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财税专家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5月22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就此,几位知名财税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畅谈了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三方面加力让积极财政政策更积极有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怎样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下一步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
白景明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增速下行、结构优化的调整阶段。近期,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也出现下滑,这使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风险和挑战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考虑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达到扩大需求、拉动供给增长、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通过“稳经济、稳增长”,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既定目标夯实基础。
白景明认为,“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从三个方面 “加力”,提升宏观调控质效。
其一,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整体规模达2.36万亿元,今年将进一步提高,预计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加现金流,为企业注入活力,有助于促进当前“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目标实现,并营造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
其二,进一步增大财政支出规模。通过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和投资规模,扩大需求、增加供给、促进消费和就业,实现“稳经济”的调控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以及“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体现出了国家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强经济调控的力度和决心。
其三,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在减税降费力度增大和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更加积极有为,还体现在通过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出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降低财政风险等方面。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在充分保障基本民生支出、重点领域支出的同时,“一般性支出坚决压减”“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这是有效降低财政风险的稳健之举。(本报记者 张雪涛)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樊勇:阶段性政策体现政府高质量管理水平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如何理解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的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又是怎样的概念?全国两会期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樊勇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一般来看,制度性安排更侧重于基础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体现的是政策较长时期的调控,而阶段性政策更多是一种暂时性政策举措,也可理解为一种暂时性或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樊勇表示,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减税降费政策,首先要从了解“阶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两个名词开始。
樊勇认为,制度性安排是指为实现既定政策目标而制定的系列规则,从时效上看,可以是晢时性的,也可以是较长时期的,主要视期望实现的政策目标不同而定。比如,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是一项为助力经济可持续增长而采取的较长时间的制度性安排。
阶段性政策可以理解为一种暂时性制度安排,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出现的偶然的、突发的冲击而出台的部分临时性、局部性政策,目标是助力经济走出困境,回归较正常水平。比如,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此前出台了有效期为3个月的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政策,暂时性帮助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而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我国又将上述政策延长至今年年底。
樊勇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刻面临着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不稳定状态带来的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我们既要有系统性、较长期的制度性安排,以解决一些结构性、基础性问题,也要有阶段性政策,以应对社会、经济、政治乃至生态环境等偶发性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能否及时、灵活地出台一些阶段性政策,以有效消除或减少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对政府高质量政策管理水平的考验。”樊勇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新增2.5万亿元又是怎样的概念?
“从规模上看,2.5万亿元的减负规模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更积极的具体体现,再次明确了减负预期。”樊勇说。
在樊勇看来,2.5万亿元的减负规模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了政策延续性。巩固去年减税降费改革成果,主要包括增值税税率降低,以及简并税率改革和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改革。二是体现了政策的阶段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前期出台的6月前到期的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等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这是政策调整阶段性的体现。三是强调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尽量缩短理论设计上的减税与市场主体享受到的实际减税之间可能存在的缺口,充分发挥减税降费的政策效果。(本报记者 李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保市场主体“留青山” 高质量发展“赢未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同时明确指出“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总理用‘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来阐述减税降费的目标和重大意义,简明清晰、准确生动,给了社会各界极大的鼓舞。”5月2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斌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拉动了消费、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对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减税降费政策不仅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减税降费政策还直击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在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把减税降费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企业,能够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的重大举措。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则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全球疫情和经济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很大的情况下,通过减税降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实现‘六稳’‘六保’的必然要求。而‘保市场主体’不仅是‘六保’中的一项内容,也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而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的基础。”张斌认为,只要保住企业,“留得青山”,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从而“赢得未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如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张斌告诉记者,一方面税务机关要按照“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贯彻执行各项政策的力度,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也要采取有力措施,为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就财税工作而言,‘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也深刻揭示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通过减税降费帮助企业生存和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也是未来实现财税与经济运行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张斌说。(本报记者 王文竹)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0年5月25日A2版
原标题:财税专家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易敏敏 (010)61930075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