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头条】百年百部学党史|传承的精神——京剧《红军故事》
长路上英雄血红霞万丈,多少人求真理浴血翱翔。万千英烈捐忠骨,才有那一座丰碑闪金光。这座碑是共产党奠基石,这座碑是中国人的厚脊梁;这座碑是榜样万代景仰,这座碑是灯塔为咱领航!
这段壮志豪言出自京剧《红军故事》,在红军过草地最艰难的时候,这番话道出了为共产主义捐躯的战士们心中的信仰,道出了两万五征途深远的意义。
剧目介绍
国家京剧院创排的京剧小戏《红军故事》,由张曼君任导演,胡应明、徐新华、王宏编剧,在京剧艺术现代化的创新上进行了探索,通过三个感人的小故事“半截皮带” “半条棉被”和“军需处长”展现了红军过草地时最艰难的三个问题——难裹腹、难宿营、难御寒,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
我们看到了在食不果腹的行进中,截取浸染亲人鲜血的皮带燃起炊烟的老班长;看到了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小女兵,剪下母亲信物的棉被给予一个老人半个世纪的温暖;看到了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军需处长,在我们面前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该剧运用京剧特有的表现形式配合油画设计般的舞美,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同时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性。
历史回顾
红军长征时最艰苦的就是过草地。1935年8月21日,红军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这里所谓的“草地”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沼泽地,下为泥质沼泽,又有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红军经过的草地主要为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每年的5月-9月为草地雨季,气候条件最为恶劣,而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
油画《红军过草地》 张文源 1977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在藏民带领下辨认野菜,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右路军过草地用了5天,左路军大概用了6天。高原缺氧,天气多变,风雨雪交加导致的泥泞、寒冷、饥饿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短短的几天时间,留下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如张思德吃毒草,彭德怀杀牲口,毛泽东让晚饭,全军上下拧成一股绳走出困境。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这是红军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色文旅
红军长征中最最艰险的一段路程,发生在四川红原日干乔大沼泽。1960年中央政府决定在红原地区建置县制时,为纪念这片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周恩来总理将其命名为“红原”。日干乔大沼泽位于红原县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其边界上还立着周恩来题写的石碑“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
阿坝州-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红军文化旅游区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与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米亚罗风景区毗邻,处于大九寨国际旅游核心区。红原大草原景区由7个旅游地组成,除了日干乔大沼泽之外,还有月亮湾草原生态旅游区、麦洼寺宗教文化旅游区、达格则自然生态及宗教文化旅游区、刷经寺森林公园内及文化旅游区、色阿柯河藏乡风情旅游区、雪玛格勒冰川遗迹及自然生态旅游区。
春 | 夏 |
秋 | 冬 |
阿坝红原大草原极致的“春、夏、秋、冬”
红原大草原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每年6月中下旬就会变成一片花的海洋,被称为高原“金银滩”,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54万人次。夏季的雅克音乐季共吸引12.8万人次现场参与,在藏民族流传这样一句古话“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用欢声笑语驱赶漫漫寒冬。
转载自:中国艺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