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期里 学生们热捧的税收文物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公共教育的优质平台,暑期是博物馆参观旺季,今年暑期,许多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观众“预约+排队”热情捧场,各地博物馆迎来“打卡”热,尤其是那些颇具特色的博物馆,观众更是络绎不绝。明朝黄册、南宋银锭、战国木牍等税收文物,也吸引学生们或排队参观,或参加研学活动,成为暑期里被热捧的文物。人们欣赏这些文物穿越时空的魅力的同时,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它们背后的税史故事。


明代的“税收大数据库”——南京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 

所谓黄册,就是政府用于统计户籍和土地信息的登记册。政府依据黄册上的数据,对人口和田地征收赋税,在计算机还没问世的年代,黄册就是政府的“税收大数据库”。
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内部。
明朝刚建立,朱元璋就开始着手编制黄册,从洪武三年(1370年)下达“户帖谕”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鱼鳞册基本绘制完成,朱元璋用了整整17年时间,将户籍信息(户帖)与田地信息(鱼鳞册)这两个大数据包,成功加载到了大明“税收大数据库”(黄册)上,最终将徭役与田赋的有效管理权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
在明代,黄册每10年进行一次数据更新,称之为“十年大造”,这和现代我国的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周期相同。
暑期不少学生参与了以黄册库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沉浸式体验明代“税收大数据库”的魅力。

武汉税收博物馆“镇馆之宝”——850岁的宋代“出门税”银锭

在中国,银锭最早起源于汉代,不同时期的银锭在用途、形态及铭文上多有不同。南宋时期,银锭主要形态为弧首束腰,类似猪肾,民间俗称“猪腰银”。

暑期中小学生在“税务妈妈团”亲子代表们的带领下,来到武汉税收博物馆参观南宋“出门税”银锭。

这块藏于武汉税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宋“出门税”银锭铸造于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规格为二十五两(宋代一两折合现在约40克)。
“出门税”并不是指出门就要缴税,而是对行商贩运货物进出城门时征收的通过税。
这枚“出门税”银锭被铸造出来后,先是被收储国库,然后在1206年作为军费支援开禧北伐,后又流转到安徽六安一位茶商的妻子手中,被埋在陶罐中714年后重见天日。之后经过多次转手,终于被武汉税收博物馆收藏。

国家一级文物——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秦木牍,木牍上的文字内容是当时农田水利方面的政府文告,对研究秦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具有重要价值。
青川木牍。
木牍内容大致是,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丞相甘茂等人奉命在四川实行新土地政策,扩大、改建作为田地分界线的阡道、陌道。
四川省青川县博物馆青川木牍展厅。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随之将“为田开阡陌封疆”等商鞅变法的做法推广到四川,按秦律统一了当地田亩的形状和大小。而青川木牍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

更多详细内容见《中国税务报》2022年8月29日B1版。


来源:中国税务报策划:田福雁 张中艺任编辑:伟 (010)61930189

《平凡的力量》“出圈”了!

创意动漫丨听五官说税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