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迸发税务力量
用脚步丈量崎岖的山路,用真心点燃脱贫的希望,用智慧加快致富的步伐。在辽阔的大草原,在南方的小山村,从北到南,税务干部忙碌在扶贫一线,助力脱贫攻坚。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税务局干部走进曼来镇红旗村,宣传惠农税费优惠政策。图为该局干部在了解村民水果收成情况。李国怀 和晓兰 摄
01
“爱琢磨”的葛爱民也“爱张罗”
“天气这么热,你赶紧到屋里坐,小心中暑!”看见葛爱民低着头慢悠悠地走,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巴彦诺尔嘎查的老人德孝永关心地说,“看这样子,你这又是在替我们操心,琢磨事呢。”
年过50的葛爱民是国家税务总局鄂温克族自治旗税务局副局长,也是一名在巴彦诺尔嘎查驻村的扶贫干部。在帮扶巴彦诺尔嘎查时,葛爱民“爱琢磨”,也“爱张罗”。
散户牛奶有了可追溯标签
巴彦诺尔嘎查是典型的牧业嘎查,出售牛奶是牧民获取收入的重要方式。由于近年来大型牛奶企业停收散户牛奶,牧民家的牛奶面临着销售难题。初到巴彦诺尔嘎查时,葛爱民闻着牧民家醇香的牛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牧民打开牛奶销路。
那段时间,葛爱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大品牌的牛奶不愁销售,而散户牛奶却无人问津?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客户不了解散户牛奶,对散户牛奶缺乏信任。葛爱民以此为突破点,找到嘎查支委会一同张罗起来:拿出5000元启动资金,采取“驻村工作队+奶户”模式,建立“巴彦诺尔嘎查牛奶销售群”。“我们在每一袋牛奶外包装上都贴上‘可追溯标签’,写清楚所属牧民的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顾客拿到牛奶以后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是谁家的牛奶,保障顾客可以轻松追溯质量。”葛爱民介绍道。自从推出可追溯标签后,巴彦诺尔嘎查不止牛奶卖得好,奶干、奶饼等20多种牛奶制品也成了抢手货。
“巴彦诺尔嘎查牛奶好,畜产品也很好,天然健康,牧民不懂推广,导致好产品没有好销路。”在可追溯标签获得成功后,葛爱民和嘎查支委会商量再拿出100多万元扶贫资金购买适合嘎查草场环境的短尾羊,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特色肉羊产业,并在杭州文博会上与国外客户达成合作意向。
牧民组建农闲施工队
畜牧生产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牧民的劳动集中在固定月份,因此有相对充足的闲暇时间,有的牧民喜欢在闲暇时间聚会喝酒。在一次走访中,葛爱民在牧民阿尔斯楞家门口听见屋内大声说话和喝酒的声音,进门问道:“活都干完了,还是怎么的?”
“老葛,我们农活确实都忙完了。”阿尔斯楞急忙解释。葛爱民想到农闲时间也在忙着活计的牧民苏海。苏海擅长电焊、维修和围栏安装,农闲时,苏海靠这门手艺增加了不少收入。“如果其他牧民能像苏海一样把农闲时间利用起来,组建个施工队,岂不是能获得更多收入?”想到这,葛爱民张罗了起来,成立了一支由苏海带头的施工队。施工队利用闲暇时间承揽各类小型工程项目,目前已实现收入30多万元,畜牧生产与额外增收两不误。
炎炎夏日的下午,老葛看见正往皮卡车上搬运工具的阿尔斯楞,问道:“累不累?”阿尔斯楞露出憨憨的笑容:“有活干,有钱赚,累也愿意!”
久违的笑容回到鄂温克女孩脸上
最近,呼伦贝尔迎来一轮强降雨。葛爱民收到鄂温克女孩杜文丹发来的暖心微信:“葛叔,这几天雨大,往返嘎查和单位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4年前,杜文丹还在念高中,父亲因车祸去世,只剩下她和奶奶德孝永老人相依为命,本不宽裕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变故发生后,原本爱笑的杜文丹变得沉默寡言。德孝永老人着急,葛爱民也一样着急,还请来专业的心理医生,然而收效甚微。
问题出在哪儿呢?
“你是担心上大学后奶奶怎么办吧?文丹放心,我和工作队的同事都规划好了。”葛爱民的话打开了文丹的心结。葛爱民和德孝永老人深聊往后的生活,老人想从养猪做起,葛爱民也觉得可行。于是,葛爱民帮老人张罗起养猪的事情:修建养猪圈舍的材料、搭建猪圈的人手和买猪仔的费用……现在,老人每年依靠养猪可以收入1.5万元左右,杜文丹也申请到助学金,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就读。生活越来越好,久违的笑容又回到杜文丹脸上。
“爱琢磨”也“爱张罗”的葛爱民在巴彦诺尔嘎查忙个不停。问及扶贫工作的窍门,葛爱民笑着说:“没啥窍门,就是多想一些,多做一些,把大家的事当自己的事。”(本报记者 任恒君 通讯员 王冠勇 孙波)
02
山村里的“新村民”
“老杨,又要到哪儿去?”每天清早,总有一个人骑辆自行车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坳上镇天子地村的乡间小道上穿行,过往的村民和骑车人“老杨”热络地打着招呼。老杨,杨建宜,是国家税务总局郴州市苏仙区税务局干部,但在天子地村,他被村民们看作“新村民”。
2019年1月,57岁的杨建宜被选派至天子地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抵达天子地村后,杨建宜申请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到天子地村党支部,并住在天子地村部办公室的小隔间。“把党组织关系转到这里来,把家安下来,我就是天子地村的‘新村民’了,踏踏实实在这里开展扶贫工作。”杨建宜语气坚定地说。
天子地村位于坳上镇南面,全村共有67户贫困户,零散分布在山区。这里交通不便,杨建宜每天骑自行车走村串巷,熟悉村民情况。“找准致贫原因,才能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杨建宜在走访中发现,天子地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也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怎么才能为村民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夜里,杨建宜将白天一趟一趟自行车跑下来的所见所闻不断进行复盘、提炼,他注意到天子地村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当下市场需求,提出发展生态养殖业的想法。认真调查和规划后,杨建宜搞起了生态养殖试点。在偏远的天子地村发展生态养殖业,对杨建宜和工作队来说,是一件大工程。从前期政策扶持、鸡鸭苗选定购买,到养殖技术,再到产品的推广销售……他们深入探讨每一个环节,用心用情为村民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点取得成功。随后,杨建宜发动更多村民加入生态养殖,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天子地村67户贫困户中,已有66户实现脱贫。
村民朱芙芬是杨建宜和工作队的重点帮扶对象。朱芙芬的丈夫因残疾无法劳动,两个女儿上学需要开销,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养家重担全落在朱芙芬一人肩上。在杨建宜和工作队的耐心帮助下,朱芙芬把生态养殖做得有声有色,还承包经营了一片果园,从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农场主”。日子越来越好的朱芙芬对杨建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村里人懂得少,杨队长像教小学生一样耐心辅导我们,帮了很多忙。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村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老杨从不说苦,快六十的人了,愣是骑着自行车把村子里的犄角旮旯都走了个遍。”村子里的变化,天子地村村委会主任谢满生全都看在眼里,他感慨地说,“老杨带着工作队用心连心的帮扶为村子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本报记者 肖江浩 通讯员 唐立 谭美均)
03
“老姜来了,村子变了样”
走进吉林省延吉市依兰镇台岩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路和归置有序的房屋庭院。
“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的,各家门前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四处都是杂草,成堆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被扔在路旁……外出务工的人都不愿回乡。”谈起村里这一年来的变化,村民贾立军告诉记者,“老姜来了,村子变了样。”
贾立军口中的老姜名叫姜蕾,是国家税务总局延吉市税务局人事教育股副股长。2019年5月,姜蕾前往台岩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负责村里的环境整治工作。姜蕾一边深入调研了解,一边着手改造村容村貌。每天早上,姜蕾就开始捡垃圾、清河沟,还用除草机等工具打杂草。起初,很多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时间长了,在姜蕾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自发前来帮忙。其间,姜蕾共动员村干部、村民、税务局及其他包保单位干部近600余人次参与台岩村环境治理,开展10余次环境整治活动,清扫垃圾2000多立方米,集中清理小广告50多处。
村庄整洁了,姜蕾便带领工作队人员到村民家中帮着打扫卫生、收拾庭院,“村子变美了,卫生环保意识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家家户户争做美丽庭院示范户。”姜蕾充满干劲地说。
“老姜来了以后,不仅让村里越来越干净整洁,还帮助我们增加收入。”64岁的贫困户贾义德对姜蕾满心佩服。原来,去年台岩村玉米大丰收,姜蕾协助拓展销路,并且联系到延边州面粉厂与村民签订玉米收购合同。今年,姜蕾还因地制宜地带领村民种植了10公顷榛子和2公顷中草药。
“老姜来了,一年的时间,村子里换了‘新颜’,我们的腰包也鼓了。”村民纷纷称赞道。(本报记者 滕飞跃 通讯员 金光)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0年7月29日A4版
来源: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张越 (010)61930078
更多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