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赏析丨故宫藏玻璃精品:看流景凝霞的璀璨世界

美术报 2023-12-26

近日,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澄凝琼英——故宫博物院藏玻璃精品展”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

该展览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藏17—20世纪中、西玻璃文物与相关研究成果的首次集体亮相。展览甄选故宫珍藏玻璃文物120余件(套),以“瑶琰映彩”“迸火流金”“流景凝霞”三个单元,多方位展现玻璃精品的色彩、器形、装饰、工艺及其在宫廷生活中的使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历史上对玻璃的称呼有许多,例如“璆(音球)琳”“琅玕(音郎干)”“颇黎”“琉璃”等。到了清代,宫廷普遍使用“玻璃”一词,民间以山东博山为代表依旧沿用“琉璃”的称呼。晚清民国时期,用“料器”指代玻璃的现象在北京兴起,大约是源于玻璃制造行业中对于“玻璃料”或“硝子料”简称为“料”所形成的文玩行话。

缤纷多彩的玻璃世界

赤、橙、黄、绿、青、蓝、紫,玻璃在不同金属呈色剂的加持下呈现出缤纷效果。据档案记载,仅单色玻璃在雍正时期就可达到三十种颜色,其中分为涅玻璃(不透明玻璃)和亮玻璃(透明玻璃)。在单一色彩的基础上,利用玻璃的熔融特性,还实现了玻璃多色混合、套玻璃等一器多色的工艺效果。

展厅中的一组透明磨花玻璃渣斗为清中期时作品。三件渣斗均为有模吹制,成形后再经刻面工艺琢磨加工而成。乾隆时期档案中记载有“磨花玻璃”一词,与此器物所用工艺吻合度颇高。这种层层交错排列的棱面装饰可追溯至罗马时期(公元1—2世纪),常见于萨珊玻璃(公元6—7世纪)。

透明磨花玻璃渣斗

清代的玻璃制品中,通透、澄澈的蓝色似乎被格外偏爱。

天蓝色透明玻璃花口双耳瓶子

天蓝玻璃天球瓶

清代玻璃色彩的绚丽,造型的丰富,在以往中国玻璃史上所未有。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秉持着雍正皇帝“不要失其内庭恭造之式”的谕旨,一方面汲取传教士们带来的欧洲先进玻璃技术,一方面在外形设计上力图不失传统,致使清宫玻璃既保持着同宫廷玉器、瓷器一样的宫廷风范,又不时闪烁着域外文化的特殊魅力。

清代宫廷造玻璃突破工艺壁垒,纹饰表现上力图与御窑瓷器比肩。龙纹、螭纹等御用题材自不在话下,花鸟纹、折枝花纹等文人气息浓厚的样稿也同样工整清丽。瓷器之外,漆器、铜胎珐琅器也是效仿的对象。有清一代,玻璃器跻身于宫廷御制传统工艺品类之列,独树一帜。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图瓶

展览中,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白套红玻璃缠枝花纹吊式炉,炉器身模具吹制成形,足与耳模铸后再用铆棒粘接成器,造型仿青铜鬲。鬲作为烹食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代晚期转变为盛食器。乾隆时期出现套玻璃“五供”器,即一炉、两烛台、两瓶(觚)。鬲式炉是当时最常见的供炉类型。

白套红玻璃缠枝花纹鬲式炉

与上述鬲式炉工艺相仿的,有一件白套红玻璃双龙赶珠纹玉壶春瓶,同样以套玻璃工艺成器,白玻璃为地,雕琢外套红玻璃呈现层层密布蕉叶、缠枝、如意垂云等。腹部一五爪龙追逐火焰珠纹饰为清代皇帝御用纹饰。整体装饰布局与御窑瓷器相仿。

白套红玻璃双龙赶珠纹玉壶春瓶

清宫玻璃造型追古崇礼:远效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近仿前明的三足炉,当然也大量借鉴同时期瓷器和玉器造型。双陆瓶、八棱瓶、天球瓶等成为清代玻璃烧制的定例。外形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乏展现材质塑形的特点,焕发超出时代的审美气息。

铜胎画珠珐琅嵌玻璃冰梅纹瓶

现场展陈的各种玻璃碗

展览中的一件清雍正时期的黄玻璃天球瓶为模具吹制而成,通体呈均匀鸡油黄色,因色泽犹如新鲜的鸡油得名。烧制黄色玻璃的呈色金属是铁或锑,呈色有深有浅,其中鸡油黄色最是好看,但烧制难度也最大,成功率很低。这件作品色正且纯,呈色极佳,十分珍贵。

黄玻璃天球瓶

清宫烧造玻璃器,有文献可考。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 正月二十一日……持来宜兴钵一件”奉旨“再照样将呆青、呆黄、呆金黄玻璃钵做几件”,“再照样另寻宜兴钵一件,交与烧造磁器处做样将均窑、官窑、霁青、霁红钵各烧造些……”同年五月二十二日做得“呆青”“呆黄”“呆金黄”玻璃各一件。翌年十月十九日,“将霁红、霁青、官釉、均釉瓷钵二十四件”持进。

清雍正 蓝色玻璃盖钵

清宫收藏的西洋玻璃器,晶莹可爱,而这些19世纪的西洋玻璃器,也部分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件西洋透明玻璃回纹盖碗,碗盖、身遍布凸起菊瓣纹、小圆珠组成的回纹、联珠纹,为压模成器同时成纹。压模法是工业化生产玻璃器皿的主要方法。18世纪,欧洲为主的艺术品市场受到“中国风”影响,出现一批受东方传统器形影响的器皿,盖碗便是其中之一。

西洋透明玻璃回纹盖碗

西洋透明玻璃菊花纹瓶

繁荣的玻璃制作工艺

清代玻璃发展辉煌的一大标志便是吹制技法的恢复。造办处玻璃厂从创建伊始便以模具吹制为主要成器工艺,并辅以各类冷加工工艺,一改南宋以来罕见吹制容器的境况。在此基础上,套玻璃、玻璃胎画珐琅、点子玻璃等诸多工艺逐渐繁荣起来。

展览的第二单元就聚焦于清代玻璃器制作的各种工艺。《颜山杂记·琉璃》记载明代有生产“空之属”的泡灯、鱼瓶、佛眼等吹制器,现仅存明代模制玻璃仿玉配饰。清代宫廷引进了欧洲先进的玻璃配方,可以进行复杂的吹制操作。除自由吹制小件器物之外,模具吹制是制作复杂器物的重要手段。用金属吹管蘸取玻璃料探入器范中吹制,成形后脱范、打磨,辅以雕刻、绘画。

自由吹制 清乾隆时期四色玻璃瓶

清宫造办处档案中也常见“套玻璃”这种称呼,实际上是玻璃满套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品。例如白套红玻璃,白套蓝玻璃等。以胎芯颜色在前、外套颜色在后来称呼。

白套彩色玻璃双蝠纹瓜式水丞

清代刻花玻璃大体分为金刚钻刻工艺与车刻刻花工艺。现存少量康熙时期的金刚钻刻花玻璃。该工艺兴起于5世纪早期的威尼斯,在玻璃表面用金刚钻嵌头的刻笔进行绘画刻磨。雍正时期,刻花玻璃大量借鉴传统琢玉工艺,今天普遍称之为「车刻工艺」。由于车刻技术发展成熟,车刻年款从此时成为清宫玻璃的规范,直至宣统时期。

17—18世纪,欧洲车刻技术再度复兴。他们更多利用车刻后切面的磨砂效果表现纹饰。参考这一效果,清宫玻璃也尝试在透明玻璃上以车刻工艺创作。

清代车刻刻画工艺玻璃制品

展览中的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绕彩丝玻璃瓶很有现代感。绕丝工艺是在成形的玻璃胎表面粘附其他色彩的玻璃熔液,并将后者牵拉出丝,绕于旋转的玻璃胎芯上形成螺旋排布。

清乾隆时期的绕彩丝玻璃瓶

缠丝玻璃器物更加精致。缠丝工艺的特点是根据乳白色玻璃条棒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方式,形成复杂但优雅的视觉效果。宫廷档案中将此种工艺描述为“缠丝玻璃”。

18世纪威尼斯西洋彩色缠丝玻璃双耳盖瓶

清代皇帝勤于政事,文房用品是他们每日接触最多的器具,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玻璃文房器物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更加凝聚了皇帝的审美情趣。乾隆时期烧制成功金星玻璃而制作了整套金星玻璃文房用具,熠熠生辉,雍容华贵。

玻璃因取材方便、可塑可雕、晶莹剔透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材料装饰着清代宫廷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书房案牍之间到闺房妆奁之内,大到可映整身,小则盈握在手。

点翠嵌玻璃饰品

缎心绸边钉玻璃珠石榴纹骨柄团扇

玻璃彩画

历经二百余年的清宫玻璃生产为中国玻璃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带动下,古籍中的“千年冰”最终走入现实生活。清代玻璃融汇中西技艺之特长,绽放出超越时代的魅力。

▼点击下图订阅2024年《美术报》



 编丨ZYJ  来源丨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许江:美术报的这三十年
美术报总编辑杨丽:感恩三十年相伴,未来续写大美育大美术时代新篇章
美术报创刊30周年庆|三大榜单揭晓,谁是风云人物
秋兴正酣——读王清杰的画
浙江省的艺术“新峰人才”交作业,追寻“日新之道”
艺术家为什么要读点书?
从海出发,探索大航海时代东西文化交流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