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2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国家京剧院召开新闻媒体恳谈会

12月7日,国家京剧院召开新闻媒体恳谈会。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魏丽云,副院长林琳,副院长王培,演员、演奏员代表,院办公室、创作中心、演出中心、宣传与资料中心、梅兰芳大剧院等部门相关人员,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央视)、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香港文汇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京剧》《中国戏剧》《中国演员》、光明网、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文旅中国、澎湃新闻、搜狐、一点资讯、快手平台等22家新闻媒体的28位媒体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院长王勇主持。王勇院长首先代表剧院向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剧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诚挚的感谢。随后,剧院参会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向新闻媒体介绍剧院演出、演播、宣传等情况。宣传与资料中心副主任罗艳琳介绍剧院宣传工作,传播渠道上,剧院紧靠传统主流核心媒体,积极拓宽新媒体宣传渠道,着力搭建剧院自媒体矩阵;宣传模式上,希望能在现有宣传模式的基础上,与各个新闻媒体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多做深度报道,多角度组织选题,树立剧院行业引领形象。梅兰芳大剧院总经理安德志介绍梅兰芳大剧院经营情况及宣传工作情况,梅兰芳大剧院共有三种宣传途径:一是自媒体宣传;二是通过戏迷群达到宣传推广目的;三是发挥剧场优势,对观众和途经剧场的人进行宣传。创作中心主任彭维介绍剧院艺术创作情况及规划,剧院将以著名作家、剧作家陈彦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主角》为蓝本,邀请著名剧作家徐棻、徐新华共同改编创作同名京剧;计划创作讴歌祖国统一主题的《纳土归宋》;计划发扬剧院创作传统和剧院人才优势,改编顾锡东编剧的越剧《五女拜寿》;计划改编元杂剧剧目、大戏《下陈州》;计划对庆祝建党百年剧目——现代京剧《风华正茂》进一步修改打磨;计划完成并推广合作剧目、大戏《张謇》;计划创排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编剧的《锦衣》;计划完成京剧改编外国经典题材《魔笛》等。演出中心主任朱利均发言,介绍剧院演出基本情况及宣传思路,演出宣传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报刊文章;二是地铁海报、电视、电台;三是网站资讯视频资料等。国家京剧院的品牌演出“春之声”“秋之韵”“这里有戏”等既有演出市场的需求又承载着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的需要。院办副主任易玲介绍剧院线上演播工作情况,一是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创新推广京剧艺术,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二是科技赋能,制作精良,《龙凤呈祥》演播打造行业标杆。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自2020年至今,剧院所做的演播工作,是在院领导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成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关心,和社会各界、以及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对我们守正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和真抓实干,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京剧院演出团代表交流发言。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发言,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再好的剧目都需要靠角儿。年轻人与时俱进,但在技术层面远远比不了前人,要抓紧时间守正创新,向老师学习本领。剧院也要注意建立奖惩机制。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海燕发言,进入数字时代,跨界融合、“互联网+戏曲”,打破舞台时空限制,传播范围广、观赏时间自由,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观众的多元审美需求。京剧院有很多优秀人才,我们要多利用新兴媒介,培养更多年轻人。一团演员郭瑶瑶发言,现在缺少如“青京赛”等展示青年人才的平台,希望能够有更多平台给青年演员锻炼机会。
一团演奏员李果发言,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多开展京剧讲座、体验课、剧目导赏等活动,创新形式,形成特色宣传品牌;通过网络直播、慢直播、VR技术,吸引更多的观众,传承国粹艺术。
二团演奏员李中华发言,步入信息时代,希望多宣传青年演员,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二团演员张佳春发言,在剧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有很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取得了很多成果,接下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进取。

二团演员李博发言,现在主要的宣传媒介是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希望可以多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三团演员王润菁发言,现在提供给青年演员的平台相对较少,要多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我们这些演员要履行好“传帮带”的责任义务。
三团演员田磊发言,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酒酿香,然后做好宣传。三团演员姜美伊发言,我们要多运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给青年演员更多演出机会。
参会新闻记者了解了剧院宣传、演出情况之后,踊跃交流发言,提出建议。《人民日报》郑海鸥发言,建议在演出前发布专业普及导赏;宣传加强“共情”能力,站在用户的角度,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要直面现在的环境,“国风”现在有很大的市场,建议发动更多年轻人,建立自己的品牌阵地。

新华社周玮指出,现在是京剧艺术发展最好的时代,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建议:一是出人出戏出效益,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新创剧目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三是推出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相应推出系统方案。
《光明日报》苏丽萍发言,提出主旋律作品创作要挖掘深度;建议除了传承传统戏,也要传承演出新编戏,如国家京剧院1995年创排的《北国红菇娘》,行当流派齐全,阵容齐整,可以考虑复排;建议在官网、新媒体平台等丰富演员的艺术资料,加强在快手、抖音等的线上传播;建议重视评论工作,建立自己的专家评论库。

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孟颖发言,步入网络时代、视频时代,戏曲有了新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建议组建新媒体团队,让观众了解演员的台前幕后。
《香港文汇报》张宝峰发言,建议创作、宣传加强新闻性和时效性,贴近重大政治社会背景,如明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可以贴近这一背景进行创作宣传;创编演加入香港元素;给香港青年观众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加强两地交流。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杨倩发言,介绍了文化和旅游部官网线上展播、宣传工作、文化资料展馆的规划,梳理了与国家京剧院的合作历程,表示将会继续为国家京剧院继续提供平台,加强合作。

《中国演员》高扬发言,建议要挖掘京剧艺术的“时尚点”,围绕时尚点进行宣传策划;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剧目创作要像《龙凤呈祥》一样,考虑“拴角儿”问题;新编剧目创作既要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又要和京剧本体相契合;宣传上要挖掘京剧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

《中国京剧》封杰发言,国家京剧院要继承传统,坚持主旋律,注重社会效益;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角,就是绝技、绝艺、绝活,演员要有真材实料,剧院宣传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建立自己的评论团队、新媒体团队;剧作家、演员要加强文化积累,多读书,多学文化;宣传要深挖京剧院的特点。

快手王丹发言,传统文化越来越走进大众视野,接下来可以做以下尝试:一是慢直播,即“浸入式直播”。通过直播演员化妆、穿服装等的台前幕后,让用户能够离京剧的距离更近。二是打造人物IP,这是投入少,回报多的方式。受众关注角儿,才能关注剧目,关注京剧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优秀文化的魅力。

因会议时长限制,部分记者未及发言,会后特发来文字建议。光明网宫辞表示,剧目创排可大胆一些,剧目选择上可以向经典网络文学作品、经典国风动漫作品等延伸,这里面也有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的优秀作品,背后有庞大的粉丝圈,可以吸引年轻观众真正走入京剧院;演员培养可以再大胆一些,尝试让年轻演员借助综艺节目东风。快手倪超表示,快手宣传京剧有四个“新”:一是新IP,京剧品牌IP的打造,如“京剧的夏天”一个月的播放量达到7000多万;二是新路径,线上直播每周定期打造传播矩阵;三是新网红,打造京剧网红,跨界出圈;四是新消费,从吸引——增进粘性——成为铁粉——促进文化消费。此次恳谈会,中央重要媒体、行业主流媒体、首都和香港知名媒体齐聚,报纸、电台、电视台、专业期刊、网络媒体和热点平台共话,一起为国家京剧院宣传工作出谋划策,共同助推京剧艺术的传播弘扬。与会媒体纷纷表示,此次由国家京剧院策划召开的媒体恳谈会,形式新颖,内容务实,参与媒体类别之多,规模之众,都属少见,充分体现了国家京剧院对宣传和媒体的重视,彰显了国家院团的站位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将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国家京剧院的各项工作,与剧院一起,携手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贡献力量。最后,王勇院长作总结发言,要求剧院各部门今后要紧密与媒体记者保持合作,邀请媒体记者随团参与外地演出,来院探班创排、观看演出,参加创作策划研讨等,深入到剧院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王勇表示,今后剧院工作的开展,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开展艺术创作。今年,国家京剧院秉承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传统戏“三并举”的剧目方针,制定了《国家京剧院“十四五”艺术发展规划》《国家京剧院2021年—2023年创作计划》,较为具体详细地制定了《风华正茂》《主角》《纳土归宋》《张謇》《锦衣》《五女拜寿》等剧目的创排打磨计划;二是“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开展演出活动。“春之声”“秋之韵”演出季,表现戏曲艺术“春的耕耘,秋的收获”。“这里有戏”小剧场周末专场演出,以“千学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演”为宣传口号。这些演出以各具特色的看点和亮点,淬炼精品、锻造人才,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展示国家京剧院艺术风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以人才培养为关键,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人才发掘,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小荷”人才跟踪培养计划等,丰富京剧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和办法,与艺术院校、文艺院团共培共享人才资源。

摄影:冯金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