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根植于需求,其次得益于技术——智能影像服务市场很大
”
导读
在医学影像服务行业,人工智能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施展拳脚?如前文所述,得益于政策的鼓励、资本的推动,在可以预见到的不远的未来,第三方影像中心将成为医学影像服务行业版图中与公立医院平分秋色的存在,对集约化资源和轻资产的追求,是融入社会资本血液里的,在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可以预见到的是,在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中,第三方影像中心应该是最喜“尝鲜”的。
前文阅读
e医疗/郑序颖
这是个很大的市场
”
专家
王平
英飞达CEO
人工智能应用现在基于云技术呈现,所以对使用者,尤其是医院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其信息化本身水平的高低并无强关联性。人工智能提供的医学影像服务中,有三种是我们能够看到市场前景比较好的。一是体检,集中在筛查方面;二是专业医学服务,主要两种:(1)辅助诊断、筛查;(2)辅助教学、科研;三是非专业服务,如体检、补充、知识普及等。
”
专家
顾颂刚
医学影像行业资深人士
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正在中国掀起新的浪潮,这类医疗机构追求轻资产,更容易接受医学影像服务的新形式,因为这种中心脱离了传统思维和定势,追求的是效率,对提升效率和准确性的新形式有天然的追求。就整个医疗市场而言,诊断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所以脚踏实地做好能做的事,比侈谈人工智能要更有用。
绕不开的大数据
”
专家
王平
英飞达CEO
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年前与十年后的现在,虽然就结果而言差别不大,但有一个重要改变:深度学习的算法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进。
假阳性问题其实一直是个困扰,但现在基于深度学习能够在足够好的数据质量和医生的参与下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准确率。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整个事件发展中,医生其实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其实区别不大,所以在发展初期,可能数据来源及质量是最重要的,而发展到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阶段,“医生如何诊断”这种思维过程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如何指导医生去呈现知识点,让机器能够领会,是从业者应该用心考虑的一件事。
”
专家
顾颂刚
医学影像行业资深人士
我们虽然可以对“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带来的变革持乐观态度,但是也要看到资本和媒体的炒作对人工智能目前可实现的价值大得多。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基于大数据比较完整、成熟的发展,从发展路径来看,先有信息化,再有大数据,进而才能发展出人工智能。
从产业角度来看,医学影像服务产业在中国是一个10亿RMB的饱和市场(软件),年增长率在5%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饱和的市场,不是一个突破性的市场。
从医院建设来看,但在目前国内信息化建设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虽然很多医院都有影像信息系统,但是胶片市场依旧在上涨,很多医院还在人工读片,甚至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在这种情况下妄谈人工智能,就有些炒作的嫌疑了。
离不开的政策监管
”
专家
詹松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主任
如果不推动人事制度的变革和资源分配的变革,技术只能沦为“花拳绣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行业产生质的变化,还是要看制度和配套政策,依赖这些来提升医院的效率,改变管理者的价值观念,纠正非职业化导致的管理偏向性问题。”詹松华说。
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权力机构对其有效监管。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行业想要起到更大的作用,想要做到从时髦到实用,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这期间,政策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写在最后:前景可期
在笔者看来,医学影像的认知时代尚未到来。“人工智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进步,笔者也的确有幸经历了AlphaGo打败人类的这一历史时刻,但是在医学影像行业,“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更像是一个被炒作过度的时髦词汇。
十年前,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一个关于民生话题的提问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
用这个比喻来看“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发展也非常契合——医学影像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首先是根植于需求的,其次才是得益于新技术的推动。
在采访时候,不止一位受访者表示了这样的观点:现有的制度、人才培养和医生的精力,远远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和IT技术的发展,也跟不上需求的发展(人群对自我健康的关注、对诊前体检的倾斜),因此医学影像服务面临的难题是很明显的:医学影像服务的量会越来越多,面临着爆发性增长;检查数据会越来越先进;准确率会越来越高;医生强度越来越大。
基于这样的需求,虽然目前人工智能依旧无法替代医生对疑难图像的解读和判断,但是假以时日,我们相信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服务行业其实非常值得期待。基于此,我们也希望行业理性看待人工智能这件事:先踏踏实实做好大数据这件事,先扎扎实实推进区域影像的共享与开放这件事,有了这些基础,还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没有实质内涵吗?
END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