑厚。老先生作画时自然而然的落笔生发,酣畅淋漓。

/最忆是南山/


78届校友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何水法:

1977年,何水法与恩师陆抑非先生合影

1978年,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平等竞争决策,我才有了参加考研的机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文革”之后中国花鸟画专业的首届研究生。两年的在校苦读,得到陆抑非、诸乐三先生的悉心教导,令我受益良多。

陆俨少先生(左)与何水法(右)

首先,是中国美术学院“传帮带”的教学方式。诸乐三、陆抑非、吴茀之、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学养深厚的老先生亲自教授,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精髓和智慧。老先生们的无私奉献,为学子作出榜样,也令我终身受益。此后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杭师大、美术报带学生,也传承着老先生们的“传帮带”精神。
左起何水法、陆俨少、姚耕云

第二,中国美院讲究“传统”的教学理念。当时在校上学生临摹课时,陆抑非先生多次提议我到浙江展览馆临摹六尺整张的吕纪《双雉山茶寒雀图》。一开始我没去,后来他发脾气地命令我,“你一定要去临的,不能怕艰苦。”我说“我一定去。”就这样,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到浙江展览馆跪在地上临摹。三个月后,临摹作品得到了陆老的肯定和好评,这幅画我现在还留存着。他还教导我们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去临摹,我又一次跪在展柜外的地面上临了六尺的林良《双鹰图》和崔白的《疏枝寒雀图》,那时邓白先生还在故宫专门为我们讲解。这段经历对我收获很大。

第三,中国美院“师古人,师造化”的教学方法。陆老一直鼓励我要到生活中去写生,这么多年我也始终坚持,仅菏泽写生就有15次。吴茀之先生也身体力行地教导我。记得有一次我陪吴先生去逛柳浪闻莺,路上看到山茶花,吴先生马上问我:“水法,你纸有没有?”我说没有,他掏了掏口袋,拿出一包香烟,里面只剩两根,把烟放好后,拆开了香烟壳,在盒子里层的白纸上,写生山茶花。我身为感动,老先生到这把年纪,还这么认真地写生。现在我恨不得把老先生的教学方法都奉献给学生,保留他们的优良传统。

沙孟海先生(左)与何水法(右)

第四,亲密无间、且无“门户之见”的教学氛围。我跟随陆抑非先生整整三十年(1968—1997),跟其他老先生们交往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之间的矛盾。陆抑非先生和陆俨少先生是隔壁邻居,从未因排名、画价等事闹过矛盾、有过怨言。吴茀之先生和陆老也是惺惺相惜。那次陪吴茀之先生写生完后,我们路过南山路80号——陆抑非先生的家门口,吴先生就提议去看看陆老。陆老见吴先生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老先生们师德品行之君子之风令人敬佩、处世态度亦令学生难以忘怀、永远值得推崇,世代相传。
何水法 人间四月芳菲尽 180x180cm


1980级校友

浙江画院原副院长、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张伟民:


研究生阶段陆抑非先生题赠的教学思想,张伟民奉与大家共勉:“獭祭而成,信手拈来。此对吾辈天资并不聪敏,而好学不倦到老弥笃者,一道韬光无悔之妙路。未眠老弟以为如何?甦叟。”


回母校就像回家一样,非常高兴。人似有两个家乡,一个是血缘家乡,回乡是与亲人团聚那是亲情,牵挂的是乡情;另一个则是精神的家乡——学校,是我们知识的源头、共同志向的源头,是事业出发的启点。今天与师长与几代同窗济济一堂,回到母校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时光,学校是不能割舍的精神家园。对学校生活的怀念,与先生们的敬仰,随着年纪上去愈发浓烈。

我是1980年恢复高考后首届分科招生进入浙江美院国画系,人物画八名,山水花鸟画专业各四名。虽只招四个学生,花鸟专业教师就有十位老师轮流授课,老一辈有诸乐三、陆抑非等前辈。无论青年学子还是先生们都铆足了劲,把学习作为人生起点,把教学视为青春再现。作为教研室主任的卢坤峰先生亲任班主任,专业上实行从入学第一节课到毕业创作一贯制的导师负责制,学校给予我们的是难以复制的教学条件和绝好的学习机遇。更有幸的是,系里藏画是由潘天寿任院长时偕老先生一起收集起来的历代古画,作为摹学的范本,成为实现“重传统、厚基础”教学理念的直接条件。记得曾经有扬州八怪之一黄瘿瓢的一套册页和任伯年的原作,装在画案前的壁柜供我直接摹写,让前来教室参观的赵无极先生,对我们学习古代绘画能有如此条件而羡慕不已。


张伟民 乱红飞过秋千去  195×173cm 纸本

进校时,我是年纪最大的,刚超过25周岁,非常幸运,我既能看到老先生又能看到年轻一辈。我当时已经在搞外贸设计工作,放弃工作重新回到学校一切从头开始,在学校里,大家的目标都很单纯,就是学习。大学记忆最深的是跟着马其宽先生赴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访学,拜见谢稚柳、唐云、朱屺瞻到李可染、田世光等等南北大画家。研究生时随着陆抑非先生进行专题性研究。陆先生给我上第一堂课就是如何读古画,如何把古画中的问题找岀来,在认识与改变的基础上学习古法。并把他的治学方法题赠与我:“獭祭而成 信手拈来”。先生说此题出自对李商隐作诗的感受,题示我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学习的方法。中国画系教学强调“重传统、厚基础”,正是老一辈艺术教育家思想的体现。

今天参加95周年庆典看到学校环境越来越好,同学们知识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创作主题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感到社会对中国画的创作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画出这个时代的中国画?的确不容易,我作为在这里的一个中间辈,希望比我年轻的同学们在学传统的同时,要把目光放得长远,知识面更宽,在新的时代发挥你们的青春才智。


1984级校友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何加林


怀文抱质——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今天回到中国美术学院,很亲切。我曾在这里工作了多年,现在成了校友,感觉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尽管中国画系的名字有了三次变更,现在是中国画学院,但还是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今天非常高兴看到了诸位老前辈们,而且身体也很健康,这是我们大家的福份。

后排左起:何加林、林海钟、张谷旻、陈向迅、卓鹤君、郑力、张伟平

记得当时踢足球参加首届“浙美杯”,为了买球衣,同学们捧一个纸箱子找老师们募捐,老师们毫无吝啬地捐了一大笔钱为大家买了球衣球裤,同学们也争气,拿了第一届“浙美杯”足球赛冠军,以此来表达对老师们的感恩。冠亚军决赛那天,由于雕塑系的同学身体素质都很棒,球也踢得好,如果硬拼未必能赢,于是,场下的同学们还拉了个横幅,挂在新教学大楼上,上书“雕塑系拼体力,国画系打才气”,来为球员呐喊助威,最后,我们不负众望地赢了雕塑系。虽然当时的学生并不多,但都很团结,而且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同学们在老教师们的身上看到了人品、画品、艺品,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何加林与他的大学同学

大学球队,前排左二为何加林

何加林的研究生时期

我是1984年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的,后来又考上了研究生并调入学校任教,2000年又成为学校首届实践类的博士研究生。在中国美术学院执教多年,从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从带本科生到带研究生到带博士研究生,可以说,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度过的,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了我、锻炼了我、成长了我。
何加林与他在中国美院工作时的同事们

虽然离开母校已经十多个年头,但母校的精神、母校的文化以及母校前辈们的学养都是我后来艺术生涯中汲取营养的源头之水。特别是导师童中焘先生、卓鹤君先生,他们从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上都给予我极大的教导和培养,老院长许江先生也对我在组织能力、教学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给予极大的信任和帮助,为我后来能够在北京顺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不仅是我的人生导师,也是筑起中国美术学院这座艺术殿堂的顶梁大柱。在母校95周年校庆之际,我祝先生们身体健康!艺术生命长青!祝母校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何加林在陆俨少先生家

何加林与导师童中焘

何加林与导师卓鹤君

1990级校友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


盛天晔与导师刘国辉先生共同创作

我1986年进附中,1990年入读国画系人物专业,那一年国油版雕工加上史论和师范总共只招了78人 ,现在每年本科大约有一千六七,还不算硕博。国书院从今年六月份开始独立为中国画和书法两个学院,高院长说中国画学院现在是整个学校最年轻的学院了。最古老的专业,现在成了最年轻的学院,机会和挑战并存。

以前国画系最好的传统,就是所有师生像家人一样,授受无间。时代变了,我们的传统要怎么接续下去,不妨听听前辈们的教诲。今年是建校九十五周年,九十五年前,前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潘老讲“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这气,是天地浩然之气,这身,是铮铮傲骨。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与古为徒,关键还要守正创新,这个“正”就是“根”、“魂”,人事有代谢,江山有更替,只要根魂还在,脉就不会断,文明就会赓续。

盛天晔近作


我有幸进入中国最好的学府最好的专业,有幸遇到马玉如先生和刘国辉老师,一个在附中时启我于蒙昧,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时提掖照拂引我到光明的方向去。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传统中国人的正直、善良和如婴儿般的纯真,他们也使我窥见了艺术荡涤情志摇撼心魄的美,使我相信,人间的真、善、美,是真的可以上达天听,与天地同频,与宇宙同脉的。九十五年前孑民先生的那一句“以美育代宗教”,一千年前的横渠四言,以及更早的“成教化,助人伦”,不正是“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吗?

绘画的目的,是藉由绘画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技进乎道,通过绘画使自己百十年的生命接上人类万千年的文明,一灯照隅,万灯照国,蝶翅的微弱振动,或许就能带来一场风暴。

人人都是接力者。我愿为人人,扇动微薄的蝶翅,成就世界之美好。


2010级校友

浙江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池长庆

2010年,池长庆随导师闵学林赴安徽写生考察

1982-1987年,我跟随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闵学林老师在杭州市业余美术学校学习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接受了浙派花鸟画专业的基础训练。1989年,又因教学的需要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插班进修,当时的班主任是祝遂之老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全面得到浙美书法专业的训练。这“两口水”是我从艺的“源头水”,也是我在杭州大学和浙江大学从事中国书画教育和创作的根基。2010年我有幸又在闵学林老师的麾下攻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花鸟画创作与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对中国书画的创作与研究,使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池长庆  寒铁 144X210cm 2021年

“以书入画”是宋元以来中国画创作的道统,赵之谦、吴昌硕等金石家笔下所探索的“金石入画”,又是清代道咸以来中国画笔墨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基因,由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们所创立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派大写意花鸟画正是这一基因的延续。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做到了把中国书与画互通,把文与艺相融,真正贯彻和践行了潘天寿先生所主张的弘扬中国笔墨精神的教育思想,我们则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得益者。在母校建校95周年之际,“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正是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学子们为艺的路径与动力。

池长庆 舞谷雪后花 180Ⅹ97cm 2022年

▼点击下图订阅2024年《美术报》



 编丨叶芳芳 YY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社庆活动圆满落幕
1169人合格,2022年度中国美术家协会个人会员申报终审公示
达·芬奇即将对话唐伯虎丨上博这个展,跨越了时空,超乎想象
经史·游艺·怀人——《国学与传统》后记
为“还愿”,村民信众将北魏晚期的摩崖造像用颜料涂抹“毁容”
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书法作品展在中国书法大厦开幕
永无止境的艺术探索之路
今天,丰子恺漫画如何契合时代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