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对于文明交流互鉴,中外艺术家这么说

俞越 施涵予 美术报 2023-12-26

现场播放“艺汇丝路”回顾宣传短片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现场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伟致辞


12月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之“主题发言”在杭州举行。本次分论坛主题为“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浙江省副省长胡伟出席论坛并致辞。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83国艺术家和国内艺术家代表等约150人出席论坛。


“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主题发言”部分,来自科特迪瓦、叙利亚、哈萨克斯坦、泰国、荷兰、新西兰、厄瓜多尔的7位外国艺术家与国内艺术家代表围绕论坛主题,畅谈艺术创作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作用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对艺术创作的积极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主持第一阶段


本次论坛活动分为两部分,其中“艺术对话”于12月1日下午举行。各国艺术家进行分组交流研讨,畅谈此次访华采风活动的创作经历和美好感受。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第二阶段


叙利亚艺术家哈马德·瓦辛讲主题是丰富而非消除》,他回顾了叙利亚艺术的历史、不同流派,以及近些年来叙利亚政府如何让叙利亚艺术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努力。他还特别分享了其对中国艺术的思考,他以中国的山水画为例,山水画在创作中,不仅提供宏大的意境,更是提供了冥想的对象,他认为中国的艺术更多的用来深思,“正确的冥想比什么都重要。


叙利亚艺术家:哈马德·瓦辛


有意思的是,中国艺术家张捷以《当良渚遇见世界》为题,亦跳出艺术的圈子,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良渚,以艺术家诗性的冥想,与哈马德·瓦辛所讲的内容一唱一和。


中国艺术界代表:张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张捷谈到,“文明需要在交融中进步,在进步中迭代。”良渚文明不是一个囿于小圈子的文明,在九道城门延伸出的广袤时空尺度上,它是具有强大的营造能力,是与中原文明有着深度交融的开放体系,是推动交流接续向前的动态过程,更是沉淀文明成果的历史坐标。良渚也启示着我们,人类对于美、对于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这种理解在过去凝聚着我们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和观念信仰,在未来也必将引领我们构筑坚定的文化自信、果敢的时代担当。回到当下,我们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如何向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张捷以良渚古国的“国”字作比喻,它有高大的城墙御敌,却没有规定只有什么人才能进来。正是因为我们提倡共享、发展共建,所以在古时,理念不同的部落也可以相安无事共存千百载,有交流、有贸易。“愿意接受我们理念的朋友,我们当然不会竖起高墙,我们可以给大家看比‘王’字多一点的‘玉’,看‘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看我们沟通天人、囊括古今的‘外方而内圆’,也可以沟通中外、兼容并包。”张捷动情地说道。


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欸布斯·库塞·玛蒂尔德

科特迪瓦艺术家玛蒂尔德·库塞·欸布斯·莫合于1998年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他表示,经过对中国书法、国画的学习,通过内省获得想像性和渗透力,他的作品将拼贴艺术手法和书法结合在一起,也可以看成是他的国家和中国艺术的一种碰撞。

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基里巴耶夫·努尔兰


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基里巴耶夫·努尔兰介绍是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据他介绍,学校与广东潮汕韩山师范学院已经开展了17年的合作,两所学校相互交换老师、学生,两所学校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表示,良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接过艺术创造的接力棒,打造新的艺术里程碑。


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


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分享了三个对中国的印象:中华文化的根基,科技的发展和近些年来国家的进步,中国的人文,他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想要建立一个博物馆,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他表示,艺术让世界更加和平。


中国艺术界代表:王绍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广东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就广东如何请进来、走出去进行介绍,他表示,广东美术馆致力于构建一个国际化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平台,与国外多个艺术机构、艺术联盟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关系,策划多个展览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进行巡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一直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特别是现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下,将在东亚地区的直接交流,慢慢辐射到欧美、全球化,“艺术是不需要翻译的,我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做好。”


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埃德·安东尼乌斯


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埃德·安东尼乌斯与我们分享了近些年中国艺术家与荷兰艺术家,利用不同的平台展开交流合作,不仅仅是“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更是身体力行地在实践。


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


新西兰的文化景观独特之处就在于两大文化共存,一个是土著的毛利人,另一个是近代的欧洲定居者。除了毛利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外,新西兰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多元的社会,来自太平洋岛屿、亚洲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浪潮,让新西兰的文化之景更加多元丰富。艺术召唤着我去连接、理解和赞美那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真正非凡的多元文化,作为一名画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通过艺术与人建立联系,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超越语言的人际关系。所以我认为艺术可以超越语言障碍,促进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艺术这个联系的纽带召唤着我们感受世界不同的文化。


厄瓜多尔艺术家:伊莱斯卡斯·冈萨洛·埃尔南


厄瓜多尔艺术家伊莱斯卡斯·冈萨洛·埃尔南以实际的例子,向我们展示文化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他以艺术家的敏感性,以艺术的方式对全球变暖、海洋、植被等的影响作出反应,让艺术成为一种强大的媒介,战羡对整个地球的关怀。


中国艺术界代表:余旭红(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五年周年,中国美术学院的12支团队分别赴世界各地,现场感知人类文明演进的脉搏,在世界文明史的大视野中,重新思考艺术的源泉,通过艺术的方式解读世界文明史,追溯本源、关注当下、畅想未来。余旭红表示,艺术的“艺”在中国的甲骨文中,是一个半跪的人在种植禾苗,它体现了对艺术的敬畏对本土的尊重。在古希腊,艺术女神雅典娜有一双猫头鹰一样的眼睛,她能穿透黑暗、看见光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艺术的起源都与“爱”相关,它是艺术家内心需要的外在表达。艺术是不用翻译的国际语言,我们通过“艺汇丝路”得以相识、相知,我们通过作品Face to Face、Heart to Heart。




主旨演讲——许江:我们让世界看什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发表主旨演讲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许江的主旨演讲中,他借由“外国友人来了,我们让他看什么?”发问,深情回顾了1924年,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先驱蔡元培和当时还非常年青的艺术家林风眠在斯特拉斯堡的相遇,以及四年后国立艺术院成立,开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中国美院与法国莱茵高等艺术学院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联合主办“致敬2018”的项目;2018年冬季,中国美院在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举办的名为“From/To: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现场”的特展等等。现将其发言速记附上:


“外国友人来了,我们让他看什么?”这大概是我当院长二十年想得较多的问题。最早,我会带他们游西湖、攀孤山、品读苏东坡。如果是晴日,我们共同体察“水光潋滟”“翠碧晴岚”;如果遇雨天,我们同看“白雨跳珠”、纷乱入船;我还会将林和靖梅妻鹤子栖居之地,“林社”小楼和林风眠创办美院的往迹旧事串连在一起,述说湖山如画、岁月如歌。


象山校区建成,我会带老外游校园,山北迴院、山南叠楼,长廊环接、土壩勾连,这些新建的廊台门窗面向青山,我们看山水、看四季,看遥远的自己。我最喜欢在山南大樟树旁,说草木,说《诗经》,春日说“桃夭”,冬日说“祟丘”,大树旁的民艺馆总有充满民间意蕴的展览,在校园的最南端国际设计博物馆,具有国际设计艺术在中国、在亚洲最丰的收藏;群楼相照、天山共色,这个校园因山水而闻名世界。


良渚,中国的一片好水,在杭州与余杭区的大力支持之下,经过五年的努力,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已然建成,这沟渠纵横的田陌,变作一片风帆叠起的校园,林木葱葱、水流泱泱!这个校园最大的特点是“居学一体、心目相和”。同一座高楼,上下居学,在“高远”中完成青春的日日塑造;在“深远”中向着未知的深处用功;在平远中,怀玉报月、心系远方;屋顶的眺望空间引领着大家的远望,底楼浑然一体的巨型工坊,将“智识、手工、修为、互鉴”,编织成一个延绵无断的广袤空间,编结成一个生命体,得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訇然洞天。“望远”与“洞天”彼此相照,这一片蜿蜒伸展的屋宇,俨然又是一片山水、一片伴水居学的“心灵山水”。


这么多年,中国美院学术建设的核心方法是全球与本土的“双轮驱动”。2018年冬季,中国美院在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举办了一个特展,题目叫“From/To: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现场”。From,从何处来?To,到何处去?入夜,旧金山美院展顶广场灯火闪耀,我们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我的致辞题目叫“从去处来”,我说:“From/To”,从去处来,从去往的地方而来;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在西行远道上,向所有的人自我介绍“我是从东土而来”。显然,这个“东土”是为对方而言。唐僧如若在中华本土,是不会自称“东土”的,他是站在听话者的立定之所来述说自已的由来;抑或,那唐僧不是西行、而是向东,越过重洋,到了旧金山的湾区,他一定会自我介绍“我是从西岸来的”,这太平洋的西岸,烟云无尽、骇浪滔滔的西岸,正是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正是中国的江南城市上海和杭州!

多年前,中国美院的团队,在中国上海黄浦江西岸的一片工业废墟上,在老机场、老沟壑之间,举办了名为“西岸”的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式上,有一场以巨型水泥搅拌机为现场舞台的现代剧《奥德赛》。


上海,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也是半殖民背景下华洋杂粹、文明互鉴中交揉成长的现代之城。那个周遭里的机器、工棚、油罐正是这座历史的遗存。这个现代剧借用“奥德赛”从去处回来的历史纠结,喻比这座巨城从半殖民的天幕下、从文明互鉴中缓缓走回的宏大史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巨大搅拌机的平台上插着的上千棵青苹果。后来,这片废墟之所举办了两届“西岸”双年展,接着几年,这片热土建造了近十座大型美术馆,“西岸”双年展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西岸”艺博会,今天,西岸艺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也是最有质量的艺博会。


旧金山美术学院的展览是中国美院九十年校庆的重要活动,几乎在那一年之前,中国美院与法国莱茵高等艺术学院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联合主办“致敬2018”的项目。


这个盛大的展览、这个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事件,为什么选择在斯特拉斯堡举办呢?在开幕式上,斯堡市长助理阿兰·福坦莱尔先生讲述了其中的历史因缘,他说:“1924年,一群年青的中国艺术家来到斯特拉斯堡,他们在莱茵宫举办了首个中国美术展览会,这是中国艺术在欧洲的第一次盛大展示,成为中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次新文化宣言。更重要的是,正是这次展览,使得两个重要的男人在斯特拉斯堡相遇了,他们就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先驱蔡元培和当时还非常年青的艺术家林风眠。这次展览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它预示了“中国国立艺术院”的诞生,就是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四年后,林先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立美院院长,开启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这是一个发生在中法两国之间的艺术传奇,更是斯特拉斯堡这座城市的骄傲。”这是一个欧洲的文化官员关于中国历史的叙述。


的确,1924年,以林风眠为首的26位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期待拉斯堡策划了第一次在欧洲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1928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力邀下,林风眠先生组建国立艺术院,开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


生命当长歌,记忆到永远。经历九十多年后,林风眠的后继者们与斯特拉斯堡再续前缘。在这九十年前先辈们举办展览之地,在同一个大厅里举办了大型展览。“然而,我们再次重访斯特拉斯堡,不只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汇聚整个世纪的能量再次上路。”这是总策展人、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揭开了“致敬2018”序幕时的宣言。在莱茵宫举办的“山水:一份宣言”,不仅仅是一个影像、声音与空间结合的多重感知现场,其目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串联历史,凝聚能量,倾诉文化交流中所蕴涵的史诗般的力量;是以这样的方式来重新演绎山水、互鉴文明,重建一个世界观与美学的跨越文化的共同体。


山水,不仅凝聚着中国人的视觉经验,而且承载着中国人的伦理诉求。这个展览关于“山水”的法文翻译非常的复杂,其意义即是“指向构造世界观的宇宙的技艺”。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山水正是一种世界之观,这个展览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新媒体的现场,将渔樵、亭台、草木、云水、舟桥、山石等抽绎重组、群体放大,幻变成一片桃花源一般的史诗震撼。


在这里,绘画与影像揉在了一起,历史与现实揉在了一起,揉成一片联想的空间。“青山青史谁千古,输于渔樵话未休。”当跨世纪的风云化作山水间的青石花树,而人生无尽的行旅变作岚气与微风,“山水是否可以成为人的终极家园?”这是来自整个人类纪的发问。人类纪,是一个不断自我生产着的炼墟。人要重新设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重新学习与万物相安相处。


如何与自然一起创造世界?在这个成败循环、兴废反复,并不断归于空幻的“盛墟”中,山水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重新开启世界想象、重建人的创造力和造化之功的道路。当时,正是在这个见证中国文化百年之变的大厅的中厅,来自世界的艺术史家举行了“未来媒体/艺术宣言”的论坛。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讲到的“From/To”这个展览。在这个开幕式上,代表旧金山美院发言之一的是他们的老院长马丁先生。马丁先生是美国西部画坛的著名艺术家,时年九十一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马丁先生就率团访问杭州,与中国美院开展有质量的文化交流,揭开了两校之间文化对话的历史。2017年,马丁先生以九十高龄重返中国美院,举办了“无所容形”的大型展览,并将他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和近年新作30余件捐赠中国美院。


在那个开幕式上,马丁先生走上前来,用他炯炯有神的双眼环视了一周,发出了严厉地发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中国艺术界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老先生的发问让我们吓了一跳。也许他比我们更多地了解情况,故有此犀锐一问。第二天,他陪我们看了旧金山亚洲博物馆之后,与我们握手告别。三年后,2021年,马丁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后旧金山美院宣布关闭,令全世界猝不及防。


为什么这样一所久负盛名的美术学院黯然关闭?为什么马丁院长有此犀锐一问?在众多的关于当代艺术的论坛上,我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焦虑。这种焦虑源自于当代世界及其迅疾发展的深度洞察,它源自那些具有担当意志的人文思想者的牵挂和忧患。


如何面对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风潮的种种变化?如何面对数字变革?面对ChatGPT裹挟而来的对于传统技艺的恐慌与忧虑?如何克服虚拟化、技术性、碎片化所带来的人与世界的疏离、人的感受力的畸变?这些都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共同忧患、共同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给老外看什么”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内涵性的的问题。种种变革性的奇观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浪潮,我们在做什么?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头顶世界优秀文化之天,脚踏火热现实生活大地,反省时代的感受力,坚守艺术与教育的使命,磨洗全球变革的广袤理想,淬炼本土振兴的深度关怀,像工匠般劳作、像哲人般思考,在这些方面,我们做了什么!


2018年,国美校庆九十年之际,我们为良渚校区培土奠基之后,我来到良渚遗址。天苍苍、野茫茫,山水的气象笼盖四方,我感觉一种根脉在脚下生长。站在良渚遗址皇城的主台基之上,向着东方远望,那里是一座巨城,我们感到了一种永恒的对峙:城市与山水的对峙,变化与恒常的对峙。在这个宏大的对峙中,我们又看到了自己生命青春的朝朝暮暮,看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未来!一个“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的历史正在打开,一个灿烂的新天地正喷薄而来!


谢谢大家!

▼点击下图订阅2024年《美术报》



 编丨俊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五大特展重磅来袭!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开馆
到安徽博物院赏“南京博物院珍藏明代文物 ”
常玉又一件亿元作品!《花毯上的侧卧裸女》佳士得秋拍以1.87亿港元成交!
真实不虚——读《唐子农金石系列·二十四诗品印集》的联想
众多真迹!辽宁省博开精品大展,晋《曹娥诔辞卷》仅展30天
“纵横气”“狂狷气”?深度解读刘海粟书法的机会来了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