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暨大附一院吴庆斌:从诺兰模型看医院信息化建设当下二三事

e医疗 e医疗 2021-06-25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6年的财务系统建设,从DOS版系统到Windows系统,从手写处方到2012年完成的基于信息平台的电子病历建设,从2016年的数据中心建设到2018年5月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评测……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科长吴庆斌看来,推动医院运营一步步走向精细化,推动医疗质量安全在数据的引导下一步步提升,是信息化建设中最大的成就感。


以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来看,当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后,不断推动医疗信息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吴庆斌

根据诺兰模型的理念,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从1979年的诺兰模型(六阶段)来看,我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了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即将进入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从我们自己的体会来看,医院信息化建设达到什么层次,与用户需求和信息化素养关系紧密,但同时,我们如何引导信息化建设达到更高层次,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素养。


比如2016年前后,我们开始携手英特尔和广州医博科技公司做信息平台的数据中心建设,但是临床、管理对这一方面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当我们还纠结于如何优化系统、服务临床和管理的时候,我们的合作伙伴英特尔、医博科技建议参考其他行业的成熟做法,将数据从简单的报表统计中解放出来,深挖数据利用、数据分析。


2009年我们开始尝试做运营决策支持系统,门诊量分析、病源分析、医保控费预警等等项目的上线,首先让管理者看到了信息化在挖掘数据化运营方面的作用,这对临床用户的“信息化教育”是一个促进作用,在随后国家提出对抗菌药物的控制、管理以及HQMA(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数据上报后,我们根据国家发布的标准、指标开始在临床方面切入抗菌药物的整合利用及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建设,临床用户对这类系统的应用和接受程度非常高。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期待打造医院运营的全链条管理,除了抗菌药物管理外,我希望将所有的质量指标、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电子病历评级等等全部纳入到这个体系中。


从建设方法上来看,要善于借助国家级评级、测评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升级。比如我们今年五月通过了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评测,在评测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大量数据、标准、文档的梳理,这些梳理为今后的很多工作打牢了基础。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大概两台基于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四路服务器就可以替代过去的四台,这样在性能上大概提升了2.5倍,包括调阅资料、看科研数据等,都是秒级的再现,不像过去可能要等30秒到50秒。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类国家级测评,能有效调动院内相关资源,让医院的每一个人都明白信息化建设与其是息息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信息科自己的事。所以从测评角度出发,推动医院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引导,会极大地提升信息化建设效率。标准、有动力,往前走必然就会推动成功。


经过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您认为现在医护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如何?


吴庆斌

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本身落后于其他行业,就用户的信息化素养来说,与前十几年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依旧在培育阶段。就像诺兰模型所描述的那样,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是不可跨越的,用户信息化素养的发展应该也是符合这一描述的。举个例子,十年前我们通过短信互动,如果那时候有人说“微信更好用”,我们能适应吗?可能很难。用户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数据质量的把控是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绕不开的一个难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将向哪些方向去拓展?


吴庆斌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核对,工程师会跟业务部门一一核对相关数据。在数据质量这方面,这是一个“笨”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求驱动力还是主要来自于用户,院内的医护人员和院外的患者,他们的需求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导向。


“互联网+”蓬勃发展,前两年我们都在积极考虑如何从院外连接一切,如何提升信息透明度和通畅性,但是医生就这么多,再顺畅的途径也没办法真正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我们已经尽我们所能地提升了院外患者的就医体验,但是对我们院内医护人员的工作体验关注依旧不够。


我认为,在深度挖掘大数据对医护人员的业务、科研工作的辅助作用之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起到的作用其实是“电子化”——将手写处方电子化、将手写病历电子化……但是依据大数据构建起医护人员的辅助决策系统,会让医护人员真正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工作质量的提升、更直接地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红利,因而信息化平台质量的不断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数据的快速处理也很必要,所以我们现在已经集中购买了英特尔最新一代的服务器,来提升我们的计算能力和平台的相应能力,这同时也是我们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重要拓展角度之一。我们关注的第二个角度是医疗质量。国家卫健委近年来不断下发医疗质量标准、安全相关文件,医疗质量是医疗行业的根本,所以我们下一步将依据大数据做医疗质量全数据管理平台,让医疗质控部门更直观地通过数据把握医疗质量,我们希望平台可以具备相当的预警功能,“防患于未然”才是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END-


报名参会


2018 医疗 IT 创新研讨会暨医院数据处理与应用发展论坛





推荐阅读

到2020年电子病历要建到什么程度?医政医管局提出具体要求!

深化医改下半年重点任务发布,医疗信息化攻坚战将从七方面展开!

国家卫健委首次批复7个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提升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

医学影像行业的深入变革,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数字化开始

詹松华:医学影像与AI之间依旧隔着一道“玻璃门”

梁长虹:具有医学人文和社会学意义的人工智能才是终极

转型中的博弈: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落地基层为何这么难?

更细化的建设意见来了!国家卫健委发布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重点工作通知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郭伟谈人工智能:应用制式和程序化手段规范临床行为

北医三院CIO计虹:如何建设有信息化特色的服务体系?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