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的家国情怀,向来别具吸引人的魅力,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传奇。
《三字经》里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听起来是赞扬女子的好话,却带着些奇怪的味道——连女人都这么努力,你们男人还不努力,丢人不丢人?
听听——“连”,仿佛女人的宿命就是依附于男人,相夫教子,买菜做饭,有个别不一样的就能展览展览。
从古到今,女子们都一直作为“理应被保护”的形象出现;即使今天“男女平等”的旗帜被一次次高树,这种千百年来濡染进潜意识里的强弱对比,依然难以消除。
当本应柔弱依人的女子昂首挺胸地担当起家国天下的重任,做出节烈的事业,这样的行动似乎天然染上了一抹悲壮雄奇,人们且惊且叹。花木兰、孟丽君,她们的名字也正是因此闪闪发光。
这大概也是杨门女将的传奇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
从降生于天波府或嫁进杨家大门的那一刻起,杨门女子就开始浸润在先辈家国情怀的熏陶中。“撼山易,撼杨家将难”,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让故事外的我们都倍感安全。肉体的力量或许因为性别而有不同,但精神的力量却不分男女。用今天的话来说,杨家人用世代的行为选择强化形成了这个家族共有的思维模式:首重国家生民,在生死为国的信念下寻找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百折不改。
所以,当前方战报连同杨门最后一个成年男丁阵亡的噩耗传来,年满百岁的佘太君在悲痛之余,问的是“边关之事,可曾奏禀圣上知道”。
杨门女将以国事为重,却有大臣认为应当和侵略者议和,不能抵抗。理由,当然也很充足:杨家男丁伤亡殆尽,无将可派,侵略者气焰高涨……而佘太君却唱出了力度相当地“说什么无有良将选,说什么求帅难上难”。
杨门一众丧了夫丧了子的媳妇们没有相拥哭作一团,而是纷纷以沉默而有力的姿态换上了战袍。
“穆桂英抖威风勇似当年!”
“可晓俺众女将的威名!”
“俺杨家要帅有帅,要将有将。一门忠勇,盖世无双,刀斧不惧,就是不能求和!”
同时,她们也是一群具有母性温婉的中国女人。
为了能上战场,小杨文广在曾祖母的注视下和妈妈穆桂英比武,妈妈面对杨文广的成长又欣慰又担忧,她严肃脸地“凭本领比输赢”,却悄悄一勾手:“我让儿三分呐。”
所以,杨门的女将们首先是“人”,然后,是一群奋斗者,是一群利他者,更是一群牺牲者。或许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所以更觉得她们可贵、可敬、可歌、可泣,所以她们被传颂千年。
我们称赞强大的女子们,常说“巾帼不让须眉”。事实上,也有无数的故事在一次次地向我们证明,女子的精神力量绝不逊色男儿。
那些故事在新闻里,在戏台上,也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